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王玉振 作者:珍妮斯·萊蒙德
(1環境保護部環境發展中心, 北京 100029;2埃迪斯科文大學管理學院,WA602 澳大利亞)
對環境管理的態度會受到許多內、外部因素的影響,例如:公司規模、可利用的資源、戰略態度、所處行業以及地理位置。小型企業在澳大利亞被定義為員工在1~20人的組織,而中型企業的員工人數為20~200人。文中,這類企業統一稱為小型企業。這類小型企業也會產生廢棄物,然而并沒有對廢棄物的處置做出承諾。以前有關這一領域的大量研究都是針對大型企業的,企業規模不同會影響到企業開展廢棄物管理的能力,例如:對企業有限的資源、平行的管理結構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些缺陷都不足以鼓勵小企業參與到廢棄物管理中來。還有,重要的是小型企業要主動積極開展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和適當的參與到廢棄物處置活動中來。
小型企業中有權決策的管理人員已經表達了對環境問題的興趣,然而這種興趣并不能轉化為環境管理行動。因此,要對這些企業的管理人員開展調查以便找出他們對環境問題感興趣而無作為之間的不一致的原因。
對涉及企業所有者-管理者的四個因素進行探討,(a)對環境問題的興趣;(b)企業對環境的影響;(c)當前環境管理工作;(d)對地方環境問題的意識。第一個因素包括并確認了對環境問題感興趣的參與者;另外還確認用另外三個因素去解釋興趣與不作為之間的不一致問題,或者揭示對管理人員缺乏約束的原因。企業管理者對環境問題的反應被認為是對環保興趣與承諾的重要指標。
確認實踐中影響參與的態度即可減少又可以有效的管理企業對環境的影響,對企業和社區的可持續性都是重要的。此外,收集了小型企業廢棄物的數量以探討小型企業集中起來對社會環境足跡可持續的作用。這種探索性研究的結果為增加對小企業參與有效的廢棄物管理實踐提供了工作基礎。
從全球看,要求企業響應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Idowu and towler,2004),環境管理問題已經表現為企業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更為特別的是由于管理對環境和社區的影響,正在給企業形成壓力促進企業更有效地管理和減少其廢棄物的產生(環境部,2005。國際商會,2001 US EPA)。
澳大利亞目前正處在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消費更多的資源和產生更多的廢棄物時期,也是OECD國家中產生固體廢棄物最多的十個國家之一。在1996—1997年澳大利亞的土地填埋固體廢棄物為2120萬噸。相當于人均固體廢棄物處置重量1.146噸或每人每天3.146公斤(澳大利亞統計局)。與此有關的高廢棄物管理成本使這個問題和支持通過改變消費和行為模式來減少廢棄物排放的條件更加惡化。
國際商會已經設計了可持續發展商業憲章作為工具幫助公司抓住自80年代到90年代涌現出來的環境問題所提供的機會和挑戰。該憲章有16條重要原則,對好的環境管理作為企業優先選擇,并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對環境管理問題的認識程度是隨著企業規模大、小而變化的。這可能的部分是由于環境管理像許多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一樣,最初主要是由大型的全球性公司所倡導。
