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煥明
廣東省汕尾市人民醫院麻醉科,廣東汕尾 516600
全憑靜脈麻醉是指完全采用靜脈麻醉藥物及其輔助藥物對患者進行麻醉的方法[1]。本文對瑞芬太尼聯合異丙酚與丙泊酚聯合芬太尼用于全憑靜脈麻醉的臨床效果進行了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收集我院2008年9月~2010年7月兒科門診收治的手術患兒 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2~11歲,平均(7.8±2.4)歲;體重 11~39 kg;其中行扁桃體手術 34 例,下肢骨折內固定術19例,唇裂修補術4例,小面積植皮手術3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3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體重及手術方式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術前均準備好面罩及其氣管插管用具等,觀察組于術前1 d測量患兒的BP、HR,禁食和水。術前30 min注射阿托品0.01 mg/kg,建立靜脈通道后推注異丙酚、咪唑安定及瑞芬太尼,劑量分別為 2.5 mg/kg、0.1 mg/kg、1.0 μg/kg。 患兒入睡后使用維庫溴銨0.1 mg/kg及地塞米松0.1 mg/kg面罩給予氧氣2 min后行氣管插管。麻醉維持泵注瑞芬太尼0.2 μg/(kg·min),異丙酚 6.0 mg/(kg·h)。 對照組在建立靜脈通道后推注丙泊酚、咪唑安定和芬太尼,劑量分別為2.0~2.5 mg/kg、0.1 mg/kg、3.0 μg/kg。 同樣患兒入睡后使用維庫溴銨0.1 mg/kg及地塞米松0.1 mg/kg進行氣管插管控制呼吸。麻醉維持泵注芬太尼 0.5 μg/(kg·min),丙泊酚 9.0 mg/(kg·h)。根據患兒具體情況和手術的需要來調整劑量及輸注速度,并于術前3 min停止給藥。
觀察并記錄患兒的蘇醒、呼吸恢復、拔管時間,惡心、嘔吐、尿潴留等并發癥的情況,及術前、術中的HR、收縮壓和舒張壓。
使用SPSS 12.0統計學處理軟件,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蘇醒、呼吸恢復及拔管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顯著少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同時其術前、術中及拔管時的HR、收縮壓及舒張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蘇醒、呼吸恢復及拔管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對比(±s,min)

表1 兩組蘇醒、呼吸恢復及拔管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對比(±s,min)
組別 例數 蘇醒時間 呼吸恢復時間 拔管時間 并發癥發生率[n(%)]觀察組對照組P值30 30 4.7±1.2 9.3±2.4<0.05 4.5±0.9 9.9±2.9<0.05 7.7±2.1 22.6±4.4<0.05 3(10.0)11(36.7)<0.05
小兒手術時間一般情況下較短,刺激性較強,這就要求麻醉要起效快,即時達到鎮痛作用,期間過程應平穩,不應出現呼吸與心血管抑制現象,且半衰期的消除短暫,術后蘇醒迅速,不會出現延遲性呼吸抑制及其殘留作用,合并癥少,效果明顯,安全性普遍較高。

表2 兩組HR、收縮壓及舒張壓對比
目前,新型靜脈麻醉藥樣式呈多樣性,廣泛應用到臨床上,因而全憑靜脈麻醉也隨之用于臨床麻醉,對呼吸道沒有刺激性,從而無污染,對重要臟器功能也不會產生影響,使得患兒能得到舒適治療。
全憑靜脈麻醉的優點是即使患者意識消失,對手術刺激也沒有或僅有輕度的應激反應,又能夠滿足手術需要的肌肉松弛和滿意的術后鎮痛[2]。同時,肌肉松弛可以輕易地通過用肌肉松弛藥物實現。這在兒科手術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由于其對患兒的呼吸無刺激,沒有污染,重要的是其對主要臟器沒有副作用,比較舒適,患兒的依從性高。
使用瑞芬太尼聯合異丙酚進行全憑靜脈麻醉效果顯著,可控性強,并發癥少。瑞芬太尼為μ型阿片受體激動劑,在人體內1 min左右迅速達到血-腦平衡,在組織和血液中被迅速水解[3],故起效快,維持時間短,但其鎮痛作用及副作用具有劑量依賴性。異丙酚是一種快速強效的全身麻醉劑,其臨床特點是起效快,持續時間短,蘇醒迅速且平穩,不良反應少,因此與瑞芬太尼聯用效果比較顯著[4]。如單獨使用異丙酚的鎮痛效果不佳,對小兒來說,臨床效果較差,必須要隨之使用輔助鎮痛藥物,然而這些輔助鎮痛藥普遍存在著停藥后消除時間長,且蘇醒非常緩慢,這些缺點就抵消了異丙酚蘇醒迅速的優點,因而導致患者術后的早期恢復出現問題,降低了患者術后的安全性,而與瑞芬太尼聯用后[5],就可彌補這些缺點和不足,降低了術中為了維持麻醉而需要的異丙酚血漿藥物濃度,達到了取長補短的目的。
異丙酚與瑞芬太尼聯用,可謂相得益彰,具有協同作用,非常適合小兒手術[6]。彌補了本身鎮痛作用的不足,兩者相互作用,效果極佳,應予以臨床推廣。
[1]薛建軍,楊仲新.全憑靜脈麻醉用于兒科手術的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2):16-17.
[2]郝唯,朱慧英,王麗婭.異丙酚在小兒全憑靜脈復合麻醉中的應用[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0,15(4):56.
[3]StraussJM,Giest J.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On the way to standard practice in pediatrics[J].Anaesthesist,2003,52(9):763-777.
[4]黃宇光,羅愛倫.21世紀醫師叢書麻醉科分冊[M].北京:中國協科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63.
[5]曾因明,鄧小明.麻醉學新進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6-77.
[6]Voepel-Lewis T,Malviga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emergence agitation in the pediatrie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J].Anesth Analg,2003,96(6):1625-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