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東哲
臺灣多發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為應對災害來襲,臺灣建立了四層資金準備機制。以“中央”政府為例,用于應急和災后重建的財政資金計有四類:不低于當年總預算支出的1%的災害準備金、視當年財政情況在總預算中設立的第二預備金、預算調整和發行債務籌集的“特別預算”。各縣、市等地方政府也建立了類似的災害準備金,如有災害發生,按下列順序動用準備金:首先動支災害準備金;其次移緩濟急,調整年度預算以推進救災工作,若前兩項經費仍然不足支應,可就不足部分,報請“中央”政府協助。
臺灣實行的是“地方自治”體制,因此若有災害發生,地方政府首當其沖,首先動用本級災害預備金、或移緩就急調整本級預算來支應一切救災需要。只有在災害巨大,所需資金超出本級按法律應計提的準備金以后,方可就其不足部分向上級政府申請援助。
“中央政府”在接到地方請求后,可撥付兩類資金,一是用于對于災害救助及緊急搶救的經費,相當于我們的應急搶險經費,二是復建經費。所不同的是,用于緊急搶險的經費盡管可以預撥,但最后結算時要以“中央政府”最后核定的復建經費為基數進行計算和清算。法律規定,中央政府在審定的地方復建經費總額的5%范圍內計算地方政府可得的緊急搶險經費;不過法律同時規定,如果撥補經費超過實際發生數,則以后者為限。對于復建經費,則以審定的地方政府復建經費總數減去該級政府災害準備金尚可支用數后的差額進行撥補,基本原則是保證地方政府應急與重建的資金需要。管理程序上,災害救助及緊急搶救經費,核定后一次撥付;復建經費,先行撥付30%,其余款項應在地方政府完成工程發包后,依發包金額大小,就未撥足部分予以一次撥付或視工程實際進度核實撥付。
特別值得借鑒的是,臺灣“中央政府”建立了將地方政府申請災害財政援助金額與其申報真實程度緊緊相連的“捆綁式”激勵相容機制,利用調增可調減的獎罰措施促使地方政府據實申報。具體如下:
縣(市)政府提報的復建經費經中央審議小組審議后,如核定數占提報數的比率超過70%,則調增災害救助及緊急搶救等經費數額撥付上限由5%提高到6%;
縣(市)政府提報的復建經費經審議小組審議后,如核定數占提報數的比率超過80%,調增災害救助及緊急搶救等經費數額撥付上限由5%提高到7%;
縣(市)政府提報的復建經費經審議小組審議后,核定數占提報數的比率超過90%,調增災害救助及緊急搶救等經費數額撥付上限由5%提高到8%。
以上為獎勵措施。但如果地方政府真實報災的比率過低,就會遭到“中央政府”調減資金的處罰:
縣(市)政府提報的復建經費經審議小組審議后,如核定數占提報數的比率低于50%,則調減復建經費應撥補碼額10%
縣(市)政府提報的復建經費經審議小組審議后,如核定數占提報數的比率低于40%,則調減復建經費應撥補碼額15%;
縣(市)政府提報的復建經費經審議小組審議后,如核定數占提報數的比率低于30%,則調減復建經費應撥補碼額20%
地方政府一旦被取消撥補經費,則應將已獲撥補款項辦理繳回或由中央自其它已獲核定且尚未撥付的款項中扣抵,如不敷扣抵者,自其當年度或以后年度獲分配的中央一般性補助款中予以扣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