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正家
(新疆師范大學區域經濟研究所新疆烏魯木齊8300540)
區域協調發展是新疆實現科學發展、后發趕超、興邊富民的基礎性先決條件和根本保證,也是實現跨越發展、長治久安、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和根本路徑。為此,新疆“十二五”規劃提出了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按照“兩帶兩區”的發展戰略布局,分類指導,發揮優勢,率先發展天山北坡經濟帶和天山南坡產業帶;扶持南疆三地州貧困地區和沿邊高寒地區,推進區域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跨越發展,構筑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①
東起哈密西至伊寧的區域被定為“天山北坡經濟帶”。這一經濟帶要以烏昌經濟區為核心,以城鎮組群和區域中心城市為支撐,形成產業分工合理、聯動發展的格局,進一步增強對全疆乃至西部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充分發揮作為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和向西開放大通道的優勢,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產業集聚水平和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在全疆率先實現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率先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②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建成國家重要的經濟增長帶。
這一經濟帶又被劃分為特色鮮明的六個經濟區:
(1)烏昌經濟區。加快推進烏昌經濟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大力促進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重點發展能源、礦產資源精深加工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技術進步與創新,提高產業素質和核心競爭力。大力發展現代商貿物流、金融、保險、商務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大力吸引資金、技術、人才聚集。加快建成我國重要的綜合性能源基地,建成西部地區重要的制造業中心、國際性商貿物流中心。
(2)吐魯番―哈密經濟區。加快建設國家級太陽能綜合利用示范基地、新疆煤炭生產和外運基地、石油天然氣、無機鹽化工產業新能源基地、文化旅游勝地。
(3)石河子―瑪納斯―沙灣(石―瑪―沙)經濟區。立足農業集約化優勢,建立全疆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制造業、紡織工業、綠色食品加工基地和農業產業化示范區。
(4)奎屯―克拉瑪依―烏蘇(奎克烏——“大金三角”)經濟區,要依托豐富的石油石化、特色農業資源和交通樞紐優勢,統籌規劃,建成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全疆重要的輕工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
(5)博樂―精河―阿拉山口經濟區。發揮特色農業資源和口岸優勢,以農產品加工業、對外貿易、旅游等產業為主,建成我國重要的陸路貨物貿易中轉集散地、進出口產品加工基地,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
(6)伊寧―霍城―察布查爾經濟區。以霍爾果斯特殊經濟開發區建設為契機,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依托豐富的水土、礦業、旅游資源、積極發展現代煤化工、特色農產品加工、旅游等支柱產業……加強天然林和天然草場保護,建設天山北坡西部經濟強區、中心城市和向西開放的橋頭堡。
天山南坡產業帶是東起庫爾勒,西至阿克蘇的區域。要充分發揮豐富的能源資源和特色農業資源優勢,建成國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氣化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紡織工業基地,加快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加快形成特色產業集群。著力增強對南疆乃至全疆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南疆三地州即原來的南疆西南部地區。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實施安居富民、定居興牧和南疆天然氣利民等民生工程。創新開發方式、整合各類資源,大力推進連片開發,加快推進南疆三地州水利、交通、電力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扶持力度,發展旅游業和民族特色手工業。加快以喀什特殊經濟開發區為中心,打造“大喀什”經濟圈,建西部“明珠”城市。建成全疆重要的特色林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外向型農業基地以及面向中亞、南亞的民族特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物流中心。力爭經濟增長和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高于全疆平均水平,逐步縮小與其他地區的發展差距。
該地區包括新疆10個邊境地州(市)32個邊境縣市、兵團10個邊境師的53個邊境團場。面積640.73 平方公里,人口556.35 萬人,少數民族263.95萬人,分別占全疆的40%、26%、65.4%。2009年33個邊境縣市 GDP僅為736.82億元,工業總產值135.74億元,分別只占全疆總值的 17.23%、4.7%。農牧民家庭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
該地區要充分發揮豐富的天然草場資源、礦產資源和口岸優勢,在注重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生態旅游業、礦產開發和邊境貿易為主的特色優勢產業,著力建設全疆重要的綠色農牧產品基地、特色產品生產加工出口基地和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生態、民俗旅游目的地。該區域有15個一類口岸,8個二類口岸,沿邊開放、邊境貿易的優勢。“十二五”規劃將全面推進17個邊境扶貧重點縣(市)扶貧工作,加大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力度,大力實施“定居興牧”工程。加快建設邊境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新城鎮。以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傳統畜牧業、傳統生活方式向現代化的轉變,到2015年基本實現游牧民定居目標。
