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衛(wèi)東 楊 樺 張河橋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100084)
綜觀2011年高考北京理綜試卷中的物理試題,總體印象是試題常規(guī)、回歸經典、突出雙基、考查能力、注重探究、設問新穎、試卷平穩(wěn)、關注發(fā)展.試卷命題素材源于教材、貼近教材、挖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試題結構科學合理、保持相對穩(wěn)定,整套物理試卷突出“新、活、巧”(設問新、題型活、解答巧) 三個字,具有“新而不偏、活而不怪、巧而不難”的優(yōu)點,同時具有“穩(wěn)中求變、變中求新、新中求實、體現課改”的特點.試題既保持了良好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又體現出命題創(chuàng)新性和靈活性.無偏題、怪題、難題現象.試題有許多亮點,考查能力分層要求尤為突出,仔細品味很受啟發(fā).多數試題的立意和精心設計,令人贊嘆.總體來說,2011年高考北京理綜試卷的物理試題繼承北京的高考試題風格,彰顯了北京物理試卷的鮮明特色.
2011年北京理綜試卷中的物理試題與前幾年相比,在題目的形式及考查的內容上基本相同,總體難度相較去年稍有降低.試卷結構穩(wěn)定,知識覆蓋面廣,具有較高的信度和較好的區(qū)分度,平穩(wěn)過渡的效果比較顯著.當然試題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細節(jié)變化.下面從幾個方面對2011年高考北京物理試題做一個簡單的分析,希望能給2012年的考生以及相關的高考研究者一些參考.

表1 2011年高考北京理綜試卷物理試題涉及的知識點及相關能力

續(xù)表
2011年北京市按新課標的要求自主命題,但試卷結構及試題并未讓考生感到不適應.究其原因是近幾年的高考北京命題在逐漸滲透新課標的思想,讓師生們逐漸適應與過渡.實際上,2011年的北京試卷在往年的基礎上,更加堅定、明確而突出了新課標的要求.
按新課程標準編制的2011年北京《高考大綱及考試說明》中,物理學科五項量化的能力考查要求突出的變化是呈現分層表達及要求,即原來的“分析綜合能力”、“應用數學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變成較高層次的“應用能力”及“探究能力”;而原有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實驗能力”被界定為基礎層次的考核要求.這可以說是新課標呈現的閃亮點.這一變化在2011年的物理學科試題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比如試卷中第13,14,15和16題等側重考查理解能力;第17和20題側重考查推理能力;第21題既考查實驗能力(包括實驗素養(yǎng))也兼顧考查實驗探究能力的較高要求;第22題側重考查應用能力的基礎性要求,而第18,19,23,24題中均涉及探究應用能力的較高要求.
2011年的高考物理試題將能力立意放在首位.從物理能力的考查來看,五種能力層次分明,非常利于學生發(fā)揮.《考試說明(理綜)》首次把能力要求分為基礎和較高兩個層次.在試卷中也按照分層的思想對設問和陳述進行了設計.比如三道計算題都是分步設問,每個計算題都至少設置2~3問,這樣一種設問的方式,真正體現高考試題在大題上入手容易深入難的特點.這樣一種命題的方式更加適合于不同層次的考生能夠很充分地把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發(fā)揮出來.從能力考查來說,搭出適當的臺階之后,對于整體考生能力的區(qū)分度應該是比較有意義的,這也是多年來北京卷始終堅持的一個特色.比如說第18題的信息提取能力;第23題第3問的思辨能力;第24題的建模能力均體現了能力立意的命題思路.
高考北京物理學科提出的調整變化能力和分層表述能力的要求以及在高考實踐中的考查落實說明,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人們對新課標精神實質有了更明確而深刻的認識,并把這種認識和要求明確地在高考中固定下來,無疑對中學的物理課堂教學活動有著良好的導向作用.