小型企業社會責任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被看做為縮小范圍的、針對大型企業的研究。Thompson and Smith(1991)提出縮小范圍導致小企業涉及的假設。例如:小型企業幾乎沒有機會實現社會責任。Thompson and Smith(1991)建議將大型企業縮小范圍缺乏小型企業應對企業社會責任任務的信息,而這是小型企業進步的主要障礙。理解企業社會責任和環境管理實踐主要是從大企業的角度而不是小型企業的角度,這是問題的本質所在。不同規模企業之間的主要區別,主要是在管理實踐中(Jennings and Beaver,1997)。Worthington and Patton (2005,p.197)斷言“左右企業環境行為的驅動力還是一個欠研究和欠開發的研究領域”,特別是對中、小型企業而言。
企業的管理水平和財務資源與企業的規模有關,而且這對企業實施環境戰略的能力有正面的或負面的影響。許多研究人員提供了企業規模的正面影響證 據(Condon,2004; Sarbutts,2003; Wills,2003)。Condon(2004,p.57)在澳大利亞中、小型企業一系列研討會的工作之后,表明小型企業與大型組織相比在應對可持續發展問題上有較多的優勢。小企業的規模意味著它們可以非常迅速地改變企業商業環境。還有,Sarbutts(2003,p.346)建議認為:
由于小企業的平行結構,潛在的快速調整步伐的速度,無須分析,利益相關方會集中關注價格/贏利能力,要比較大的公司有較好的定位,社會與媒體所尊崇的質量上有優勢,例如:忠誠度、誠信度。
另一個優勢是在小企業的戰略決策上,由于相對有較少的員工數量,學習新工藝和重新談判責任的成本將大大低于大型官僚機構(Wills,2003),可以設想無論小型企業多么樂于開展培訓活動,然而除非證明有利于企業財務收益,實際的培訓的迫切性并非如此(Storey,2004; Webster et al .,2005a,b)。
企業規模對環境保護造成的負面影響在文獻中已經受到了高度的關注。McKeiver and Gadenne (2005)發現企業員工數量是影響實施環境管理內、外部因素的驅動力。這種情況部分是由于這樣一個事實,如果企業規模很小,獨有的決策責任取決于企業所有者、管理者。因此,在許多例子中,從全球看,企業規模很重要,尤其是在它的經濟重要性,因為小型企業在經濟領域中是最大的行業。以澳大利亞的小型企業而論,小型企業占據了97%的私人企業的份額,被認為是區域經濟發展最主要的貢獻者。
近來對小型企業和環境管理研究表明小型企業的參與無論對經濟還是對實現可持續發展都是至關重要 的(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2002;Condon,2004;Luetkenhorst,2004;US EPA,2003),小型企業參與環境管理仍然是一個全新的問題,有關小型企業對這種挑戰的反應近年來才開始出現。
對于小型企業實施環境管理遇到的障礙,許多研究人員已經提出來了,其中兩個問題的影響最大,一是可利用資源的情況;二是小型企業所有者的主導態度。在這里的企業資源指的是投資的不足和員工數量的不足。此外,許多小型企業具有非正規、不良的信息系統,其決策往往是一種日常的而非戰略性的,時效性較差。所有這些特點造成了實施環境管理的難度,即使企業所有者的態度是主動的。
有限的資源影響的一個例子可以在近來有關正式實施環境管理體系調查的文獻中找到Williams et al.(2000,p.106)當討論到這種志愿性環境管理體系實施時建議:“環境管理體系已經在許多大型資源優勢企業中得到實施。”中、小型企業則并沒有對這些新的管理工具表現出同樣的實施承諾。這些結果表現出了在大型企業與小型企業相比較實施環境戰略上資源水平的巨大差距。Williams et al.(2001)也引發了人們對企業環境管理承諾差的關注。這是由于做出的對資源承諾的決策是由所有者-管理者做出的。