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朝氣蓬勃的印度經濟
《經濟學人》10月2號封面文章認為,印度現狀仍貌似很虛弱,但它的私人產業其實很強勁。印度的獨特政體和人口結構紅利(demographic dividend)將成為其發展速度超過中國的兩個重要原因。
以個人為主體的印度式資本主義也許比中國式的更有活力。中國企業的興旺仰仗明智的政府,但糟糕的管理水平對中國企業造成的傷害會比印度更嚴重。
當在中印兩國間選擇做生意對象時,可能大多數外國人會選擇中國。由于市場龐大,政府也容易打交道,公司股東甚至會對企業供應鏈為何繞過中國提出質疑。但無論如何,全球經濟正變得越來越傾向于知識型,由此會讓印度的優勢繼續擴大。
《連線》:百折不撓的電動車創業者
美國《連線》雜志9月27日封面文章介紹了特斯拉機動車公司(Tesla Motors)創業者,埃羅,穆斯克(Elon Musk)是如何把一家創業小公司辦成業界明星的經歷。現年39歲的特斯拉公司CEO穆斯克現擁有位于加州弗里蒙特的一座巨大汽車制造工廠。這座名為Nummi的工廠儼然是一座工業城。
穆斯克從未只想做汽車業中的另類。他作為PayPal支付系統的合伙創始人而賺足1.8億美元后,就于2004年初始投資630萬美元創立了特斯拉。初創公司的宏偉商業計劃分三階段實施。首先開發高端、高性能運動型車,以證實電動型車輛可行,也很酷。在第二階段推出能與寶馬和奔馳類品牌競爭的豪華轎車(sedan)。第三階段是為大眾生產大量的低成本電動車。
《商業周刊》:統一20年后的德國
《商業周刊》雜志10月1日封面文章標題為“國家報告:統一20年后的德國”。本報告由13部份內容組成,分別由相關學者和該刊駐德國記者撰寫。
在東、西德國統一20年后,一個完整的現代德國已克服了歷史性的挑戰,并成熟到擔當起歐洲經濟發動機的角色。這是一樁羅曼史很短,但走向了長期成功的婚姻。
今天的德國已是歐洲最重要的國家。其出口帶動的經濟令各發達國家感到羨慕。它今年二季度GDP增速達到9%,是近20年來最快的增速。德國明的工商業信心達到近3年多來的最高點,這意味著即使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但德國企業仍能承受出口需求疲軟的沖擊。
《金融時報》:中國“包容性增長”為民企帶來機會?
中國的經濟增長和以此為基礎的社會發展,似乎正在一個怪圈里循環一保障和改善民生依賴于高速的經濟增長,而高速增長離不開壟斷型國有企業的GDP貢獻,國企的壟斷又制造了更多不公平并反過來壓制民生一也正是這個怪圈,讓中國正在進行的經濟改革、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備受責難,且在不少學者和觀察人士眼里,這一怪圈正是中國陷入權貴資本主義的重要標記,在資本的盛宴里,既得利益集團欲罷不能。
如何破解這個怪圈?9月16日,胡錦濤主席在出席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開幕式時,發表了題為《深化交流合作實現包容性增長》的致辭,這是中國領導入首次在公開場合提出“包容性增長”的新概念,引起了社會的廣泛注意。
如果中國決策層真正將包容性增長作為下一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針,那么,民企就有可能在多方面獲得機會和突破,這些機會不僅包括法律和政策機會,也包括資源機會和政治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