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永林,宋學林,余如良,朱黎明
(浙江省桐鄉市崇福鎮農業經濟服務中心,浙江 桐鄉 314511)
單季直播稻稻縱卷葉螟測報技術的改進
平永林,宋學林,余如良,朱黎明
(浙江省桐鄉市崇福鎮農業經濟服務中心,浙江 桐鄉 314511)
通過多年實踐探索,單季直播稻田稻縱卷葉螟測報辦法采用田邊雜草趕蛾和大田趕蛾相結合來預測發生期;從大田定點調查改為隨機調查卵密度來確定發生量的方法,測報技術簡便,準確性高,工作強度比原測報辦法減少1/3。經4年驗證,與實際發生基本相符。
水稻;稻縱卷葉螟;測報技術改進
稻縱卷葉螟是水稻主要遷飛性害蟲之一,從20世紀末開始,桐鄉市的耕作制度轉變為純單季晚稻之后,稻縱卷葉螟在一季水稻中的發生代次、遷入峰次均有很大的變化,尤其是最近幾年,蛾峰遷入早、峰次多、發生量大,蟲齡發生不整齊,給預報和防治工作增加了難度。為了尋找出預報單季直播晚稻稻縱卷葉螟準確的發生期和發生量,以確定最佳的防治適期,筆者經過多年來的調查和實踐,對原測報辦法進行了一些改進和探索,現就改進后的方法報道如下。
傳統的測報方法是大田趕蛾查蛾量[1],但改制為單季晚稻直播稻后,播種期大多在6月上旬至6月中旬,而4(2)代稻縱卷葉螟的遷入峰最近10年來大部分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這樣在單季晚稻大田里是很難趕到4(2)代蛾峰的,筆者通過田邊雜草地趕蛾 (方法同水稻大田),就能很準確地確定遷入高峰,以正確預報水稻大田的防治適期,經過2003-2010年的實踐,預報卵孵高峰期與實際防治適期基本吻合 (表1)。
進入7月以后,本地稻縱卷葉螟的發生期預測還是以大田定點趕蛾法為主,當田間蛾量激增日為始盛期,蛾量最高日為蛾高峰日,蛾明顯下降日為盛末期。在發生量大的年份,始盛期后應馬上調查田間卵量,當未孵卵量超過防治指標時,就應以始盛期來推算防治適期。如2008年稻縱卷葉螟5(3)代的蛾子始成盛期出現在8月1日,667 m2蛾量為1 330頭;6(4)代蛾激增日9月4日,蛾量為1 357頭。即預測5(3)代和6(4)代防治適期分別為8月9日和9月12日,而實際低齡幼蟲高峰期出現在8月8日和9月11日,每667 m2蟲量分別為5.7萬頭和5.3萬頭。
表1 田邊雜草地稻縱卷葉螟發生量與大田發生期的關系
稻縱卷葉螟調查的傳統方法是選擇當地有代表的2~3個類型田,每塊田按對角線取樣方法定5個調查點,每點定4叢,隔3 d查1次稻葉上的卵粒,直到峰期結束[2]。該方法的缺點:一是樣本點少,難以代表大田實際卵量情況;二是選擇調查類型田的人為因素大,誤差也比較大;三是調查操作比較困難,工作量大,特別是改成直播栽培后,調查起來更加困難。根據筆者近幾年來的實踐,采用大面積隨機取樣的方法,不定類型田,不設固定點,在蛾子始盛期、高峰期各調查1次,確定防治對象田和發生程度,經過改進后1個人每次只需調查1~1.5 d即可輕松調查完成,方法是隨機選取3塊田,每塊田隨機連續取樣7個點21株主莖苗(包括分蘗苗),然后集中檢查葉片上的卵粒數(重點頂部3葉)。
卵密度計算公式:每667 m2卵密度=查得卵粒數×3 333(按667 m2基本苗7萬計算)。
根據全國病蟲測報發生程度分級統一標準[3],以667 m2幼蟲量為標準,6萬條以上為特大發生,4萬~6萬條為大發生,2萬~4萬條為中等偏重發生,1萬~2萬條為中等發生,1萬條以下為輕發生。本地區一般稻縱卷葉螟的孵化率為4(2)代在80%左右,5(3)代、6(4)代在65%左右,以此為依據來預報發生量,確定防治對象田。
經改進后,測報人員的工作量相對減少,操作也比較方便、規范,防治適期預報的準確率也明顯提高。自2007年以來,該方法應用于防治4(2)代、5(3)代、6(4)代稻縱卷葉螟,連續4年預報準確率達100%,由于預報準確,實行達標防治,用藥次數比改進前平均每年減少1次,經濟、生態、社會效益明顯。
[1] 黃德超,梁廣文,周春娜.第2代稻縱卷葉螟發生動態預測 [J].中國植保導刊,2009,29(增刊):92-94.
[2] 賴漢龍.稻縱卷葉螟測報技術的改進 [J].中國植保導刊,2006,26(12):32-33.
[3] 張左生.糧油作物病蟲鼠害預測預報 [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5:61-73.
S 435.112+.1
B
0528-9017(2011)03-0621-02
文獻著錄格式:平永林,宋學林,余如良,等.單季直播稻稻縱卷葉螟測報技術的改進[J].浙江農業科學,2011(3):621-622.
2011-03-12
平永林 (1963-),男,浙江桐鄉人,農藝師,從事農業有害生物測報與綜合治理技術推廣工作。E-mail:txzhuliming@126.com。
(責任編輯:阮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