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小軍
(長沙市中醫院,湖南長沙 410008)
改良翻身護理在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
紀小軍
(長沙市中醫院,湖南長沙 410008)
目的:探討改良翻身護理法在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與效果。方法:隨機將128例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4例,對照組采用傳統翻身法,觀察組采用改良翻身法,觀察患者有無皮膚擦傷、患者及操作者的主觀感受等。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有2例和8例患者發生皮膚擦傷,觀察組患者主觀舒適比率(82.81%)和對護理滿意度(92.19%)均優于對照組(65.63%、80.00%)(P<0.05);操作者主觀省力感受比較,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1)。結論:改良翻身法綜合考慮了患者安全、患者參與、人體力學原理,有效地保障了患者安全,減輕了患者痛苦,而且更加省力,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是一種安全、簡便、高效的助力翻身法。
全髖關節置換術;改良翻身法;皮膚擦傷;壓瘡
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一般要求患肢保持外展15°~30°,并需行皮牽引或穿“丁”字鞋[1],其目的是為了防止假體脫位,但由此常導致患者體位更換受限、感覺不適、易發生壓瘡等并發癥。按時翻身是減輕身體對皮膚的垂直壓力,杜絕壓瘡發生最有效的護理方法[2]。在護理實踐中,筆者在傳統翻身法的基礎上,對其進行了若干改良,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09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128例,其中,股骨頸骨折109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19例,均行單側全髖關節置換術。男78例,女50例;年齡60~78歲,平均(67.5±5.0)歲。所有受試患者均排除其他嚴重外科疾病及慢性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128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因、體重、文化程度等基礎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翻身法。2名操作者分別站于患者患側,一人將雙手分別置于患者的肩部、腰部,另一人將雙手分別置于患者的腰部、臀部,使患者的頭、頸、肩、腰、臀保持在同一直線上,然后同時翻轉至側臥位。
1.2.2 觀察組 采用改良翻身法。翻身前向患者做好解釋,取得理解與配合。2名操作者分別站于患者患側,患者雙手置于胸前,屈曲健側膝關節。操作者一人雙手分別置于患者的肩部、腰部,另一人雙手分別置于患者的臀部和患肢膝部,在患者健側下肢配合用力下,同時將身體抬起移向患側床沿。然后指導患者稍屈曲健側膝關節,全身放松,在其兩膝間放置1~2個枕頭,高度以患者雙側髂前上棘間距再加5 cm。操作者一人雙手分別置于患者的肩和腰部,另一人一手置于臀部和另一手托住患肢膝部,同時將患者翻向健側,將患肢置于兩膝間的枕頭上,保持患肢外展15°~30°,屈髖10°~20°,屈膝45°,在患者的背部墊一軟枕,胸前放一軟枕置放上肢,保持患者的體位舒適。需要注意的是,翻身時必須使患者的髖關節保持外展而避免內旋,翻身僅側于健側,側身時間一般為30~60 min。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翻身過程中各項主觀感覺指標的變化,翻身后患者皮膚擦傷情況,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實施兩種翻身法時護士的主觀感覺狀況,以輕松、費力表示。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由表1可見,兩組患者皮膚擦傷、主觀舒適或疼痛、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的焦慮程度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皮膚擦傷、主觀感受與護理滿意度比較[n(%)]
觀察組與對照組對患者進行翻身護理各128人次,護士主觀感受見表2。兩組護士的主觀感受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2 兩組護士主觀感受情況比較
THA是利用手術方法將人體已發生病變的股骨頭及髖臼以人工的髖關節假體取而代之[4]。據統計,THA的成功率已超過90%,若術后康復階段護理不當,常易發生髖關節脫位、血栓形成、壓瘡等并發癥[5]。如術后患者因疼痛或心理因素,常不敢活動患肢而長期處于平臥位,導致受壓部位的血液循環不暢,極易發生壓瘡,而術后按時翻身是預防并發癥,尤其是預防壓瘡發生的有效措施。
改良方法增加了護士對髖部的保護與制動,減輕了局部的痛疼,提高對翻身護理的依從性。在預防THA患者壓瘡發生方面,過去常規按摩骨突出部位以促進血液循環,或者由護士分別在兩側抬起患者臀部,增加皮膚透氣,緩解壓力。傳統翻身法既增加了護士的勞動強度而且給患者以不安全感,尤其對肥胖患者問題更突出。胡彩華等[6]對患者翻身滿意度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患者對護士翻身技術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有:①護士解釋欠詳細,占40.9%;②動作欠輕柔,占31.8%;③未注意保暖,占18.2%;④體位不舒適,占9.1%。近年來,在護理臨床工作中,涌現出較多的預防THA患者壓瘡的改良方法與設備,如王春昕等[7]設計并應用了髖部手術后翻身輔助器,關輝等[8]研究設計了簡易翻身架,均有效地減少了并發癥,且能提高治療效果。本改良翻身法首先向患者做好解釋,取得理解與配合,再將患者抬起移向患側床沿,然后由2名操作者將患者翻向健側,避免了翻身后的移動,減少了可能發生皮膚擦傷的機會;翻身過程中,患者健側下肢配合用力,減輕了護士的操作力度;翻身過程中,保持患肢于外展位并用軟枕抬高,增加了患者的舒適感與安全感;完成翻身后,患者背部墊一軟枕,胸前放一軟枕置放上肢,保持患者的體位舒適,另外還要把握側身的最佳時間,既能預防壓瘡的發生,又不使患者感到疲憊為宜。
在協助患者翻身時,操作者動作要輕而穩,動作協調,注意安全防范,避免推、拉、拖等動作,以免皮膚受損。同時,翻身前應做好解釋工作,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必要時請患者予以配合,鼓勵患者積極參與配合疾病的護理和康復工作。
綜上所述,與傳統翻身法比較,改良翻身法綜合考慮了患者安全、患者參與、人體力學原理,不僅更有效地保障了患者安全,減輕了患者痛苦,而且更加省力,減輕了操作者的疲勞程度,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是一種安全、簡便、高效的助力翻身法。
[1]Patel PD,Potts A,Fmimson MI.The dislocating hip arthroplast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J].J Arthroplasty,2007,6(1):86-90.
[2]Alexander P,Daniel M.Dislocation rate'after conversion from hip hemiarthroplasty to total hip arthroplasty[J].J Bone Joint Surg Am,2008,9 (10):506-516.
[3]蔣協遠,王大偉.骨科臨床療效評價標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134.
[4]陳小花,陳雪娥,張麗.指導及協助患者翻身的研究[J].現代護理,2005,11 (18):1505.
[5]陳治,晏水紅.使用外展枕時應注意正確處理軀干和下肢的關系[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2):125.
[6]胡彩華,廖鳳蓮,陳麗,等.患者翻身滿意度調查分析與護理對策[J].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5,3(1):78-79.
[7]王春昕,馬利平,林淑賢,等.髖部手術后翻身輔助器的設計與應用[J].吉林醫學,2009,30(13):1242-1243.
[8]關輝,馮麗君,白琳.簡易翻身架在髖關節術后并發癥預防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裝備,2008,5(11):44-45.
R473.6
C
1673-7210(2011)02(b)-075-02
201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