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青青 朱厚巖
(中國人民大學 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北京 100872)
農業是用水大戶,其用水量約占全國用水總量的70%,在西北地區則占到90%,其中90%用于種植業灌溉。據中國工程院預測,在不增加灌溉用水的條件下,2030年全國缺水高達1300億~2600億m3,其中農業缺水500億~700億m3。如果我們把農業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0.45提高到發達國家的0.7,則僅節水灌溉一項即可節水900億~950億m3。因此,為了應對日趨嚴重的缺水形勢,建立節水型社會,特別是發展節水農業是一種必然選擇。
目前我國工農業以及城市普遍存在缺水問題,水資源的匱乏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尤其是農業穩定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有資料表明,以灌溉為主的農業用水量占全國總用水量的70%。與此同時,全國尚有60%的耕地沒有灌溉條件。根據國家防辦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5月29日,全國耕地受旱面積1.044億畝。并且受旱面積仍呈擴大態勢,抗旱形勢依然嚴峻。旱災比洪澇災害給農業造成的損失更大。
目前我國水資源嚴重缺乏,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2300m3,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單位面積的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9%。全國無灌溉條件的旱地0.45億公頃,約占耕地面積的4%。旱區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43%。
由于我國農業灌溉方式落后,全國農業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5%,僅為發達國家的2/3左右;每立方米水的糧食生產能力只有0.87公斤左右,遠低于2公斤以上的世界平均水平。當前我國農作物水分生產率平均為1kg/m3左右,而發達國家可以達到2.32kg/m3。從國民生產總值用水效益上看,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用水效益:10.3美元/m3,日本:32.4美元/m3,我國為10.7元人民幣/m3,分別是美國的1/8、日本的1/25。所以,我國節水有著巨大的潛力。專家預測,如果采用節水農業,到2030年我國灌溉水的利用系數可達0.65,農作物水分生產率可達1.5kg/m3。
根據我國《全國節水農業發展規劃》,考慮各行政區的自然地理狀況、社會經濟發展條件、農業區域特征等綜合因素,將全國分為5大節水農業區,并根據各區的流域和地貌等特征劃分二級區(具體見表1)。

表1 我國節水農業分區及主要特征
2.2.1 西北區-以甘肅省為例
甘肅采用創新農田節水與高效作物相結合的種植模式,并不斷完善節水管理機制,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高效節水農業之路。
2010年,甘肅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河西及沿黃灌區1000萬畝高效農田節水戰略,在酒泉、張掖、金昌、武威、蘭州、白銀6個市的18個縣市區和省農墾集團公司推廣高效農田節水面積226.41萬畝,超額完成當年200萬畝計劃任務,并整合財政、農業綜合開發、水利等資金6980萬元,各市縣區配套1234.7萬元,推廣壟膜溝灌、膜下滴灌、壟作溝灌三大農田高效節水技術。甘肅省旱作農業區涉及10個市州的69個縣市區,旱地面積3340多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65%。近年來,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已成為甘肅省旱作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大力推廣該項技術,甘肅走出了一條旱作農業區糧食穩定增產的新路子,為全國旱作農業發展特別是西部干旱地區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2.2.2 西南區——以貴州省為例
近年來貴州省根據區域水資源條件,進一步調整優化、合理布局農作物種植結構,改革農田耕作制度,大力抓好旱作生產,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堅持農藝措施與工程措施、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加快抗旱良種、農業節水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和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田溝渠排灌體系,有效利用和節約水資源。到2007年,全省農業節水灌溉面積達到570萬畝;到2010年,新建“三小”水利工程100萬個以上,新增旱地澆灌面積350萬畝,鄉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60%,力爭解決70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
2.2.3 西南區——以廣西省為例
2010年廣西農業節水技術推廣面積達到1317.9萬畝,經濟作物每畝增收48~278元;按畝平均增48元計,農民實現增收6.32億元。“十一五”期間,廣西共推廣應用節水農業技術面積達6128萬畝,助農增收達33.7億元。其中水肥一體化技術以其抗旱、節水、節肥、省工、增產增效、環保生態等諸多優點,深受農民歡迎。數據表明,實施水肥一體化每畝能節水7~190m3,節水率為50%~70%;節肥7.5~87.5公斤,節肥率為20.8%~60%;增產200~1120公斤,增產率為5.1%~41.8%;節省勞力投入35~300元,增收達620~2640元。“十二五”期間,廣西將加大節水農業技術推廣力度,計劃示范面積每年遞增50萬畝以上,到2015年發展到1800萬畝。重點推廣水肥一體化、覆蓋栽培、深耕深松、集雨補灌、抗旱保水劑、水稻淺濕控制灌溉等技術,實現每畝節水30m3、增產增收5%以上。其中設施節水每年擴大推廣20萬畝以上,到2015年全區實施面積達到170萬畝;水肥一體化技術每年擴大推廣10萬畝,到2015年全區實施面積達到70萬畝,實現每畝節水30%、節肥20%、增產10%以上,增收600元以上。
2.2.4 東北區——以吉林省為例
