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麗,易紅娟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植保站,江蘇 南通 226006)
苯醚甲·井岡A防治水稻紋枯病試驗
丁曉麗,易紅娟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植保站,江蘇 南通 226006)
試驗結果表明,苯醚甲·井岡A藥劑對紋枯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紋枯病發病初期開始,每隔10 d用藥1次,連用3次,能較好地控制水稻整個生育期紋枯病的危害,且對水稻安全。
水稻;水稻紋枯病;藥劑
水稻紋枯病是我國水稻常發性、普發性重要病害之一[1]。近年來,隨著品種及種植方式等方面的調整,紋枯病已發展成為水稻首要病害,并且呈逐年趨重態勢,成為南通區水稻高產穩產的嚴重障礙。為尋求高效、安全藥劑,我站于2010年在通州區金沙鎮進行了苯醚甲·井岡A田間藥效試驗,明確其使用技術且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為大面積推廣提供依據,現將試驗結果整理如下。
試驗在通州區金沙鎮金北村進行,供試水稻品種為寧粳3號,土壤肥力中等,長勢較好,試驗田塊各項栽培條件均勻一致。供試藥劑有12%苯醚甲·井岡A可濕性粉劑 (溧陽中南化工有限公司生產);10%井岡霉素A可濕性粉劑 (桐廬匯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產);15%丙環唑·井岡可濕性粉劑 (市售)。
試驗設每667 m2用苯醚甲·井岡A 30和40 g,井岡霉素A 40 g,丙環唑·井岡 30 g,以清水為對照,3次重復,小區面積66.7 m2,隨機區組排列。
施藥方法:第1次用藥于水稻分蘗末期,紋枯病病穴率達20%左右 (8月10日),隔10 d第2次用藥,第3次用藥于水稻破口初期 (8月28日)。施藥采用工農16型手動噴霧器常規噴施,施藥時力求均勻周到,每667 m2對水50 kg。
試驗采用雙行直線取樣,每個處理取5點,每點查5穴,試驗于8月10日進行藥前基數調查,并做好標記,最后1次藥后15 d調查總株數、病株數、病情指數和校正防效。顯著性測定采用DPS統計軟件[2]。
水稻紋枯病病情分級標準0級:全株無病;1級:基部葉片葉鞘發病;2級:第3葉片以下各葉鞘或葉片發病 (自頂葉算起,下同);3級:第2葉片以下各葉鞘或葉片發病;4級:頂葉葉鞘或頂葉發病;5級:全株發病枯死。
3次施藥當天均為晴好天氣,8月中旬至9月上旬整個試驗期間高溫多雨,十分有利于紋枯病的發生發展。試驗期間溫度在21~37℃之間,平均25.4~32℃。試驗期間共計雨日 15 d,雨量為391.7 mm。
從表1中可以看出,苯醚甲·井岡A對紋枯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平均校正防效均在85%以上,尤以40 g處理防效最佳,平均校正防效達92.43%,比對照藥劑丙環唑·井岡30 g的防效高出62.08個百分點,高出井岡霉素 A 40 g的防效11.92個百分點,略高于苯醚甲·井岡A 30 g處理的防效。用 DPS數據處理系統進行分析,經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檢測,苯醚甲·井岡A 2個處理、井岡霉素A均極顯著優于丙環唑·井岡30 g的處理,但其三者之間差異不顯著。
表1 各處理防治紋枯病的效果
試驗結果表明,苯醚甲·井岡A藥劑對紋枯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紋枯病病情較為嚴重的情況下,苯醚甲·井岡A也能很好的控制水稻紋枯病的發生與蔓延,在紋枯病發病初期開始,每隔10 d用藥1次,連用3次,能較好地控制水稻整個生育期紋枯病的危害,且對水稻安全,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從經濟有效角度來考慮,以667 m2用12%苯醚甲·井岡A可濕性粉劑30~40 g為宜。
[1] 張躍進,王建強.農作物有害生物測報技術手冊 [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2] 唐啟義.實用技術分析及其 DPS數據處理系統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S 435.111.4+2
B
0528-9017(2011)03-0672-01
文獻著錄格式:丁曉麗,易紅娟.苯醚甲·井岡A防治水稻紋枯病試驗 [J].浙江農業科學,2011(3):672-673.
2011-03-12
丁曉麗 (1973-),女,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E-mail:DXL731128@126.com。
(責任編輯:阮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