第一,區域協調發展包括地區發展、行業發展、產業結構、收入分配、城鄉發展、中心區域與邊境地帶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多方面。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必然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包容性增長”。共享式增長是科學發展、協調發展的具體體現,是實現跨越發展的前提條件和根本路徑。
要實現區域協調,就必須改革企業、政府、勞動者三方的分配關系,改變當前“GDP一大步,財政收入兩大步,居民收入邁半步”的不合理、不同步狀況。中央“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提高“兩個比重”,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實效分配中的比重;實現“兩個同步”,即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通過政府關稅、企業讓利,聯手推進收入分配關系,實現政府、企業、居民三者分配關系的協調發展。
第二,“科學發展、科學跨越、后發趕超”。發展是第一要務,發展是穩定的基礎,也是解決新疆一切問題的基礎,是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提高幸福感的根本路徑。要加快科技創新、信息化、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的步伐。堅持走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避免“資源陷阱”,走出“富饒的貧困”。要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堅持環保優先,生態建區,造福子孫,造福人類。
第三,對外開放。開放是一種文明和進步。只有完全地對外、對內開放,才能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種市場,確立先進的理念,吸取全球智慧,學習國際、國內先進的科技成果,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趕超和跨越發展。新疆在向西開放和沿邊開放的戰略實施中具有絕對優勢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充分發揮喀什、霍爾果斯對外開放的區位優勢、特殊經濟開發區的政策和示范效應,使其成為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四,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現代文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其核心是引領人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實現人的現代化和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要以世界眼光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大力發展一體多元、融合開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現代化。加快改革開放,打造中國西部區域經濟增長極,建設繁榮、富裕、和諧、穩定的美好新疆。只有現代文化才能為新疆的跨越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和語境氛圍,高揚新疆精神,創造新疆效率,這是新疆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必須條件。
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是發展之本、跨越之基,人才資源,決定新疆未來的發展,決定新疆的后發趕超,科學跨越。唯有人才資源,才是永不枯竭的戰略資源;唯有人才優勢,才是最需培育、最有潛力、最可依靠的優勢。當今世界,人才已成為一個地區的核心競爭力,發揮著基礎性、戰略性和決定性的作用。為此,中央制定并出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個《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為貫徹和落實中央關于人才強國戰略的總體要求,推進新疆的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和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社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也頒布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實施人才強區戰略作了全面部署,對以人才發展支撐科學跨越、后發趕超提出了指導思想、行動綱領和實施部署。
人才優先戰略,涵蓋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在各種社會資源當中,優先開發人才資源,使人才作為首要的和最重要的資源要素發揮作用;二是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結構不調整,社會結構、國民經濟結構、就業結構、分配結構,就不可能實現協調和優化;三是人才投資優先保障,通過教育、培育、使用等創造各種機會,并提供包括生活保障、研究條件、訓練條件、終身訓練和社會環境等方面的保障;四是人才制度優先創新,改革舊的人才管理制度,為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流動、人才管理、人才激勵等提供新的制度保障。
人才優先發展是一個系統概念和戰略性布局,是推動我們社會進步的第一要素,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迫切要求,是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義。在實現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新時期新階段,加快能源、資源、地緣等潛在優勢轉化為促進社會發展的現實優勢,加速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進程,打造中國西部區域經濟增長極和向西開放橋頭堡,必須依靠大批優秀人才來支撐和引領,必須培養好、開發好、使用好人才這個第一資源。