對于所有企業的運作來講,管理者的影響占據中心位置,“因為小型企業的計劃與所有者、管理者的戰略意識能力存在重要關系”(Haunon and Atherton, 1998,p.114)這可能會很大程度上受到所有者、管理者個人能力、企業類型、不確定性和復雜程度的影響。大家都知道小型企業的所有者-管理者往往實施的非正規管理而不是正規的管理,思考的問題也是日常管理問題而非企業的戰略性問題。在實際上,這意味著大部分小型企業各個層面的計劃都是用于運作的或是功能層面的,涉及的都是日常企業的事務性工作,這是企業的生存所在。大部分小型企業運作于生存管理文化之中,而非戰略管理文化,要求小型企業有前瞻性思維的確很難,也難以改變它們的運作方式。因此,Luetkenhorst(2004,p.164)斷言“小型企業更依賴于企業社會責任戰略的直接經濟收益”小型企業從有限資源的利用中要獲取直接的收益被認為是鼓勵參與環保的動力。確實,Williamson and Lynch-Wood(2001,p.431)建議在小型企業發現“低承諾”后,需要以更為主動的方式,利用更為積極的行動支持并加強環保工作。另外一個利用企業資源用于環境管理的影響是所有管理者對環境的道德態度。Hornsby et al.(1994,p.9)注意到了在小型企業主中間,“明顯的是所有者的價值體系”是道德思考的主要因素,并涉及商業決策。Karp(2003,p.157)已經建議:在一個環境日益復雜的條件下,每一個企業領導者的誠信度是人們所關注的。
小型企業所有者-管理者有許多關于時間、財務方面的多樣化需求。這意味著有機會和評價環保工作資源的選擇會比大型企業更加困難。為了解決所有管理者常常缺乏所要求的管理技能,這也有別于技術經驗(Webster et al.,2005b)。因此,實施環境管理戰略可能會挑戰所有管理者的管理經驗、道德態度、能力并監督和評估實際產出。
一些小型企業沒有將環境問題看得那么重要,(Condon, 2004)大部分小型企業只看到環境問題會影響到它們的業務,對這種想法不應該得到鼓勵(Petts et al., 1998)。Simpaon et al.(2004)確認的另一個障礙是所有者-管理者認為環境管理的成本不能轉移給消費者。結果,僅有一些關于如何減少企業環境影響的探索性意見。極少的實證研究建議當小型企業的所有者-管理者發現任何更為“環保”的實際改變需要耗費成本時,他們則不大想作出任何實際的改變,其心目中會永遠認為好的環境管理會對經營底線造成負面的影響。Simpaon et al.(2004)的結論認為企業常常沒有意識到改善環境質量對降低成本或增加利潤的潛力,這種態度來自于對經濟意義的考慮,從而造成小型企業對影響其業務的抵制(Mckeiver and Gadenne)。
此外,小型企業常常僅僅產生一種類型的有限的廢棄物,這可能造成它們認為其環境“足跡”微不足道。然而,人們認識到中、小型企業對環境的總體影響是可觀的,往往會超過一家大型企業對環境的影響。而小型企業并沒有看到自己本身對環境的巨大影響。這則進一步阻礙了小型企業開展環保活動的腳步。這種認識使具有少量廢棄物產出的小型企業沒有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或認為沒有必要實施好的環保活動,或反對有效的減少廢棄物或處置廢棄物。
當小型企業面對環境管理問題時,企業大部分是抵制的、防守的,常常僅僅限于對法規要求的反應。小型企業常常不遵守強制性的法規要求(Rajendran and Barrett,2003),甚至需要時間理解影響小型企業的法規要求(Condon,2004)。也就是說,小型企業對表現出具有中度的環境友好態度(Mckeiwer and Gadenne,2005)。還有,利用環境管理活動改進管理水平的支持,并通過利用環境管理體系對環境管理的態度(Hillary,1999)。兩個實證研究提供了小型企業所有者-管理者對強調企業廢棄物管理影響的實例。
