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娜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手術室,廣東深圳 518036
人性化護理是一種具有個性化的、整體的、有效的護理模式,是一種注重“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的人性化護理服務[1]。筆者在臨床工作實踐中發現,手術室通過實施人性化護理模式,對患者進行術前訪視、術中護理及術后隨訪,可以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對40例進行手術的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模式,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80例進行手術的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將其根據實施護理干預情況隨機分為干預組(人性化護理)和對照組(常規護理)各4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普外科35例,骨科15例,婦產科30例;麻醉方式:局麻42例,硬膜外麻醉22例,全麻16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疾病類型、麻醉方式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干預組 由巡回護士進行系統的術前訪視,向患者介紹病情,介紹手術室的環境,及手術的麻醉方法、手術經過,注意事項;使患者盡早進入角色,便于術中配合,同時做好相應的術前宣教;術中給予溫馨護理:調節好手術室的溫度和濕度,患者由巡回護士接至手術室。耐心細致擺放麻醉和手術體位,術中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按照術前制訂的護理計劃進行護理。術后回訪:護士到病房接術者至手術室,手術結束后再由巡回護士護送回病房,與責任護士交接。第2天巡回護士來病房詢問患者的一般情況,了解患者對于手術室護理的滿意度,向患者及家屬宣教術后應注意的事項,同時填寫好記錄單,認真評估護理計劃的落實情況。
1.2.2 對照組 由病房護士送到手術室。手術結束后再由病房護士到手術室門口接患者回病房。
①兩組患者在被接入手術室前、在手術室等候手術期間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②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及配合情況:術后第1天在病房回訪時,采用自行設計的護理服務滿意度及配合情況調查表進行調查評估。調查表共有10個項目,每個項目分2個等級,滿意、不滿意,配合、不配合[2]。③按照參考文獻[3]中的評價方法對護理質量進行評分,總分100分,分為手術室管理20分,護理安全35分,消毒隔離30分,護士素質15分。
應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以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組患者在手術室等候手術期間SBP、PBP、MAP、HR較接受手術室前有變化,且均較對照組變化明顯。干預組患者對手術的配合度明顯提高,對護理人員工作的滿意度也明顯提高(P<0.05)。見表1、2。干預組的手術室管理、護理安全、消毒隔離、護士素質及護理質量的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人性化護理是由Watson首先提出的“人性照護”護理模式發展而來的,即護士必須有人性科學的認知,并給予患者人性化照護。人性化護理不僅為患者提供了優質的服務,而且極大地推動了護理事業的發展,真正把以患者為中心推向了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發展軌道[1]。人性化護理是護理的升華,是整體護理的具體實施,是護理質量的保證,其本質是“以患者為中心”尊重患者的權利和人格。
表1 兩組在被接入手術室前和在手術室等候手術期間生命體征的變化比較(±s)

表1 兩組在被接入手術室前和在手術室等候手術期間生命體征的變化比較(±s)
注:與接入手術室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40 40接入手術室前SBP( kPa) PBP(kPa) MAP(kPa) HR(次/min)在手術室等候手術期間SBP(kPa) PBP(kPa) MAP(kPa) HR(次/min)干預組對照組16.7±2.5 17.1±2.0 9.6±1.4 10.0±1.2 12.7±1.4 12.8±1.6 86.8±9.7 87.2±11.3 17.8±2.1*#20.2±3.4*10.6±1.4*#12.8±2.2*13.1±1.7*#14.8±2.5*90.2±13.3*#103.5±10.4*

表2 兩組患者對手術的配合情況及護理人員的滿意度比較(例)
表3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分)
干預組對照組P值組別 例數 手術室管理40 40 17.4±3.4 14.2±4.1<0.05護理安全31.2±2.0 24.6±3.5<0.05消毒隔離28.2±1.5 23.6±2.1<0.05護士素質13.2±1.4 10.6±2.3<0.05護理質量總分90.2±4.4 84.3±3.7<0.05
手術室是一個特殊的治療環境,是手術患者治療和搶救的場所,因此有效的護理模式對于患者疾病的治療至關重要。大部分進行手術的患者術前存在緊張、恐懼、不安、悲觀等心理狀態[1],主要是由于對手術的擔憂及對麻醉手術過程的恐懼感[2],手術室護士術前應對患者進行訪視,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屬對手術與醫護人員的信任感,減輕患者的焦慮、緊張、疑慮的心理,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整個手術過程,巡回護士陪伴患者,加強術中人性化護理,滿足患者合理需要,給予患者生理,心理情感上持續的支持,最大限度調動其主觀能動性,緩解心理壓力;術后進行探視體現了手術護理人員認真負責的態度,也可以消除對手術實施的疑慮[4]。
手術室運用人性化護理,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使患者得到了連續的更加人性化的服務,增加了護患間的溝通,改善了護患關系[3]。同時,人性化服務需要手術室護士技術操作動作熟練。術中配合要穩、輕、準,盡量減少發生器械碰撞聲,減少患者的感官刺激,增加了手術室的工作內容,增加了責任感,建立了全新的護理觀念,激發了學習自覺性,大大提高了手術室的護理工作質量[5-7]。
本組資料顯示,干預組患者在手術室等候手術期間SBP、PBP、MAP、HR較接受手術室前有變化,且均較對照組變化明顯。干預組患者對手術的配合度明顯提高,對護理人員工作的滿意度也明顯提高(P<0.05)。干預組的手術室管理、護理安全、消毒隔離、護士素質及護理質量的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人性化護理充分展現了手術室護士的多重角色功能,加強了護士的責任心,提高了護理滿意度。
[1]劉蘇君,魏革.手術室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155-156.
[2]楊華.在手術室開展人性化護理及效果評價[J].中外醫療,2010,29(2):3-4.
[3]李新燕.圍手術期實施人性化護理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2):23-24.
[4]馮慶梅.醫院人性化護理服務的內涵及實踐[J].中國護理雜志,2007,4(7):73-74.
[5]李智明.人性化護理在手術室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3):116.
[6]宋均會.人文關懷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2006,12(6B):1169-1170.
[7]林嫻,詹永忠,賴麗.手術室病人舒適護理的探討[J].齊魯護理,2009,9(4):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