《國家人才規劃》將我國的人才隊伍細分為黨政人才隊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高技能人才隊伍、農村實用人才隊伍。《新疆人才規劃》根據自身特殊的區情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在全國六大人才隊伍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民族人才隊伍、民漢“雙語”人才隊伍、援疆干部人才隊伍。統籌推進這九大人才隊伍的建設,協調發展重點區域人才:一是圍繞以烏昌經濟區為中心的天山北坡經濟帶產業發展、依托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吸引集聚、培養一批高技能人才,打造新疆人才高地;二是圍繞喀什、霍爾果斯特殊經濟開發區建設,大幅提升人才開發、吸引的水平;三是繼續加大對以南疆三地州為重點的邊遠貧困地區人才開發的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創新扶持機制,改善人才發展環境,促進人力資源向人才資源轉化。根據科學預測和規劃到2020年,新疆人才資源總量從2009年的 219.3萬人,增加到 351萬人,年均增長5.5%,基本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11%,每萬勞動力中研發人員達到21人年/萬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8%,人力資本投資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達到15%,人才貢獻率達到35%(見表1)。要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制度性障礙,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和人才政策體系,形成激勵人才、幫助人才干事業的社會環境。實現人才隊伍建設的規劃目標(見表2)

表1 新疆人才發展主要指標③

表2 新疆人才隊伍建設主要指標④
要實現新疆人才隊伍發展與建設目標,滿足其跨越發展的需要,就要多舉措培“育”人才,海納百川“引”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要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在人才使用中,首先要用好現有的本土人才。不斷改善待遇條件,努力提升素質,充分發揮作用,造就一批適應當地、植根新疆的人才隊伍。要放眼世界,廣納賢達,大力引進人才。對引進的外來人才,要當做“上門女婿”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最終讓他們變成新疆人的“兒子”,“兒子”“女婿”同樣信任,同樣使用;其次要激發人才的創業激情,以用為本,唯才是舉,不讓老實人、干實事者、能干事的人吃虧,不讓投機鉆營者得利,要對所有能人、優秀人才、特殊人才委以重任,給予特殊政策的支持,為其搭建施展才華的平臺,不求全責備,鼓勵探索創新,要寬容失敗,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和激勵機制。依托對口援疆渠道,引進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急需緊缺人才,發揮好援疆干部人才的重要作用。加大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造就一批跨越式發展急需的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特別是技能型實用人才。
(1)天山英才工程。在新疆具有學科優勢、產業優勢、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的領域,重點支持和培育一批瞄準科技前沿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引領作用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依托國家和自治區重點學科、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工程和重大建設項目,建設一批重大領域創新團隊;依托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一批開放式實驗室、科技合作示范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產業技術研發基地。到2020年,培養造就50名國內一流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300名具有國內領先水平、在各學科各技術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1000名在本學科起骨干作用的優秀人才。
(2)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程。在現代工業、農牧業、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生態環境、生物醫藥、清潔能源、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領域,每年重點培養100名青年科技創新骨干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大型骨干企業建設一批青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每年選拔100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和緊缺專業優秀大學生進行定向培養。
(3)高層次緊缺人才引進工程。到2020年引進100名海外高層次人才、500名國內一流高層次人才來新疆創業。建立高層次緊缺人才引進政府投保制度和創業基金,支持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和成果轉化。
(4)新型工業化人才保障工程。到2020年,培養造就100名能夠引領新疆企業發展的優秀企業家,1000多名高層次、復合型、創新型企業管理人才,15萬名企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5)現代農牧業人才支撐工程。到2020年,每年選拔一批農牧業科研骨干人才并給予科研經費支持,支持500名有突出貢獻的農牧業技術推廣人才開展技術交流、研修學習、觀摩展示等活動,選拔1000名農牧業產業龍頭企業帶頭人和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1萬名各類生產經營人才、農技實用人才、農村經紀人等帶頭人和拔尖人才給予并重點扶持。
(6)宣傳文化重點人才培養工程。到2020年,培養宣傳思想文化領域領軍人才和學術帶頭人500名,緊缺人才5000名。
(7)政法人才隊伍建設工程。到2020年,充實基層政法人才2萬人,培養各類高層次、復合型專業人才8000名。引進和招錄急需緊缺人才1萬名,培養引進外語人才800名。
此外還有教育人才素質能力提升工程、少數民族骨干人才培養工程,艱苦邊遠地區人才支持工程、對口援疆人才培養工程等。為保證以上重點人才工程的建設,《新疆人才規劃》還提出了人才開發優先投入、人才創新創業扶持、高層次緊缺人才引進、促進人才合理流動配置、促進基層人才發展、促進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等6項促進人才發展的新政策。
應當承認,在現實中總是存在著人才越少、流失越嚴重、不重視使用人才和浪費人才資源的情況。因為在越是經濟不發達的地區,人們的人才觀念、文化、科技意識就越是淡薄,甚至對有才者抱有一種“天生”的偏見,總認為他們恃才傲物,不安分守己、總和領導不合拍。在日常工作中不是設絆子,就是冷臉相待。人才的流失、閑置和冷落就成為較為普遍的一種常態,甚至出現不使用人才或濫用人才的怪圈。近20年來,新疆人才流失達20多萬人,其中高級教師、學術帶頭人、技術創新骨干、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達10萬余人。近幾年,新疆每年考入內地院校學生4萬余人,畢業后回疆的只有27%。就新疆而言,在人才使用問題上的不良傾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本地、本單位人才視而不見,棄而不用,卻用高薪聘用臨時的外地人才。這就是人們普遍認為的“墻里開花,墻外香”、“引來女婿,氣跑兒子”的非常理現象。“新疆一條蟲,內地一條龍”,只能說明新疆本地人才并不都是無才、庸才、不堪使用的。也只能說明有良好的用人機制和環境就會使“蟲”變成“龍”的。改革開放以來就新疆而言,一方面人才大危機,另一方面人才大流失。“孔雀東南飛”,幾乎不可扭轉。“新疆培養人才,廣東使用人才”雖是改革開放初的一種嘲語,但到30年后的今天似乎還未改變這種態勢,只是已經習以為常了。
