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素艷
遼寧省鐵煤集團總醫院,遼寧調兵山 112700
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已經在臨床普遍應用,被廣大醫務人員和患者認可,穿刺成功的首選條件是理想的直觀靜脈,對水腫、肥胖、反復化療以及由于長期輸液等患者而言,常規穿刺成功率低,如何提高穿刺成功率是臨床面臨的新課題[1]。目前在美國使用超聲(US)和微插管鞘技術(MST)進行上臂PICC置管這一技術方法已成為各個醫院中專業護士置入導管的“金標準”[2]。2010年12月筆者對11例血管條件差的難穿刺患者在超聲引導下運用微插管鞘技術置入PICC,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組病例中,男5例,女6例;年齡17~91歲,平均60.3歲;其中需靜脈化療4例,腸外營養支持2例,搶救輸液治療5例,肥胖4例。11例患者兩側肘部血管均無條件實施常規PICC置管。
美國巴德公司Site Rite 5TM超聲引導系統 (血管超聲儀),微插管鞘穿刺套件,導針器套件,PICC穿刺常規用物。
1.3.1 獲得醫囑,與患者溝通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準備X線檢查單。
1.3.2 血管超聲儀擺放在操作者對面,用血管超聲儀在患者肘窩以上部位探查可以置管的靜脈(通過超聲系統屏幕網格和導管尺寸示意圖選擇大于導管直徑2倍以上的血管)并做標記。
1.3.3 測量PICC置入的長度,從穿刺點到右側胸鎖關節再向下返折至第三肋間的距離為PICC導管置入長度,并記錄。
1.3.4 用洗必泰酒精常規消毒穿刺部位,鋪無菌大單,最大程度地無菌遮蓋患者,操作者穿隔離衣,戴無菌無粉手套,B超儀的探頭和導線用無菌套套上。
1.3.5 穿刺局部麻醉后,在超聲引導下采用MST穿刺技術,穿刺成功后置入PICC導管。
本組病例經超聲引導下MST技術置入PICC全部成功(表1),穿刺過程出血量少,置管后X線檢查,導管尖端在上腔靜脈內,輸液通暢,無并發癥發生。

表1 11例超聲引導下MST技術置入PICC情況(例)
超聲引導下MST技術置入PICC的優點:①超聲引導下PICC穿刺可直觀地顯示血管的位置和解剖結構,具有實時引導、全程可見、成功率高的優點。11例都是穿刺困難者,其中10例在外周沒有可觸摸或可視的血管,無法實施盲穿;1例可觸摸到血管,在超聲下顯示探頭壓迫不被壓扁,提示靜脈內有血栓形成,探查到另一條動靜脈伴行的靜脈置管成功。②MST的應用減少了組織損傷,尤其是一針穿刺不成功時,它的優勢和效果更為明顯和突出[3]。③肘窩以上靜脈穿刺置管,導管置入長度更短一些,這個部位血管粗、直行,血流速度快,導管在血管內處于漂浮狀態,不影響血液循環,穿刺和送外套管時不宜損傷血管內膜;避開關節處,避免了由于屈伸手臂肌肉牽拉致導管摩擦血管內膜的損傷,避免肘部活動時導管在血管內的曲折,降低了導管進出體內的幾率,減少了靜脈炎的可能。該部位平坦,無菌貼膜易于固定,避免了由于活動、出汗多使貼膜邊緣卷起,從而可減少更換貼膜次數。活動時感覺更舒適,減輕了患者的心理負擔,增加了舒適度[4],特別適用于夏季穿短袖[5]。④使用超聲引導下MST技術與傳統的操作方法有很大的區別,需經專業技術培訓和手-眼協調的培訓[3],有2例患者穿刺未1次成功,是由于刺到血管后分離導針架時患者躁動致針尖脫出血管。初學者開始時可能一針成功率不高,但隨著練習和實踐成功率會很快提升。置管前充分與患者溝通,操作者良好的心理素質、熟練的穿刺技術、嚴格的無菌操作是成功置管的關鍵[6]。
超聲引導運用MST技術解決了臨床上血管條件差患者置入PICC的難題,提高了PICC置管的成功率,值得推廣。
[1]喬愛珍,蘇訊.外周中心靜脈導管技術與管理[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9(1):42-43.
[2]馬姍,馬榮莉,林靜.超聲引導和改良賽丁格技術置入PICC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0.25(9):89.
[3]喬愛珍,蘇訊,陳玉靜,等.塞丁格技術在血管超聲引導下PICC置管的臨床實踐[J].護士進修雜志,2009,11(21):2013.
[4]胡君娥,龔蘭,唐運香,等.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技術引導下行PICC 30例[J].護理學雜志,2007,22(10):39-40.
[5]唐紅蘭,陸啟琳,田春英,等.改良賽丁格爾技術在難置性PICC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24):54.
[6]陳影潔,陳春賢,簡黎,等.B超引導下運用改良塞丁格技術置入PICC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0):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