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文
九月,河北涿州。河北省財政科研工作會議的主席臺上,財政廳長齊守印的表情透露出一份堅定和一份擔當。畢竟這是河北省第一次由財政廳長來兼任財政學會理事會會長。在齊守印看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財政。兼任財政學會會長,既表現了河北財政對于科學研究的重視,又把科技這一重要生產力緊握在手。科研,是解決現實問題的重要工具,也是財政走向更為光輝明天的導航燈塔。
財政科研三十年
自成立伊始,河北省財政學會即格外重視財政科研活動。齊守印廳長在講話中稱省財政學會發揮的是“引領員”和“先行官”作用。其中,引領,指的是下達全省財政調研課題計劃,組織年度和專項財政調研課題成果評選,形成“人人搞科研,個個出成果”的繁榮景象;先行機理在于依據實踐創新理論并反過來指導實踐。
這種對創新的追求財政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延續。廳科研所承擔的“財政發展機制研究”重點課題,創建了以財政收入預測、財政運行評價和財政風險預警為主體,由專家輔助決策、數據庫和網絡為系統支持的總體框架,在地方財政運行分析的理論、方法和應用方面都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合理劃分省以下各級財政支出責任研究”重點課題,更是開創了國內相關領域研究的先河。
齊守印表示,河北財政學會的三十年,不僅是不斷提高科研水平的三十年,也是把科研成果不斷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三十年。近幾年完成的河北省主體功能區財政政策研究、河北省人才開發投入保障機制研究、促進河北省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促進河北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財政政策研究等多項成果為決策部門所采用。
齊守印深知財政科研與財政工作密切相關,十分肯定“大科研”理念。科研不單要提出財政管理的新理論、新原理,更要把財經理論用于解決財政實際問題。通過系統研究提出重大的財政改革與發展對策是科研,找出財政管理業務中有待完善的細節,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也是科研。不單調研、撰寫研究報告是財政科研,謀劃發展思路、制定改革方案、選擇實現途徑、改進管理措施等財政業務,甚至為解決財政問題而進行的思考都屬于科研范疇。我們應當樹立這樣一種“大科研”的思想和理念。從“大科研”的視角考察,經過多年的鍛煉和培養,廣大財政干部實際上已很自然地有了科研意識,在工作中自覺不自覺地在從事著與科研有關的活動,科研已滲透到了財政工作的方方面面。
財政醫學論
齊守印廳長做過一個很有趣的比喻。他曾經借用醫學術語,將財政學研究分為“生理學”、“病理學”和“診療學”三個層次。“生理學”研究任務在于揭示財政內在的本質聯系,闡述其產生、運行與發展的基本規律。“病理學”研究任務在于對財政的病態進行特征、程度和影響因素分析,揭示致病的原因和機理,為“疾病”的“確診”與“治療”提供依據。“診療學”研究要“確診病癥”,開出使財政克服病態、恢復健康的“藥方”,即提出解決財政矛盾的對策。診斷財政的病癥主要靠調研來把脈,財政病癥的治療則是借助現代科研手段來對癥下藥。兩者決定了科研是解決現實問題的重要工具。財政體制、政策、管理方面各種問題的解決,無不需要財政科研。
而齊守印作為河北財政的“總執行官”提出了五方面工作重點:
關于促進全省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涵廣泛,包括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農業現代化、生態環保與節能減排、擴大居民消費等眾多方面。公共財政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從何著力、如何著力,如何綜合運用好各項稅收、非稅收入、政府采購、補貼、貼息、政府投融資以及財政體制等多種財政調控手段,需要拿出可行性對策建議,同時需要把握好財政的公共性邊界以及需要與可能的關系問題,在可用于支持經濟發展的財力有限情況下,要按照調控效果最大化原則優選政策著力點和政策工具。
關于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統籌城鄉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位列“五個統籌”之首,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今年統籌城鄉發展已經進入實際操作和政府著力推動的階段。財政是政府履行職能、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物質基礎、體制保障和政策工具,在為城鄉發展提供公共產品、調節城鄉收入分配、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等方面擔負著重要使命。為了配合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城鄉統籌戰略部署,財政在更新理財觀念、改進管理方式和手段方面,在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民生、農村綜合改革等領域有諸多問題要加強研究。另外,還需要從制度層面研究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深化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問題,為城鄉統籌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關于實施京津冀一體化戰略。河北從元代開始一直是“京畿重地”。今年4月,遵照李長春同志在我省調研時的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把加快京津冀融合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頭等大事,利用100天的時間,組織開展了“發揮環京津區位優勢,促進河北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調研活動,要求財政廳就推進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提供良好的財稅環境開展綜合分析研究,提出對策建議。省委省政府關心的大事,就是我們財政政策研究的重點。
關于推動我省沿海地區發展戰略。從去年7月份開始省委省政府就著手謀劃將河北省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一戰略與其他國家戰略有何不同?幾年來省財政促進經濟增長極形成的激勵性財政體制和鼓勵異地投資的財政體制政策實行效果如何?下一步從財政體制和政策上需要做好哪些準備、作出哪些調整?這一連串的問題,都需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準確把脈,對癥下藥,提出切合實際的政策措施。
關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向“三農”、教育、就業、住房、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傾斜,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彰顯公共財政屬性的內在要求。各部門都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謀劃工作,提出財政資金需求。面對多方需求,在財力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正確把握公共財政的本質要求,如何統籌兼顧地處理好收支矛盾問題,將有限的財力真正用到刀刃上很值得研究。
齊守印說,作為財政人,我們既要看到我國與國外發達國家在社會保障方面的差距,又要清楚我國當前社會發展階段民生的實際需求,還要力求做到同經濟發展水平、同公共財政屬性以及財政承受力相適應。這其中一系列問題的把握,需要一定的理財藝術,更離不開科學的論證。科研,毫無例外也是財政發展的第一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