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萍,張紅玲,向玉仙,李 莉
抑郁癥是一種危害極大的精神疾病之一,對人們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在抑郁癥的治療及預后康復研究中,近年來多數學者已經從僅關注“臨床癥狀緩解”轉變到更加關注“病人生活質量、正?;貧w社會”的思維模式上。為此,在抑郁癥病人住院期間,我院采用特色的心理護理操作規范及流程對抑郁癥病人進行心理干預,從而評價心理護理對其治療效果及康復后生活質量的影響。
1.1 對象 采取國際公認的美國州立精神病學研究所制定的DSM-Ⅳ-TR軸I障礙臨床定式檢查(SCID-I/P)為診斷篩查工具,實施診斷的醫師均由中級職稱以上的精神科醫生承擔,并通過一致性檢驗(Kappa值=0.85),符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DSM-Ⅳ)中重抑郁障礙的診斷標準。選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科住院首次發病的抑郁癥病人60例,隨機分為兩組,單用抗抑郁藥物治療組(對照組)30例,藥物治療配合心理護理干預(實驗組)30例。年齡18歲~60歲。入組時病人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17)評分≥17分。排除標準:①其他器質性或藥物引起的繼發性抑郁障礙或雙相情感障礙;②有嚴重的自殺傾向或精神障礙史;③有酒或其他物質依賴或濫用;④有嚴重的心、腦、肝、腎等軀體疾病。實驗組 30例中,男 14例,女16例;年齡(36.03±13.73)歲;受教育年限(12.77±3.58)年。對照組 30例中男 13例,女17例;年齡(36.67±13.16)歲;受教育年限(12.47±3.3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兩組于住院期間均采用規范化抗抑郁藥物治療。實驗組在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每周安排1次心理護理干預。心理護理的目的是啟發和幫助病人以正確的心態對待疾病,從而認識到住院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打消各種顧慮,積極主動配合治療[1]。抑郁癥的心理護理主要包括:入院初期(第1周),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全面了解和評估病人,主要對其進行健康教育,介紹抑郁癥的發病因素、臨床特點、治療效果及預防復發等,提高治療、護理的依從性,主要形式為講座、發放知識手冊和情緒管理手冊等。入院中期(第2周~第3周)進行認知性心理護理,幫助病人去重新認識他所持有的對人、對己以及對四周環境的看法,指出其錯誤認知的非功能性與病態性,督促病人去練習更換這些看法或態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與態度。具體措施包括病人主動參與機制、治療目標確認程序、改變其不良認知技術、價值觀念矯正等,以個別咨詢或集體咨詢的方式增強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入院后期(第4周),指導病人改變行為,幫助病人進行放松訓練,鼓勵病人學習某種技藝或社交技巧,參加適當的社會活動,并做好出院指導,調動病人的家庭、社會支持系統共同參與治療計劃。
1.2.2 評價工具 采用HAMD-17[2]評價臨床癥狀,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定抑郁癥病人的生活質量,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功能、物質生活4個維度[3]可以兼顧主觀及客觀兩個維度,提示該量表信度及效度均好[4]。
1.2.3 統計學方法 相關資料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組間及組內比較均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兩組HAMD-17、GQOLI-74評分比較(見表 1)

表1 治療前兩組HAMD-17、GQOLI-74評分比較 分
2.2 治療4周末兩組 HAMD-17、GQOLI-74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治療4周末兩組HAMD-17、GQOLI-74評分比較 分
本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單用抗抑郁藥物治療,還是藥物治療配合心理護理干預,住院4周后,抑郁癥病人的治療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表2顯示,兩組除物質生活維度無統計學意義外,其余各項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Unutzer等[5]的研究中,6個月和12個月的調查結果也顯示了干預組生活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01),對照組生活質量也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不顯著,與本研究結果較一致。此外,Cuijpers等[6]的研究也與本研究結果一致。陳永琴等[7]研究也顯示,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抑郁癥病人認知障礙,提高其生存質量,有利于改善病人負性情緒,促進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的全面康復。徐秀瑛等[8]研究也顯示,對抑郁癥病人給予支持性護理干預能長期減輕病人的抑郁癥狀,提高其心理社會方面的生活質量,改善應對方式。Blanchard等[9]也曾對社區老年抑郁病人進行了3個月的心理、抗抑郁藥物、增加活動等干預后,發現干預組病人的抑郁癥狀相對于對照組顯著減輕(P<0.05)。Ravindran等[10]研究發現,改變病人的應對方式有助于減輕病情、縮短病程。可見心理護理干預對抑郁癥病人的生活質量的改善有積極的作用,在對抑郁癥病人的治療中,心理護理干預與藥物結合可更好地提高病人生活質量,使病人更快地恢復社會功能。
總之,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護理干預對抑郁癥病人越來越重要,既可以深入了解病人的病情,又可以調動病人治療的積極性。聯合藥物綜合治療,能夠更好地改善病人悲觀、絕望等負性抑郁情緒,使病人盡快樹立對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提高生活質量,更好地回歸社會。
[1]李凌江.精神護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
[2]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22-127;151-154.
[3]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增訂版):88-100.
[4]劉玉珍,于發平,劉玉萍.心理治療對抑郁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青島醫藥衛生,2008,40(1):17-18.
[5]Unutzer J,Katon W,Callahan CM,et al.Collaborative care management of late-life depression in the primary care setting: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2,288(22):2836-2837.
[6]Cuijpers P,Lammeren PV.Secondary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symptoms in elderly inhabitants of residential hom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01,16:702-708.
[7]陳永琴,冉程,崔太秀.綜合護理干預對促進抑郁癥病人康復的臨床研究[J].護理研究,2010,24(1A):16-19.
[8]徐秀瑛,姜小鷹.抑郁癥患者生活質量及護理干預的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29(9):1299-1303.
[9]Blanchard M R,Waterreus AM H.Can a brief intervention have a longer term benefit?The case of the research nurse and depressed older people in the commun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1999,14:733-738.
[10]Ravindran AV,G riffiths J,Meralin Z,et al.P rimary dysthymia:A study of several psy chosocial,endocrine and immune correlates[J].J Affect Disord,1996,40(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