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瑞玲,朱麗鳳
機械通氣是呼吸衰竭病人維持有效通氣的重要手段,在各醫院重癥監護室和手術麻醉科均得到廣泛運用。危重癥病人機械通氣一般時間較長,其氣管導管的固定護理尤為重要,特別是不合作的兒童,時有非計劃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X)的情況發生,嚴重威脅患兒的安全。為此,我科于2008年7月在傳統氣管導管固定方法基礎上進行改進,采用倒“工”字形膠布固定法,臨床效果良好。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科2006年7月—2008年6月共163例氣管插管患兒采用常規膠布交叉固定法(對照組)的固定效果,2008年7月—2010年6月共187例氣管導管采用倒“工”字形膠布固定法(實驗組)的固定效果。對照組采用回顧性調查研究,實驗組進行前瞻性調查研究,比較兩組中非計劃性拔管的次數。兩組患兒的年齡、體質量、疾病種類和病情嚴重程度等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固定方法 ①常規膠布交叉固定法:用2條寬1.5 cm、長12.0 cm的膠布分別纏繞導管2圈后交叉固定于鼻部兩側。②倒“工”字形膠布固定法:將膠布剪成寬3.0 cm、長12.0 cm的小塊,其一端從正中剪開約5 cm,另一端從1/3處剪開約5 cm,下邊兩端各剪去3.5 cm,成倒“工”字形(見圖 1)。固定時,長的上邊固定在患兒鼻翼和臉頰,短的下邊兩端分別纏繞在氣管導管上。

圖1 改進法膠布示意圖
1.2.2 評價方法 統計分析兩組發生UEX次數。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進行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UEX發生率比較
UEX指插管意外脫落或未經醫護人員同意,病人將插管拔除,包括醫護人員操作不當所致拔管[1],是氣管插管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常因病人約束不當、導管固定不妥、護士操作不慎等原因所致[2]。許多資料顯示,ICU病人經口氣管插管UEX發生率比經鼻氣管插管多,我科首選經鼻氣管插管,因為口腔的分泌物較多,易污染浸濕固定導管的膠布,尤其兒童不易合作,更增加了脫管的危險性。常規膠布交叉固定法,因膠布是交叉固定在氣管導管和患兒皮膚上,交叉處與皮膚黏合有縫隙,受力不均勻,易造成鼻部損傷且導管易被拔出。倒“工”字形膠布固定法,其固定兩側鼻翼的膠布是一整體,并與固定氣管導管的膠布連為一體,施力時膠布受力面積大且均衡,抗牽拉作用更強,固定更牢固。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固定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UEX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分析對照組22例非計劃性拔管的原因,主要因為兩膠布交叉后與固定的皮膚處留有縫隙,黏合不夠牢固,特別是伴有劇烈咳嗽或煩躁不安、頭部頻繁扭動的患兒,當膠布稍有浸濕,或操作時稍施外力,導管極易滑出。實驗組有4例非計劃性拔管,其中2例為意識模糊患兒,因其上肢固定太松,活動度過大,患兒將導管拔出;1例為3歲幼兒,在其橈動脈采完血氣標本后未及時約束,患兒將導管拔出;另1例因為患兒躁動,且身上管道多,護士在整理床單位時不小心將導管帶出。因此,臨床工作中除了尋找更好的氣管導管固定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強患兒的護理,有效約束固定好上肢,必要時使用藥物適當鎮靜;進行翻身、叩背、吸痰等護理操作時,首先應確保氣管導管的固定,最好2人操作,其中1人固定導管。
總之,通過大量臨床應用證實,氣管導管倒“工”字形膠布固定法既牢固又美觀,可有效減少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
[1]陶舜梅.ICU氣管插管病人非計劃性拔管原因分析及護理安全管理對策[J].家庭護士,2008,6(6A):1459.
[2]劉艷娟.氣管插管非計劃性拔管的護理干預[J].青海醫藥雜志,2008,38(7):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