2.對高學歷、高技能專業人才的使用存在著誤區。隨著現代化的推進,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對高層次科技人才、專業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近幾年,國家對高學歷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取得巨大成績,數量急劇增加,但也不可否認地出現了質量下降這樣的客觀事實,而且短期內難以扭轉。與此同時,對現有高學歷人才的使用也存在一定誤區或者偏向,主要表現在部門、單位在招人、用人上唯“博”是求,見“博”封官,形成多年培養的高學歷專業人才棄學從政,名為重用人才,實則浪費人才,這實際是在引導或者助長“讀博當官”、唯利是求的不良風氣。對基層企業來說,要真正確立誰擁有人才,誰就擁有財富和發展的根本理念,要有保障性的人才制度和切實可行的實施措施。
3.對離退休人才資源的開發和使用不夠重視。2009年,我國已有老年人口1.76億,占總人口的13%,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億的國家。2014年將達2億人口,2036年左右將達3.5億―4億的老年人口峰值,占總人口的25%。⑤新疆和全國一樣也已進入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人口約占全疆總人口的11%,多達230多萬。在眾多離退休人員隊伍中潛藏著一個巨大的“人才寶庫”。一方面離退休人員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實踐知識,尤其在教育、醫療、科研、新型產業、生態環保部門的離退休人員中,大多具有高級專業職稱;另一方面在離退休之前的崗位上大多都是高層次專業技術骨干或某一學科的領軍人物。如此豐富的“人才寶庫”,不開發不利用,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和浪費。許多離退休人員身體健康,主觀上愿為社會作貢獻、為國家與新疆的發展獻技獻才,由于沒有好的政策,只能抱才長嘆,無處施展。人才資源的開發有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老年人才資源的開發,是人才資源開發總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和組成部分。科學研究表明,某些領域人才資源開發的創造力則呈“雙峰”狀態,如:中醫、文學、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教授到56歲左右,創造力會再度高漲,出現又一個巔峰狀態。老年人才凝聚著知識、經驗和成熟,意味著才能的升華和輝煌成果的結晶。從國內外杰出人才來看,不少學者具有創新和豐碑意義的科學成果、重大發明,大多都是在人力資源開發的晚期中獲得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平均年齡67歲,最高的在90歲以上。在生物醫學、化學、物理、文學等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極少有60歲以下者。可以這么說,老年人是我國人口資源的富礦,離退休專業人才是人才資源寶庫,開發成本最低,收獲效益最高。
當然,也有外聘于外單位或外地、東部地區者,卻很少被本地本單位返聘使用,大多依然閑置在家。一方面人才緊缺,一方面閑置不用。什么時候真正能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大力開發“銀發資源”,唯才是用,實為強國富區富民之所需!
4.合理配置和使用創新人才。要尊重和寬容創新人才和科技人才的工作規律、個性特點、生活習慣、學術風格,不要把千里馬當做一般馬照顧甚至馴服,使千里馬淪落為一般普通馬。創新人才,特別是杰出的創新人才是科技工作者的拔尖者。人才結構是金字塔形,越向上,越優秀,占比越少。要加大科技投入,改善科研條件,提高科研人員待遇,尊重他們的創新勞動,寬容試驗和失敗,為培養造就更多的科學家和創新人才,更好的發揮他們的創新才能提供更為寬松的制度環境和工作機制。
5.完善和改革職稱評定制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同志在中國共產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八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職稱評定工作既要遵循國家規定的評定標準,更要對那些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和貢獻體現在工作和事業中的專業技術人才進行特殊褒獎,切實增強廣大知識分子干事創業的信心。”⑥我們現行的職稱評定制度向基層和一線傾斜力度不夠,特別是高級職稱在基層一線中所占比例較少,較多的重學歷、重項目(課題)研究,對個人貢獻和實際能力難以有比較合理、科學的評價標準。通過職稱制度的改革,真正激活人才、用好人才、集聚人才。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是實現“科技興疆,人才強區”的根本保障。我們必須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以更寬的視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氣魄和胸懷,培養和使用好本土人才,留住人才,廣開進賢之路,廣攬一切可用之才,服務于新疆的建設與發展。
注釋:
①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第十篇)[N].新疆經濟報,2011-05-02(4)。
③④人才貢獻率為區間年均值,其中2009年數據為1978―2009年平均值,2015年數據為2009―2015年的平均值,2020年數據為2009―2020年的平均值。
⑤原新.老年人是我國人力資源的富礦[N].光明日報,2010-06-10(2)。
⑥張春賢.在中國共產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八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新疆經濟報,2011-11-03(3)。
[1]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N].新疆經濟報,2010-06-07(5―7).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新疆經濟報,2011-06-08(6―7).
[3]張春賢.變化變革敢于擔當務求實效 為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八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新疆經濟報,2011-11-3(1-2).
[4]吳福環,王寧.新疆人才發展戰略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