2011年高考北京理綜物理卷按新課標要求命題,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而且各方面表現出很好的穩(wěn)定性.這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近幾年的平穩(wěn)銜接與過渡,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廣大師生不知不覺中適應了新課標的要求.其實,高考對新課標的施行已經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當然這也是北京理綜物理卷一直注重基礎,突出主干,合理設置難度的結果.縱觀近些年的北京理綜物理卷,一直有注重基礎的優(yōu)良傳統(tǒng),2011年也不例外.試卷絕大部分題目考查的是基本概念、規(guī)律的理解,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常見的典型模型,不偏、不怪.選擇題、實驗題基本都是這樣,計算題第22題也是基本方法的應用.這對引導中學物理教學回歸教材及回歸課標起到了積極作用.2011年的選擇題總體難度比2010年稍低,如第13題的“原子物理”、14題的“光學”、15題的“同步衛(wèi)星”、16題的“機械振動與機械波”這4道題都是歷年來考得最多的主干題型之一,而且這4道題考的也比較簡單,學生比較容易拿分.第17題考查電路的電流電壓變化問題,雖說這類型的題在北京的高考題中出現得不多,但是在高三的電路復習中,它絕對是這一章節(jié)的基礎加主干知識.第18題的“蹦極”雖然對學生的建模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只要學生順利建立了模型,其他的就比較簡單了,因為它的考查點也是力學中的主干知識“超重和失重”.兩道實驗題(一道是萬用表的使用,一道是動量守恒)都是高中實驗中的重點.
今年的試卷仍然堅持了突出主干知識的考查這一傳統(tǒng).從知識點上可見,力、電仍是主體,光學都有涉及;其中牛頓定律、能量、圖像等仍是重中之重.但是,突出主干并非失之片面,試卷兼顧了知識的全面考查,如第20題的“量綱”和19題的“自感現象”,可能會讓廣大師生感到有點“冷”.這其實是一種警示:切不可只抓重點,放棄了一些知識的學習,完全走上應試教育的斜路.
2011年的高考物理的幾道題中體現出來的另一個主要特點是,強調考查科學素養(yǎng)和物理素養(yǎng).選擇題的第18題“蹦極”是一道信息題,它將傳感器與失重超重聯(lián)系起來,要求學生能夠迅速地在頭腦中建立起物理模型,能夠知道圖像中各個關鍵點所代表的物理意義.第20題(最后一道選擇題)考查的是單位制,它與前幾年考得比較多的“推測可能的表達式”類型的題有點相似又有點區(qū)別,這道題完全是學生能力的體現,考查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知識點的地位倒還是其次.實驗題的最后一問的綜合度也是比較高的,它同時考查了物理的建模能力及數學的計算推導能力.第23題(第二道計算題)雖然考查的是物理中很基本很常見的帶點粒子在磁場中運動的問題,但是它的第3問對學生建模能力的要求較高,較前幾年的考法而言,在能力的要求上有一個提升.最后一道計算題也不再是前幾年的多過程的碰撞類型,考查點也從數學能力轉變到了物理模型的建立上來.難度設置有梯度,容易上手,這也是北京物理試卷的一大特點.每個計算題都設置多個問題,由易到難,這有利于學生的發(fā)揮.比如第23題,總的來說是一道難題,但第一問一般學生都可以做出來,第二問的也應該有不少同學能解出,只有第三問具有大的思維難度,學生不易得分.這樣設置,使得學生不致于在一道題上得零分,難度的設置比較適宜.
縱觀近年來北京理綜物理卷的命題,具有常出常新、連續(xù)考查某一種單一能力的特點.例如連續(xù)考查估算能力,估算閃電的距離、估算小鳥的質量、估算子彈打蘋果的速度等等,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又如連續(xù)考查物理方法問題,像最近幾年選擇題的最后一道題總是風格類似的推理、探究問題.
總之,2011年高考北京理綜物理卷,無論從考試內容,還是從考試形式來看,都表現出很好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精神,難度與往年相當,實現了平穩(wěn)過渡,有利于高校選拔優(yōu)秀新生和中學物理課堂教學.針對高考北京命題在保持穩(wěn)定的基礎上不斷革新,結合2011年的高考試題的特點,學生們只要基礎知識扎實,雖想拿高分不太容易,但拿90多分還是比較輕松的.因此,對于學生而言,在高一、高二及高三的第一輪復習中,應該重視課本,重視主干知識,加強基本模型和基本物理方法的訓練.夯實基礎知識,拓寬基礎面是保證高考輕松地拿到大部分分數的一個首要條件,在復習的過程中要避免大量重復練習的“題海”戰(zhàn)術,精選習題、總結規(guī)律,在知識的積累、系統(tǒng)化和網絡化過程中,注重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