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中國當代醫藥》記者 查清云
新一輪醫改實施至今,運行已卓見成效,極大程度改善了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2011年基層醫療建設還面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就此問題,記者采訪了廣東團的人大代表何梅,她談了以下兩方面建議。
何梅談到,2011年的醫改工作中她最關心的是基層醫院的建設。她說:“現在基層醫院公立性的地位已經確立,但在實際操作中,國家給醫生的補貼,以及給醫院的建設補貼,只有部分醫院能夠得到,而且也還只是得到部分補助,大部分醫院還是要自主運營、自負盈虧,還是要走市場機制,這與國家確立的醫院公立性標準相矛盾。基層醫院在醫院建設上面臨生存困境。”
何梅解釋說,現在國家醫保體系建設得比較完善,投入也很大,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大病醫療可以報銷70%,這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基層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但各級醫院存在著獲取利潤度不同,基層醫院獲得利潤比較低,運營就比較困難。
何梅進一步解釋說,醫改的基本政策方針是把醫療重心下移,讓基層醫院接診更多常見病、多發病患者。而醫保體系建立后,群眾就醫更加方便。大醫院擁有高端人才多、設備精良、醫療技術先進的優勢,相對基層醫院可以爭取到更多患者資源,基層醫院競爭力相對較弱,就醫患者比較少,這種狀況與醫改初衷不符。

針對此問題她建議:“要加大對基層醫院建設的投入,把基層醫院的技術和設備都提上檔次,獲得患者的信任,讓更多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在基層醫院就醫。在醫改中政府應既考慮患者也考慮醫生,‘雙向同步’搞醫改,進行得會更好一點兒。”
此次“兩會”上,醫患糾紛也成為很多代表的關注點。針對此問題,何梅談到:“現在醫患糾紛也是一大難題,原因是醫患之間的不信任。現在醫生為了保護自己,不敢為患者冒任何風險,這嚴重影響了醫生的積極性,也影響了醫學科學的進步。醫療是個很復雜的過程,人體結構也很復雜;正常的用藥、治療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這在醫療活動中是不可避免的。而患者這一方,他們往往不理解這一點。他們覺得到醫院付錢看病,就應該將病治好,否則就可能會與院方發生沖突。現在做醫生的壓力很大,建議媒體正面引導民眾對醫療衛生的理解,不要影響醫生的就業積極性。”
對此,何梅建議,醫患糾紛須加大力度去規范,要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導向,讓大家明白醫生是個職業,它有自己的行業道德規范,它是個有技術含量的特殊職業。對于醫患糾紛,可以運用第三方調解,由政府、公安局等部門牽頭成立一個調解中心,調解醫患糾紛,保障患者利益的同時,也維護醫生的權益。還有一點,在臨床醫療中,應以尊重生命為原則,不能時時處處以患者意愿為準,不能怕起爭執。以我所在的醫院為例,我院是婦女兒童醫院,在孕婦需做而不愿做剖腹產時,我們就以尊重患者生命為原則,耐心給孕婦及其家屬解釋,講明白不手術會對孕婦及胎兒產生的傷害。
最后,何梅建議,政府應盡快完善醫療衛生改革的配套機制,讓群眾真正得到國家優民政策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