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鳳春,金寶玲
河北省承德市婦幼保健院,河北承德 067000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常見的腫瘤,子宮腺肌病的發病率近年來也有上升趨勢[1],二者發病機制不一樣,治療原則不同,因此術前腫瘤的檢出率及鑒別診斷極其重要。本文回顧性分析子宮肌瘤及子宮腺肌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并進行對比分析,探討各自的臨床特點,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2008年6月~2010年6月子宮腺肌病患者50例作為觀察對象,按照1∶1比例選擇子宮肌瘤50例作為對照研究對象,對照研究對象選擇方法是將子宮腺肌病患者按住院時間順序排位,選擇子宮腺肌病順位的下一位子宮肌瘤患者,兩組患者均經子宮切除病理證實。
回顧性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比子宮腺肌病組及子宮肌瘤組患者在年齡、宮腔操作史、臨床表現、婦科檢查、彩色多普勒及頻譜多普勒超聲(CDFI)、實驗室檢查等方面上的差異。
兩組年齡、經量增多、月經紊亂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子宮腺肌病宮腔操作史比例高;痛經、性交疼痛多;子宮大小呈周期性改變;有觸痛;CA125水平高;彩色多普勒及頻譜多普勒超聲圖像各其特殊性。見表1。
子宮腺肌病以往稱為內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癥,近年來發現它與外在性子宮內膜異位癥有許多不同之處,因此被劃分為一種獨立的子宮疾病,其發生機制一般認為是由于分娩、宮腔手術等造成子宮內膜或淺肌層損傷,基底層子宮內膜侵入子宮肌層生長而發病[2];子宮肌瘤由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而成,其中含少量結締組織纖維。二者發病年齡相同,有月經的改變,且均為婦科常見的良性腫瘤,所以子宮腺肌病臨床漏診率甚高[3]。

表1 兩組年齡、既往史、臨床癥狀、超聲聲像圖表現、血清腫瘤標志物比較(例)
通過本組資料觀察子宮腺肌病具有下列特點:①宮腔手術操作多。經產、人工流產、宮內節育器的使用、剖宮產史等均為此病的高危因素,本組資料也表明宮腔操作史84%(42/50)明顯高于子宮肌瘤組的20%(10/50),證實宮腔手術操作對子宮壁產生的創傷可能為基底層內膜入侵肌層創造了條件,易導致基底子宮內膜向肌層內生長而致病。而子宮肌瘤則多存在宮頸糜爛、盆腔炎、附件炎、口服避孕藥、婦科腫瘤家族病史等發生子宮肌瘤的危險因素[4]。②痛經明顯高于子宮肌瘤組,多為經前腹部不適,于月經第1天開始出現下腹墜痛,第2、3天月經量多時腹痛最重,甚至疼痛難忍,須服止痛藥物,月經期子宮肌層的異位子宮內膜產生PGF-2、PGE-2,使子宮內膜受到激惹;經期異位內膜剝脫、壞死、出血,血液不能流出,囊腔張力大,直接刺激平滑肌,使子宮過度收縮,導致嚴重痛經[5];性交痛22例,占44%,表現為性交不適、深部性交痛、性交后腹痛,但由于患者羞于表述或醫生問診不細,實際發生率要遠高于此[6],但繼發性貧血較少。③子宮腺肌病檢查時捫到均勻增大而質硬的子宮,有壓痛,來潮時壓痛尤著。④子宮腺肌病組CA125水平顯著高于子宮肌瘤組;CA125是一種細胞表面糖蛋白,是與中腎旁管分化有關系的一種抗原,子宮內膜異位細胞可分泌CA125,使血中CA125抗原濃度增加,而且CA125水平不受內分泌因素的影響[7],其水平和子宮體積是正相關,子宮切除后明顯下降,表明CA125水平測定對子宮腺肌病有明顯的輔助診斷價值。⑤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超聲圖像各有其特殊性[8]:子宮腺肌病主要超聲特征為子宮均勻增大呈球形改變,肌內散在強光點、強光斑及積血小囊;CDFI血管分布稀少異常光團周圍無環狀或弧形包繞血流;子宮肌瘤超聲特征以包塊假包膜形成、界限清楚,CDFI團塊周邊環狀或弧形包繞血流信號為主。
總之,通過既往史、臨床癥狀、婦科檢查、彩色多普勒及血清腫瘤標志物等的檢查可以對子宮腺肌病及子宮肌瘤進行鑒別。
[1]王麗民,高雅波.子宮腺肌病的診治進展[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8,21(11):1281-1283.
[2]祝云平.子宮腺肌病的診治進展[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7,1(1):46-47.
[3]周小平.子宮腺肌病與子宮肌瘤的鑒別診斷[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8):1373-1374.
[4]周慧梅.子宮腺肌病與子宮肌瘤的臨床分析比較[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2):96-97.
[5]趙連香.子宮腺肌病328例臨床和病理診斷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08,12(1B):7-8.
[6]卜律花.子宮腺肌病與子宮肌瘤臨床表現對比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8,17(7):433-435.
[7]吳健民.臨床化學自動化免疫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278.
[8]陳錫楓.子宮腺肌病與子宮肌瘤血清CA125及B超診斷的對比分析[J].海南醫學,2009,20(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