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結實
胃腸癌術后腸內營養治療的療效觀察
王結實
目的 探討胃腸癌術后腸內營養治療的療效。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胃腸癌患者148例,依據術后采取營養支持方法分為腸內營養支持(EN)組75例和腸外營養支持(PN)組73例,觀察兩組病例手術前和手術后9天,血紅蛋白(g/L)、總蛋白(g/L)、白蛋白(g/L)變化并進行比較,觀察兩組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并進行比較。結果 兩組肛門排氣時間比較有顯著差異性,P<0.05。兩組術后進行血紅蛋白(g/L)、總蛋白(g/L)、白蛋白(g/L)變化比較有顯著差異性,P<0.05。結論 腸內營養支持與腸外營養相比,腸內營養具有符合生理狀態,有利于胃腸道結構和功能的恢復,以及操作簡便、費用低廉等優點。
胃腸癌術后;腸內營養治療;療效觀察
胃腸癌惡性腫瘤患者31%~87%存在營養不良,主要是因為消化系統疾病本身的代謝因素以及患者缺乏相關的預防保健知識,使得不少胃腸癌患者在住院前就已存在營養風險。胃腸癌術后許多患者存在的蛋白質原能量營養不良將影響住院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1]。對胃腸癌術后患者進行營養支持非常重要,目前有腸內營養支持(EN)和腸外營養支持(PN),為了解胃腸癌術后腸內營養治療的療效,我們對此進行了研究,現匯報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來自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胃腸癌患者148例,其中男性108例,女性40例,年齡35~78歲,平均年齡68.9歲。其中胃癌55例,腸癌93例,所有患者均采取手術治療,將本組病例依據術后采取營養支持方法分為腸內營養支持(EN)組75例和腸外營養支持(PN)組73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疾病嚴重程度上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營養支持方 腸內營養支持:百普力營養液由紐迪希亞公司提供,主要成分為水、乳清蛋白水解物、植物油、麥芽糖糊精、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呈混懸性液,以短肽蛋白為主,低脂肪,低渣,等熱量,即lmL含lKeal(4.18KJ)熱量,每瓶500mL,總熱量為500Kcal(2090KJ),其中每l00rnL含水解蛋白4.0g,碳水化合物18.8g,脂肪1.0g。患者在手術當日,術前留置胃腸減壓同時留置胃空腸營養管,術后第一天給予250ml生理鹽水滴注空腸營養管,使腸道適應,無不良反應后,第2天使用百普力營養液,始予半量,約(500~1000)ml/24h,第3~4天過渡到全量,(1500~2000)ml/24h。不足熱量及液量由外周靜脈補足;腸外營養支持;采用傳統的腸外營養治療,靜脈給以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維生素、電解質等,輸入總量約3000ml。
1.3 觀察內容 觀察兩組病例,手術前和手術后9天,血紅蛋白(g/L)、總蛋白(g/L)、白蛋白(g/L)的變化并進行比較,觀察兩組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并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x±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處理數據。
2.1 腸道功能恢復情況 腸內營養支持(EN)組肛門排氣時間(61.34±12.36)h,腸外營養支持(PN)組肛門排氣時間(79.68±15.21)h,兩組肛門排氣時間比較有顯著差異性,P<0.05。
2.2 觀察內容 觀察兩組病例,手術前和手術后9天,血紅蛋白(g/L)、總蛋白(g/L)、白蛋白(g/L)變化并進行比較,具體見表1。受到抑制,影響消化液分泌,導致腸道粘膜萎縮,從而使腸道屏障功能受損、腸道內細菌易位,從而易發生腸道菌群調,導致并發癥的發生[2]。
表1 兩組觀察內容(±s)

表1 兩組觀察內容(±s)
注:經統計學分析,兩組術后進行血紅蛋白(g/L)、總蛋白(g/L)、白蛋白(g/L)變化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別 血紅蛋白(g/L) 總蛋白(g/L) 白蛋白(g/L)術前 術后9天 術前 術后9天 術前 術后9天腸內營養支持(EN)組 105±15.8 103±12.3 63.5±3.6 61.8±3.2 38.6±3.5 37.9±3.8 腸外營養支持(PN)組 106±14.8 89±15.6 62.9±63.9 55.6±4.1 38.2±2.9 31.6±2.8
術后早期腸內營養能滿足術后應激時營養物質的需要,防止因吸收功能障礙而進一步加重營養不良。由于進入腸道內的食物刺激胃腸道,激活腸道神經內分泌系統,促進胃腸道激素的合成和釋放,從而使腸道、脾、胰腺、肝、腎上腺等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增加,促進胃腸粘膜血液循環,中和胃酸,保護胃腸粘膜屏障的完整性,有助于腸道細胞正常分泌IgA,保持黏膜的免疫屏障;此外,胃腸內營養還可通過對胃腸外營養缺乏的谷胱胺酸和膳食纖維的吸收,為胃腸粘膜的修復及體內重要成分的合成提供底物。含纖維素的腸內營養支持可防止腸道細菌移位[3],促進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減少腸道內毒素吸收,防止發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腸內營養一般在術后不久即可開始,盡管胃和結腸的動力可能有所減弱,但小腸功能通常在術后數小時即已恢復正常。早期給予腸內營養支持,可以促進腸道功能的恢復[4]。目前腸內營養制劑不斷改進,現有針對不同疾病例如:糖尿病患者、乳糖不耐受患者、肝硬化患者等的各種劑型。同時隨著營養管的不斷改進、輸注方法不斷更新,使腸內營養不耐受的情況大大減低。
本研究標明,腸內營養支持在腸道功能恢復方面明顯優于腸外營養支持,有顯著差異性;兩組病例術前和手術后血紅蛋白(g/L)、總蛋白(g/L)、白蛋白(g/L)變化比較,腸內營養支持明顯優于腸外營養支持,與李雪飛的研究結果一致[5]。總之,與腸外營養相比,腸內營養具有符合生理狀態,有利于胃腸道結構和功能的恢復,操作簡便、費用低廉[6]。
[1]楊綱.膳食纖維在危重病人腸內營養中的應用[J].華西醫學,2004,19(3):503-504.
[2]李寧,劉放南,李幼生,等.腹部手術后患者血漿谷氨酰胺的變化對腸道通透性的影響[J].腸外與腸內營養,2005,5(1):3-5.
[3]盧文中,李與勇,謝文賢.腸內營養支持對金胃切除術后患者的影響研究嗍[J].河北醫學,2008,14(6):689-691.
[4]蔣文瑞,胡自苗,常明.全胃切除術后經空腸造口行早期腸內營養的臨床研究[J].腸外與腸內營養,2002,7(3):165-167.
[5]李雪飛.胃癌根治術后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的早期臨床效果比較[J].當代醫學,2010,16(28):33-34.
[6]劉金明,鄒青椿.腸內營養支持在胃腸排空障礙治療中的作用[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2,5(3):183-185.
胃腸癌術后一般均采用腸外營養,但是長期禁食或腸外營養支持會使腸道處于無負荷的休眠狀態,缺乏食物刺激會使腸蠕動
10.3969/j.issn.1009-4393.2011.18.074
467000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胃腸外科 (王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