第一例,Simpson et al.(2004,p163)對英國中、小型企業的研究發現,73%的回復是“正在使用或已經使用廢棄物管理的環境服務”。這表明一定程度的廢棄物管理已經被納入了企業運作戰略。這一數字也比其他所有的環境活動要高得多(即:廢水管理35%;能源效率49%)。實際上,Simpson et al。 (2004,p.166)的報告反映出大部分企業都相信“廢棄物是金錢”,并對其進行管家式的方法進行管理。特別是那些制造型的公司,則表現出對減少廢棄物節約成本的興趣。
第二例,澳大利亞中、小型企業的例子,Mckeiver and Gademc(2005)考察了影響環境管理體系實施的各種因素,正式的(認證過程)和非正式的(改變企業工藝減少廢棄物)活動。可以通過教育、法規和環境意識來提高環境管理體系的正式實施。非正式的實施可以根據年齡、消費者和員工等因素。正如其他的研究表明的,僅有27%的企業非正式實施了環境管理體系,11.4%的企業正式實施了環境管理體系。
根據英國和澳大利亞兩國的研究結果(Simpson et al., 2004; Mckeiver and Gadnne,2005)鼓勵和確信了小型企業中的所有者-管理者對有效的廢棄物管理有興趣。然而,研究結果也指出需要政府、顧問、員工和社區的參與來加以改進。
為了鼓勵小型企業開展環境管理活動,一直在倡導環境管理所產生的競爭優勢。然而,英國的這些企業試圖滿足環境要求。Simpson et al.發現沒有幾個組織表現出其由此而獲得了競爭優勢。因此給小型企業提供實施環境管理活動能力被認為是影響企業所有者-管理者決定參與其中的關鍵。
建議沒有任何結論證明環境戰略對企業的經濟績效有正面的效果(Longo et al.,2005)。如果不能證明改進小型企業的經濟績效,那么小型企業就不會分配其有限的資源去開展環境活動。因為企業的生存壓力對其構成了競爭壓力。然而,近年來的研究在這一領域已經提供了更多的證據支持企業實施環境管理后獲得了競爭優勢。企業采用環境管理實踐的理由已經從多方面加以論述了。包括成功的市場角度,還有開發消費者的忠誠度,如所謂的“綠色消費者”。運行成本的節約、提高員工的忠誠度、改進與政府的關系。創新、學習、提高聲譽和消費者的響應。此外,KARP(2003,p.19)提出對企業有充分的證據和重要的是,即使企業財務績效能否提高仍然有爭議,沒有任何形式的證據表明社會責任沒有得到回報。
此外,采用環境戰略的潛在好處與教育的作用被混淆了(Simpson 2004,p.160)。建議許多小型企業并沒有意識到許多好處是由于追求環境的改善而獲得的“為一些支持服務,管理人員和利益相關方提高環境意識提供了機會,因為涉及企業成本的節約并鼓勵企業更為可持續”。
概述文獻表明,強烈支持小型企業實施有效的環境活動以獲得競爭優勢,以維系企業和社區關系。這當然需要小型企業所有者-管理者分配資源以開展好的環境活動。文獻表明小型企業所有者-管理者面臨的一個困難是他們的資源有限。如果企業這樣做,假設這些資源會分配給環境管理。而這可能是這樣一種情況,現實的態度會降低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并限止發生。因為,重要的是要了解當前小型企業所有者-管理者當前的態度并影響到環境保護實踐。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檢驗下面兩個議題:
一、小型企業的所有者-管理者會表示出對環境問題的興趣并不必須將來轉化為廢棄物管理行動。這種行為會受到企業所有者-管理者的態度和當地環境意識的影響。
二、推斷出一個工業區內小型企業廢棄物的產量,以表示為全部小型企業對環境的集中影響。
由于這是一個探索性的調查,研究設計要從小型企業所有者-管理者中用綜合定量法收集實際數據。此外,也要收集影響到所有者-管理者實施廢棄物管理實踐產生影響的障礙的定性數據。為了考察這兩個研究命題,主要研究的問題是:
一、當前小型企業對環境問題的態度?
二、是什么障礙限制了企業所有者-管理者的環境管理行為?
三、一個星期內,該區域內小型企業產生廢棄物的大概數量是多少?
