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人口紅利”

卓勇良,1955年生,畢業于原杭州大學,現任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1980年進入浙江省政府調研室工作,歷任省發展研究中心副處長、新疆自治區體改委主任助理以及省體改辦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1996-1997年在日本進修。長期從事浙江經濟研究,主持和執筆省內多個重大課題研究,多次獲省政府科技進步、優秀社科成果,以及省委省政府黨政系統調研獎等獎項。
以本專科大學生為主體的經濟,應該是一種高素質、創意型,能促進和引導消費的經濟,這與以“農民工”為主體的經濟,將有著本質的區別
中國童裝之都——湖州織里鎮的陳書記,前些天給我說了一個開辟網上童裝城的創意。招聘100位大學生、設立100個工作室,把現實的童裝城搬到虛擬的網上去,一方面是降低童裝流通成本,另一方面是開辟童裝外貿市場,鎮政府補貼一部分工作室費用。
如果把“民工荒”比作是第一次人口紅利的終結,那么我們當前還存在著第二次人口紅利,這就是以本專科大學生為主體的一個龐大的就業人群。粗略估計至少在未來五年多內,由于白領崗位的缺少,相對于某一既定的工資水平而言,本專科大學生以及碩博士的就業可能會有一些難度。浙江一些企業和政府人士,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開始盤算如何發掘這個新的人力資源寶庫,這也正是織里鎮陳書記創意的一個背景。
從1978至1997年的20年,浙江本專科招生38.1萬人,年均1.9萬人。從1998至2010年,合計招生228萬人,年均高達17.5萬人,近三年平均每年招生更高達26萬多人。雖然往后年份本專科招生人數將逐漸有所下降,但至少在近五年內,如果再加上其他省份進入浙江的大學生,浙江或許每年將有近30萬本專科大學生需要就業。
這一龐大的就業人群,已導致其薪酬水平下降或難以較快提高。“兩會”期間,浙江一位擔任大學書記的人大代表,披露自己學校年青教師工資太低。據我所知,高校年青教師群體,確實存在著壓力大、工作重、工資卻不高的狀況。網上更有大學生認為,隨著“民工荒”的到來,大學生工資低于民工是正常現象。作為“天之嬌子”的大學生能承認這一點,確是一種進步,但也嚴峻地表明本專科畢業生的薪酬水平讓人樂觀不起來。
然而,這對經濟運行來說,將促進技術進步的加快。因為在相對較低的勞動工資激勵下,各種機構將增加聘用本專科學生,提高崗位人員素質,擴大研究與開發規模,從而在全社會范圍內,提高職場人員素質,提高科研和技術開發活動的規模經濟水平,提高研究開發的勞動生產率,進而在全社會形成提升知識水平的外部經濟性,強化全社會的科技創新。由此將進一步促進技術溢出,強化形成多因素交織、社會性的科技促進機制。
由此還將大大增強生產第一線的知識和技術素質。就在杭州本地大學生非白領崗位不就業的時候,一些來自外地農村的大學生早已開始屈尊到車間生產現場工作。隨著大批本專科大學生充實生產第一線,不僅促進先進工藝技術裝備的使用,降低先進工藝技術的使用成本,甚至有可能引起一場生產現場的“革命”。
這是因為一些技術訣竅(know-how)只有在現場才能發現、掌握和普及運用。慈溪一家機床企業,發明了世界大牌廠家也沒有的、用于軸承生產的自動割管機,工效提高四倍以上,且不排放廢皂化液,就是在現場操作中發現一系列know-how研制成功的,連西門子等軸承生產大腕也買他們的設備。大學生到現場工作,按照傳統文化,或許是個人的無奈,然而則是中國發展的幸事。
寫到這里還得說回來,雖然本專科學生的薪酬目前確實并不高,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學生在其整個職業生涯的總收入也將較低。長期看,由于本專科畢業生相對較低的薪酬水平將產生一系列積極的經濟社會效應,從而將加快經濟發展,因而這一代大學生職業生涯的總收入,應該仍將較其上一代有較大提高。這一點,我們觀察一下20年來的工資增長就可以得到證明。1990年至2009年,浙江人均工資年均增長15.2%,扣除物價為年均增長10.5%,應該說是一個較快的增長速度。而且,由于勞動力總量短缺逐漸增加,本專科學生在其就業頭一二年工資可能較低,而在往后幾年工資增長則完全有可能加快。
以本專科大學生為主體的經濟,應該是一種高素質、創意型,能促進和引導消費的經濟,這與以“農民工”為主體的經濟,有著本質的區別。如果政府能夠針對其中的特點,多出金點子、多予以扶持,推動各機構大批使用新畢業大學生,同學們也積極地在生產一線發揮聰明才智,第二次“人口紅利”勢將繼續創造中國經濟新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