2011年,全省推廣各項節水蓄水保墑技術面積達到3500萬畝次。目前吉林省各類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總數已達32個,核心示范區面積29萬畝,輻射面積210萬畝。為適應新形勢下農業用水管理,調動廣大農民節水積極性,提高農業灌溉用水效率,吉林省積極推進以承包、租賃、拍賣和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并取得明顯成效。全省24萬處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已有21.9萬處實現農民所有,1.7萬處集體所有,1600多處以承包租賃方式管理。同時,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應運而生。目前,全省用水協會達到480個,參與農戶近10萬戶,參與管理的灌溉面積達到155萬畝。
2.2.5 華北區——以北京市為例
在北京市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戰略的指引下,一批融合觀光、休閑、科普等多功能為一體的農業示范園區在京郊大地相繼建成。這些農業示范園區同時也是各種節水技術的集中展示地。在密云縣都市型現代農業展示基地,到處都有節水技術應用的身影:以滴灌、膜面集雨高效利用為代表的工程節水技術;以微灌施肥、有機培肥保墑、應用滴灌專用肥等為代表的農藝節水技術;以測墑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為代表的管理節水技術等隨處可見。
“十一五”期間,北京市通過采用農藝節水、工程節水和管理節水相結合的綜合節水措施,農業用水總量由2005年的13.2億m3降至2010年的11.6億m3,占全市用水比重由38.3%降至2010年的32.5%,實現了農業節水與農民增收雙贏。2011年,北京市將農業節水目標定為:建立高標準節水示范基地210個共計4.3萬畝,示范基地畝均節水20%以上;節水技術覆蓋率達80%,培訓農民1.1萬人次,實現總節水3500萬m3。
2.2.6 東南區——以湖南省為例
近年來,福建省重點推廣覆蓋保墑、坡地溝壟耕作、深耕深松、集雨水池集流等技術模式,使示范區和技術輻射區天然降雨量蓄積增加20%以上,降水利用率提高10%以上,土壤持水能力提高5%~8%,水分利用率提高8%~10%。同時通過有效攔截雨水,降低地表徑流,減少水土流失。力爭項目區實現每畝節本增收30~50元。根據福建省水利廳數據統計,2005年福建省渠系平均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60,2010年提高到0.55,2020年提高到0.60。至2010年,農業用水保證率達75%~90%, 有效灌溉面積達 1014.34 千公頃,農業綜合水利用系數達0.55,其中大、中型灌區渠系水利用系數達0.65。
(1)建立、健全節水灌溉技術服務體系。加快先進實用、適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節水灌溉技術與實用設備的研發,建立、健全以鄉級水管站、灌溉試驗站、農業服務組織和技術帶頭人為主體,輔以互聯網絡實時服務,科研單位和企業廣泛參與、政府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的節水灌溉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2)加快推進農業節水機制體制改革。建立穩定的節水灌溉投入機制,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農戶自愿投入為基礎、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節水灌溉投入機制。
(3)建立節水農業技術體系,加強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究與應用。當前農業節水正日趨技術精細化、工程規模化、管理制度化、設備產業化,要建立高效的節水農業技術體系,應根據當地節水農業發展的狀況和技術基礎,使工程與管理、水利與農藝、高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等緊密結合,促進農業高效用水管理的規范化、灌溉技術的產業化與規模化。同時重視相關的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的研究與應用,完善節水農業技術體系。
(1)抓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全面實施規劃內434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快支撐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的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力爭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任務。同時,利用農業綜合開發水利建設資金對1500個中型灌區進行節水改造。
(2)加強田間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全面推進田間節水灌溉工程的配套建設,優先發展糧食生產區、嚴重缺水區、貧困地區以及生態脆弱地區,搞好末級渠道和田間工程的配套,形成完整的節水灌溉工程體系。
截至2008年年底,我國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總投資42億元,其中財政資金35.55億元,安排支持了218個項目建設。水土保持項目總投資36.43億元,其中財政資金27.97億元,實施范圍涉及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黑龍江農墾總局的118個縣(農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47萬平方公里,建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0多萬座(處)。
總之到2030年, 我國人口將增加到16億,農業灌溉面積將達到9億畝,用水量將從現在的4000億m3增長到6650億m3,我國農業缺水將達到500億~700億m3,這將嚴重影響我國糧食安全。因此,只有走農業高效節水、增產的路子,提高糧食單產,才能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
[1] 姜明倫.基于新農村建設視角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創新與發展研究——以寧波市為例[J].經濟問題,2007,(8):85-87.
[2] 姜長云.中國節水農業:現狀與發展方向[J].農業經濟問題,2001,(10):19-23.
[3] 紀書平.我國節水農業現狀與發展建議[J].農技服務,2009,26(7):127-129.
[4] 姜明倫.農民生產技能需求及培訓體系建設:511個農戶樣本[J], 重慶社會科學,2009,(12):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