企業所有者-管理者對環境問題的興趣,無論他們認為自己的企業對環境是否有影響,都要對企業的環境管理行動和對當地環境問題的意識進行探討。
與利益相關方召開初次會議,并對該工業區的八個小型企業進行試驗性調查。分析了實際的數據后,進一步從當地環境管理組織中補充了專業人員,并修改調查方法。由于調查項目不同于先期試驗的八個小型企業,所以其調查數據不包括先行調查的八個小型企業,所以不能進行直接的比較。
最終確定了30個與企業有關的調查問題:(即:你們是什么企業?)環境(即:你們對環境問題感興趣嗎?)、廢棄物管理(即:你們企業每周要處置和產生廢棄物的大概數量和類型)和當地的環境問題(即:當地雨水流向什么地方)。在調查中所使用的提問形式包括:是、否、多項選擇、問答的形式。在進行調查前,需要對其形式和內容的有效性進行檢查。
手工調查工業區的企業數量為148家,試驗性回復為139家。這一地區是位于西澳大利亞佩思城區幾個小型工業區之一,其區域在迅速增長,近年來該工業區給環境造成影響的報道不斷出現。選擇該工業區作為適當的調查區域主要是由于其與小規模和環境歷史兩方面的原因。
我們向企業所有者-管理者詳細介紹了研究的目的并說明參加調查是自愿的,從而得到了很好的參與率并達到了86%,有120家企業同意參加。
這一探索性的研究頻次是依據對企業所有者-管理者管理調查的興趣知識、環境管理行為計算得到的。此外,也收集了廢棄物的產生量,有關回收這些廢棄物的成本數據。我們所報告的廢棄物產量數據盡可能的少,以便給出有意義的回答。收集所獲的數據確認了廢棄物管理實際的障礙,并將其分為內部和外部兩種因素,以便找出困難所在。
為研究提供了背景數據后,在研究中檢驗了兩類命題,討論了有關小型企業實施廢棄物管理的意義。
有關小型企業所有者-管理者基本情況可見表1和表2。企業所有者-管理者人口特征和企業與澳大利亞工業區是相符的,即:企業類型由獨立的、上年紀的男性所有者-管理者為主,有關技能、運作、規模屬于微型(即:五名員工以下),應用戰略型建議應對環境問題時,其心態較為狹隘。這批人是最難改變其行為的人群之一。然而,他們也是對工業廢棄物收集負責的一群人。

表1 小型企業所有者-管理者概況

表2 小型企業概況
4.2.1 小型企業的興趣與實施
在檢驗命題一以前有必要確認小型企業所有者-管理者的樣本對環境問題是否有興趣,并對這是否可以轉化為較好的廢棄物管理行為。
結果確認這些企業所有者-管理者對環境問題有興趣,98%的受訪者給出了正面的回應,并將環境問題排在重要的或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一結果為開展命題一的研究提供了基礎,而且與其他人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對環境問題有強烈責任感的企業所有者-管理者希望有保證措施去適當地處置廢棄物。因此是工業區的研究重點,尤其是要對附近河流的檢查。廢水的處置是最為關鍵的地方環境問題。
當企業所有者-管理者被問到是否在現場有處置廢水防治措施時,58%的回答是他們的企業不產生廢水,而產生廢水的企業中,69%稱有防治措施,而另外31%則沒有。即使由于企業所有者-管理者造成小的管理差錯都會對環境造成危害,因為這一地區缺少較深的排水系統。此外,大多數企業有59%的企業是不了解排水系統的位置。現場沒有任何的防治措施,被污染的水被直接排入了自然水體。
總之,缺少防治措施,而且缺乏正確的處置方法,使得企業對環境的重要性,對承擔的社會責任之間存在巨大的不平衡。這些結果支持了命題一的有關爭議,企業所有者-管理者對環境問題的興趣并沒有轉化為好的環境管理活動。環境問題的爭論與企業的現實可以歸結于小型企業在追求好的環境管理實踐中所面對的障礙。
興趣與實踐之間的差距可以通過其他支持命題一的證據加以確認。企業所有者-管理者關心對環境的總體影響(99%)。然而,其興趣是由于關心對家庭的影響(63%),是其個人原因而非經濟原因。如果其對環境的興趣是出于對家庭的原因而非環境防治原因,企業則不可能加以實施,這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領域。
