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池 馬荊慧
小兒腹瀉病351例臨床分析
徐桂池 馬荊慧
目的 探討本地小兒腹瀉病的病因與臨床特點。方法 對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兒科收治小兒腹瀉病351例的流行病學、病原學以及臨床特征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351例中感染性腹瀉占83.55%。發病年齡以6個月~2歲為主:男女比為1.42:l,每年11~12月為發病高峰。送檢的120例標本中,檢出致病菌5例,輪狀病毒陽性35例。腸道癥狀以腹瀉和嘔吐為主,67.52%的病例有發熱,伴有腸道外癥狀者占40.74%。結論 本地小兒腹瀉病的主要病因為感染性腹瀉,以輪狀病毒或非細菌性因素為主。部分病例早期表現為發熱或腸道外癥狀,在流行季節對發熱伴或不伴卡他癥狀者應及時進行病原學檢測,以早期明確診斷,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小兒腹瀉病;臨床流行病學;病原學;臨床特點
腹瀉病是一組由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在我國兒童中屬常見多發病,發病率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居第2位[1],被列為兒童疾病防治的重要工作內容。以嬰幼兒期多見,多為感染性因素所致,飲食不當、氣候變化等因素亦可引起。為了解目前本地小兒腹瀉病的病原學、臨床流行病學特征和臨床特點,本文對我院兒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51例小兒腹瀉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將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1 資料來源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兒科收治的腹瀉病病例的住院病歷及檢驗科有關病原學檢查的相關記錄。
1.2 病原學檢測方法 根據臨床特點送大便培養及藥敏試驗(菌株鑒定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執行):輪狀病毒檢測采用膠體金法,采用北京萬泰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A群輪狀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盒。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比采用x2檢驗。
2.1.1 一般資料 2年間本院共收治腹瀉病386例,除外資料不全及住院不足24小時的病例,資料完整者共351例。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的診斷標準[2]。351例中,男206例,女145例,男女之比為1.42:l。發病年齡1個月~13歲:6~24個月的嬰幼兒共279例,占79.49%。各年齡組的構成比見圖1。一年四季均有發病,但11月和12月為發病高峰。351例的發病時間分布見圖2。351例中感染性腹瀉(含細菌性疾病)293例,占83.48%;其他58例,占16.52%。急性320例,占91.17%;遷延性31例,占8.83%。

圖1 351例腹瀉病不同年齡組的構成情況

圖2 351例腹瀉病的發病時間分布
2.2.1 腸道癥狀 所有病例均有大便次數與性狀改變,其中稀水樣便203例,占57.83%;稀便103例,占29.34%;粘液或膿血便38例,占10.83%。嘔吐261例,占74.36%。
2.2.2 腸道外癥狀 351例中有發熱表現者237例,占67.52%。有脫水表現者214例,占60.97%;其中輕度100例占脫水者的46.73%、中度114例,占53.27%。有5例發生驚厥。伴有流清涕、咳嗽者143例,占40.74%。67例進行過X線檢查,提示支氣管炎和肺炎者44例,占12.54%。
2.2.3 發熱與腸道癥狀出現的關系 2009年10月發現部分腹瀉病患兒在發熱3~4天后始出現嘔吐、腹瀉等腸道癥狀。為此,我們對所有住院病例發熱與腸道癥狀出現的時間關系進行了觀察。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及2010年10至12月共觀察237例,其中有發熱表現者171例,占72.15%;發熱病例中高熱99例,占發熱病例的57.89%。與同期未住院觀察的門診病例185例進行對比分析發現觀察組中的發熱發生率明顯高于非觀察組(36/185) (x2=3.99,P<0.05)。其中先發熱者96例,占56.14%,先出現消化道癥狀者18例,占10.53%,同時出現或關系不明確者62例,占36.26%。237例中伴有流清涕、咳嗽者107例,占45.15%。
351例中,120例進行了病原學檢測。49例進行了大便細菌學培養,其中陽性5例,陽性檢出率10.20%(4例福氏疾病桿菌、1例類志賀凝單孢菌)。2010年開展輪狀病毒檢測,送檢標本71份,占該年度住院腹瀉病患兒的35.86%(71/198)。其中陽性35例,陽性檢出率49.30%。
入院后的主要治療方法為液體療法、繼續飲食、腸粘膜保護及微生態療法等。163例使用過抗菌素,占46.44%。其中6例具備明確的應用指證:48例為具備經驗性應用指證。先出現發熱的96例均使用過抗菌素。全部病例均治愈或好轉出院。
腹瀉病是我國兒童最常見疾病之一,其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住院患兒多為感染性腹瀉,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等。國內資料顯示,本病每年有2個發病季節高峰,一個高峰為6、7、8月,稱為夏季腹瀉,主要病原是致瀉性大腸桿菌和痢疾桿菌:另一高峰為10、11、12月,稱為秋季腹瀉,主要病原是輪狀病毒[3]。本組資料中,因病原學的送檢率較低,較難以確定。本組資料的臨床流行病學特征和臨床特點與國內文獻相似[4-5],提示本地小兒腹瀉病的主要病因仍為感染性。從送檢的結果看,常見病原菌的檢出率遠較輪狀病毒的檢出率為低(x2=19.94,P<0.01),提示本地的主要病原為病毒性(輪狀病毒)或非細菌性。
本文資料的人群與時間分布與國內文獻一致[1-6]。主要臨床特點也基本相似,但發病較集中的秋冬季腹瀉的早期表現與典型的輪狀病毒腸炎有所不同。輪狀病毒腸炎的典型表現為先有嘔吐繼而腹瀉,呈水樣便:伴或不伴發熱,大多在37.9℃~39.5℃之間。30%~50%早期患兒可出現呼吸道癥狀[7]。本文資料中,觀察的237例中有56.14%的患兒先出現發熱,伴或不伴卡他癥狀。因與既往的典型表現不同,其中的相當一部分病例早期被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從病原學檢查結果分析,觀察病例的主要病原為輪狀病毒。提示在流行季節對發熱伴或不伴卡他癥狀者應注意輪狀病毒感染,以早期明確診斷,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86-1299.
[2]方鶴松,魏承杭,段恕誠,等.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1-382.
[3]馬建芳,洪國才.3年2484例小兒腹瀉輪狀病毒檢測結果回顧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20):186.
[4]楊立華,傅曉鳳,聶微萱,等.986例小兒感染性腹瀉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23):4590-4591.
[5]林澤軍.小兒腹瀉病616例流行病學分析[J].吉林醫學,2010,31(2):161-162.
[6]王菊莉,曹洪濤.小兒腹瀉病的流行病學概況[J].中國社區醫師,2006,22(10):7.
[7]姚英民,李寧,歐巧群,等.輪狀病毒腸道外感染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6):790-792.
10.3969/j.issn.1009-4393.2011.18.044
448000 荊門市康復醫院 荊門市東寶區人民醫院兒科 (徐桂池 馬荊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