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張 輝 ,李建文 ,白紅娟 ,楊官娥
1.山西醫科大學藥學院,山西太原 030001;2.中北大學化工與環境學院,山西太原 030051
光合細菌菌劑是一種生物肥料[1-3],它是以自配培養基為原料、活性光合細菌為菌種,經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研制而成的一種復合性生物肥料。具有生物固氮,分解硫化物、農藥、化肥等多種有毒有害物質的能力[4],可有效降解土壤中的農藥殘留、H2S、過剩氨氮等,無污染無公害,凈化土壤,促進根系發育,是良好的土壤調節劑[5]。多年在農作物上的應用表明,光合細菌菌劑對于促進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提高產量、防治病蟲害、改善品質、降低硝酸鹽含量等都有明顯的功效。
本文將光合細菌菌劑用于板藍根的種植。以大青葉中靛玉紅的含量和板藍根中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來考察光合細菌菌劑對提高板藍根品質的影響[6-8]。為光合細菌菌劑在中草藥種植中的應用奠定基礎。
SHZ-III電熱恒溫水浴鍋 (上海賀德實驗設備有限公司);AR1140電子分析天平 (奧豪斯國際貿易有限公司);RE52-98型旋轉蒸發儀(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DHG202型電熱干燥箱(山東淮坊醫療器械廠);LC-10ATvp高效液相色譜儀(日本島津)。
1.2.1 試劑 靛玉紅對照品(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批號717-200204)、氯仿(分析純,天津市化學試劑一廠)、甲醇(分析純,天津市化學試劑一廠;批號:990120)、無水乙醇(天津市風船化學試劑科技有限公司,分析純;批號:20101208)。
1.2.2 藥材 沒有使用光合細菌菌劑的板藍根、大青葉藥材,使用1:1稀釋光合細菌菌劑培育的板藍根、大青葉藥材;藥材產地:山西陵川,經山西醫科大學中藥學教研室白云娥副教授鑒定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即大青葉(Folium Isatidis)和板藍根(Radix Isatidis)。
1.3.1 大青葉中靛玉紅的含量測定 ①供試品溶液的配制:取大青葉的細粉0.25 g,精密稱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氯仿浸泡15 h,加熱回流提取至提取液無色。回收溶劑至干,殘渣加甲醇溶解并轉移至100 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9]。②對照品溶液的配制:精密稱取靛玉紅對照品0.002 1 g,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2.1 μg的溶液。③測定方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和供試品溶液各20 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色譜條件: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甲醇-水(75∶2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89 nm。理論板數按靛玉紅峰計算,應不低于4 000]。
1.3.2 板藍根浸出物含量測定 按照201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 (附錄X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45%乙醇做溶劑。方法:取供試品2~4 g,精密稱定,置100~250 ml的錐形瓶中,精密加45%乙醇50~100 ml,密塞,稱定重量,靜置1 h后,連接回流冷凝管,加熱至沸騰,并保持微沸1 h。放冷后,取下錐形瓶,密塞,再稱定重量,用45%乙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用干燥濾器濾過,精密量取濾液25 ml,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發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后,于105℃干燥3 h,置干燥器中冷卻30 min,迅速精密稱定重量。除另有規定外,以干燥品計算供試品中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此處方法后的內容為新加內容,在實驗中精密加45%乙醇60 ml)。
通過3批樣品的測定表明,未使用光合細菌菌劑的大青葉中靛玉紅的含量為0.11 mg/g,使用光合細菌菌劑的大青葉中靛玉紅的含量為0.26 mg/g,增加了136.4%。對照品及樣品HPLC圖譜見圖1~3。


由表1可知,板藍根中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由42.2%增加為47.2%,提高了11.8%。

表1 板藍根中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測量結果
按照201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規定,大青葉中靛玉紅含量不少于0.2 mg/g。本文中未使用光合細菌菌劑的藥材靛玉紅含量只有0.11 mg/g,通過應用光合細菌菌劑使大青葉中靛玉紅含量增加為0.26 mg/g,增加了136.4%。說明光合細菌菌劑可以提高大青葉的品質。按照201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規定,板藍根中浸出物的含量不少于25.0%。通過應用光合細菌菌劑使板藍根中浸出物含量提高了11.8%,說明光合細菌菌劑可以提高板藍根的品質。
本研究為進一步研究光合細菌菌劑對板藍根品質的提升提供了理論依據,為光合細菌菌劑在其他中草藥種植中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1]吉海平,李君.光合細菌應用動態[J].生物工程進展,1997,17(4):46-60.
[2]國防科技成果辦公室.光合細菌綜合利用技術[J].中國國防科技信息,1997,(4):79.
[3]Yoshito Suda,Akihiro Ishizuka.Applications of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for Medical Fields [J].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2005,100(5):481-488.
[4]楊官娥,張肇銘.光合細菌轉化槲寄生制劑抗腫瘤活性初步研究[J].微生物學報,2006,33(2):40-43.
[5]子陰,周艷瓊.應用前景寬廣的光合細菌[J].生態經濟,2000,(7):48.
[6]柏健,肖慧,何結煒,等.板藍根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7,32(3):271-272.
[7]雷黎明,潘清平.板藍根化學、藥理、質量及提取方法的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10):2578-2580.
[8]肖珊珊,金郁,孫毓慶.板藍根化學成分、藥理及質量控制研究進展[J].沈陽藥科大學學報,2003,20(6):455-45.
[9]Zhu EY,He Q,Wang ZT,et al.Chemical study on the root of Codonopsis pilosula[J].J China Pharm Univ,2001,3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