4.2.2 小型企業對環境的影響
許多小型企業所有者-管理者(61%)承認企業對環境造成了影響。然而,很多小型企業的企業所有者-管理者并沒有注意到企業對環境的影響。結果為命題一中的說法提供了部分支持。
企業所有者-管理者的態度會影響到他們的行動。重要的是結果表明有必要向企業所有者-管理者展現對環境已經帶來的影響結果。
4.2.3 小型企業進行廢棄物回收的障礙
通過收集定性數據表3揭示了以前文獻中所確定的額外的障礙。表3表明企業所有者-管理者所見到的大部分為外部的障礙,占59%。僅確定了影響回收的內部障礙為26%。

表3 廢棄物回收的內、外部障礙
這些外部障礙呼吁政府和其他各方應該加強環境管理,并增加與這些組織和小型企業的合作。可以認為對內部障礙應該更加關注,因為這些障礙更難以得到改變。而有些問題對小型企業而言是與生俱來的(例如:時間、空間),而有些則是意識和態度問題(盡可能的做,成本,意愿、缺少知識、材料分類)。對所有者-管理者進一步的教育,實施好的環境實踐,給企業帶來收益可以導致重要變化,在工作現場內可以減少內部障礙。
4.3.1 小型企業廢棄物的環境影響
要驗證的第二個命題是,工業區內小型企業所產生的大量廢棄物會對環境表現出整體影響,而且是相當可觀的。表4給出了從120家小型企業每星期產生廢棄物的主要類型和大概數量的情況。可以看出每星期在這個小的工業區內廢棄材料為350多立方米,液體廢棄物為3500升。

表4 小型企業每周所產生廢棄物的類型和數量
可以看到以每周為基礎,換算為年產生量,廢棄材料超過18000立方米,液體廢棄物超過184000升。液體廢棄物大部分是廢油,這是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大約為180000升,這相當于每年可以充滿2~3個澳大利亞國內的游泳池(每個池子為50000~70000升)。澳大利亞也非常擅長于回收廢油(去年回收了1.94億噸的廢油),至少6000萬升的廢油流失(環境與遺產部,2006,p.1)。眾所周知,油本身也是一種污染物,僅僅一升油就可以污染100萬升水(約為半個奧林匹克比賽用游泳池)。而且僅一輛車就可以產生四五升廢油。當然并不建議小型企業所有者-管理者自己負責解決廢油問題,重要的是當他們用油或使用車輛服務時要像其他人一樣正確地處置廢油。
澳大利亞許多其他類似的小型企業的廢棄物有著成倍增長的潛力,結果建議支持命題二。不幸的是,正如:Bremner(2006)的報告,由于在西澳大利亞缺少廢棄物及回收數據,對有關所有小型企業給環境帶來的集中影響很難得出一個明確的結果。因此需要使用其他樣本收集更多的數據,這類研究會提供初步的支持。Hillarys(1999)列舉了爭議認為小型企業的運作對環境有實際性的影響也許是正確的。
4.3.2 廢棄物的競爭優勢
并非是針對性的研究,這一研究的結果支持了這樣的看法,當小型企業能夠看到直接的收益時,小型企業將對參與廢棄物管理戰略感興趣。有些企業所有者-管理者給出了這樣的證明,提供了回收的產品和企業收入增加的細節。當然并沒有獲得競爭優勢的企業也參與了其中。說明了為什么小型企業選擇它們所走的路線,建議對沒有獲得競爭優勢的企業提供幫助,使其對它們的活動參與取得收益。
從企業回收努力中獲得的收益是變化的,有些企業有確定的廢棄物處置程序并獲得相應的財務收益回報,而另一些小型企業則從回收承包商手中收到財務收益。更令人擔心的是有些企業所有者-管理者則要向承包企業現場廢棄物處置的承包商付費。這足以證明許多小型企業是處在生存線上運行而非處于戰略規劃的條件下,這會給企業帶來負面的經濟結果。下面三個例子用來說明被企業所有者-管理者使用的方法。
鋼材對處置承包商而言是最有經濟價值的產品,小型企業處置收益可以是從成本價直至每噸90澳元的收入。
紙張,當交給回收者時也可以從成本價到可以有38澳元收入。在這個工業區,可以回收171立方米的紙板和紙產品。根據Visyboard(2006)估計每回收一噸紙或紙板則可以節約13棵樹的木材,2.5桶油、4100度電,4立方米填埋場地和3180升的水。此外,在造紙過程中,另外一些對環境的廣泛的效果是明顯的,包括了產生大量的廢水,回收可以有助于減少對環境的作用。
