羅小珍,黎伯冬,黎善環
目前,全世界對艾滋病還沒有特效藥物治療,無有效疫苗可以預防[1]。加強健康宣傳教育和改變不安全行為,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艾滋病。為了解本地區艾滋病病人社會關系人群相關艾滋病知識掌握和需求情況,為政府下一步制訂防控措施提供科學依據,于2009年1月—2010年3月,2次對在我院感染科住院的艾滋病病人社會相關人員共491人進行了艾滋病知識知曉的問卷調查,現報告如下。
1.1 調查對象 隨機選擇2009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感染科住院治療的艾滋病病人社會關系人群共502人為調查對象。其中女213人,男289人;年齡19歲~70歲(35.6歲±10.8歲);與病人關系:配偶 48人,父母78人,子女36人,兄弟姐妹52人,親戚 168人,朋友120人;文化程度:初中 309人,高中以上109人,文盲13人,小學71人;職業:工人22名,干部10名,自由職業50名,農民420名。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情況及需求的調查表對502名社會關系人進行健康教育需求程度調查和健康教育干預前后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情況問卷調查。調查內容有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疾病相關知識、心理需求等。健康教育需求程度分3級:首要需求,次要需求,一般需求。將調查表發放給調查對象,說明填表的方法、目的、意義,文盲調查對象由護士代為填寫。共發放調查表502份,收回有效調查表 491份,有效回收率為97.81%。
1.2.2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描述、χ2檢驗。
2.1 病人社會關系人對艾滋病知識需求情況(見表1)

表1 社會關系人對艾滋病知識需求情況(n=491) 人(%)
2.2 病人社會關系人群對健康教育方式途徑的需求情況(見表2)
2.3 病人社會關系人群心理支持需求(見表3)
2.4 病人社會關系人群艾滋病相關知識干預前后知識曉情況(見表4)

表2 病人社會關系人群對健康教育方式途徑的需求情況(n=491) 人(%)

表3 病人社會關系人群心理支持需求(n=491) 人(%)

表4 病人社會關系人群艾滋病相關知識干預前后知曉情況(n=491)人(%)
3.1 為艾滋病病人社會關系人群提供情感、心理和信息支持 目前艾滋病無有效的治愈措施,人們對艾滋病的認識比較膚淺,尤其在邊遠、發展落后的農村更為突出。由于社會上對艾滋病的歧視和恐懼,一個家庭有一個艾滋病病人,其社會關系人群將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擔心周圍的人們知道后遭到歧視[2],擔心自己與病人密切接觸是否被傳染。在擔心、恐懼、沮喪等劇烈的心理反應后,他們急需了解艾滋病的相關知識及預防隔離措施,部分人還表現為迷茫和不安,部分人上網、查資料、找相關的人咨詢等,這些都影響了對病人的治療與照顧及對家庭生活的安排,從而產生嚴重的心理壓力。護士在工作中應尊重、同情、安慰他們,積極提供心理輔導,協助他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幫助他們克服恐懼感和情感挫折[3],重視與他們的溝通,提供足夠的醫療性、信息性、情感性支持,使他們擺脫種種困擾,有效地尋求社會支持和提高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以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護士還應根據他們的不同需求,采取多種方式方法向他們講解艾滋病的傳播途徑、發病機制和預防、治療等知識。一方面可以減少他們對疾病的恐懼,減輕他們的思想顧慮,另一方面可以讓他們采取預防措施,有效防止艾滋病的傳播。
3.2 選擇適宜的健康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從表2可見,病人社會關系人對健康教育的方式需求是多樣式的,這就要求護士應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即文化水平、疾病的知曉程度、心理反應等,選擇適合他們的健康教育方法,鼓勵他們提出問題并進行一對一的講解,以便解決個性化問題。在病區定期開展艾滋病基本常識、家庭護理常識、消毒隔離措施、陽性預防等專題講座,開通電話咨詢,專人負責。加強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業務聯系,共同編制科普手冊或健康教育卡,在休息的場所制作黑板報,專人負責,內容定期更換,以供他們休息時閱讀,對普遍性的問題及他們共同關心的問題,編制成科普手冊或健康教育卡供他們閱讀。
3.3 提高護士自身綜合素質是有效實施健康教育的保證 護士是健康教育的負責者、組織者、實施者。艾滋病病人的護理對我國護理人員又是一個新的挑戰,護士在工作中直接面對和接觸艾滋病病人,因此護士在預防和控制艾滋病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加強護士綜合素質培訓,提高護士的綜合知識水平和操作技能,提高護士對艾滋病的認識和接受態度,使護士熟練掌握艾滋病的防治和防護知識,這樣護士才具備實施健康教育的能力,才能為艾滋病病人及其社會關系人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還沒有疫苗可以預防、特效藥物可以治療的情況下,加強健康教育是預防艾滋病的有效措施,個人行為干預是預防艾滋病的有效措施[4],對艾滋病病人關系人進行健康教育的目標是轉變觀念,消除歧視、恐懼,為病人創造有利的家庭支持體系,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識,提高自我保護意識,自覺采納健康行為,減少和改變艾滋病傳播的高危行為,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流行[5]。
[1]孟巧燕,趙巧珍.農村艾滋病病人的心理分析及護理[J].全科護理,2009,7(10B):2680.
[2]Wight RG,Aneshensel CS,Murphy DA,et al.Perceived HIV stigma in AIDS caregiving dyads[J].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2006,62(2):444-456.
[3]朱曉艷,康殿民.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心理狀況及影響因素[J].預防醫學論壇,2008,14(6):528-531.
[4]農桂德,徐龍鋼,冼建民,等.艾滋病防治知識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的現狀[J].中外健康文摘,2007,4(9):1135-1136.
[5]羅海蓮,林光惠,陳小英.艾滋病病人的心理分析及護理對策[J].全科護理,2009,7(9A):2278-2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