第三個例子是廢油的回收,一些企業要付費雇人清除廢油,而另一些企業則以每桶40澳元處理掉這些廢油,最后的再銷售價格為40澳元。工業區內小型企業每年的集中廢油回收價格大約可以達到36000澳元。當然這不是一筆大錢。澳大利亞小型企業的年營業額可以是從8.2萬~108萬澳元(ABB,2002),任何的利潤對于那些處于營業額低端的企業都是重要的。將這些廢油回收而且80%可以得以回用。因此這些資源對于小企業而言不僅僅有經濟價值,而且在21世紀,由于此類商品在全球消費的增長,如何利用廢油對于小企業面臨著特別大的壓力。
這些數據表明有些企業獲得競爭優勢并通過實施好的廢棄物環境管理活動為社區做出了貢獻,而另一些企業則沒有。企業所有者-管理者的觀點也集中于企業常常是一旦將回收物交給回收承包商之后,產品去了哪里,他們則一概不知并認為不是他們的業務了。還有廢棄物的不同經濟回報為企業同地方環境組織,除了與承包商合作外,也為企業、社區、環境提供了最佳經濟產出提供了機會。
結果顯示了對命題一的支持,小型企業對環境問題有興趣并不會必然轉化為好的環境管理行動,因此僅僅有限的企業實施了預防性措施可以保證適當的處置廢棄物。
在驗證命題一時,企業的所有者-管理者對環境問題感興趣是由于關心個人健康而非經濟原因。這也許混淆了有關小型企業環境實踐的研究,因為假設企業對環境感興趣是出于對保護環境感興趣,其實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部分獲得支持的是企業所有者-管理者的行為是受到態度和對地方環境意識影響的。在三個結果中,這是明顯的。第一,大部分企業所有者-管理者認為他們的企業對環境沒有影響。第二,企業所有者-管理者確認的內部障礙涉及感覺和態度。第三,企業所有者-管理者有較差的地方環境意識,表現出了缺少對當地和全球環境的責任感。這每一條都被認為助長了對環境不作為。雖然僅獲得了部分支持,就是被認為企業所有者-管理者的態度和意識沒有影響他們的行為,然而,不充分的數據與這些變量是有聯系的。
命題二獲得了研究成果的支持,因為這一工業區產生的總的廢棄物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小型企業集中起來對環境造成了可觀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超過了大型企業的影響。
可持續企業需要對今天的社會變化做出適當的反應。環境問題變得很重要。因為環境管理領域的產出,例如:廢棄物管理對當地社區有重要的影響。
小型企業和良好的環境管理對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和可持續能力的重要性被人們所承認。而環境的脆弱性更加明顯,每個人都有義務承擔起責任。大企業和小企業都對環境造成了損害,所要做的是要做更多的事來鼓勵小型企業的承諾并參與到當地社區活動當中來。
當前的文獻已經表明小型企業比大型企業在應對廢棄物對環境產生影響方面有一些優勢。然而,大、小型企業對環境的興趣及日常企業運行中減少對環境影響方面的差距仍然不是十分清楚。表現出來的僅僅是小型企業所有者對現實的不滿,如何溝通兩方面的差距仍然沒有什么進步。
小型企業所有者-管理者的態度已經表現出對企業和參與(或不參與)廢棄物管理活動有影響。通過實施環境管理實踐,取得競爭優勢和建立競爭優勢的證據在日益增長。小型企業需要意識到這一點。持續的證據將給小型企業所有者-管理者提供企業實例。對此部門開展教育也是必需的,管理者將向企業所有者-管理者提供如何適當改變他們的企業以便取得收益優勢,建議開發教育規劃時應該考慮到小型企業所有者-管理者的角度,并強調整合環境戰略及由此獲得的收益。
對當前一個工業區企業所有者-管理者對廢棄物管理活動的態度的綜述說明了他們對實施廢棄物管理活動的影響。日益增加的小型企業和小型企業所有者-管理者的參與會減少廢棄物的排放,而且實施好的環境管理實踐對地方、全國的經濟和社會產出是極其有益的。顯然這需要政府、企業和地方社區的參與以持續改變建立和保持可持續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