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滿四
(廣州大學商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
欠發達地區利用外資問題分析
——以江西省贛州市為例
王滿四
(廣州大學商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
當前,我國各地特別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在利用外資工作中普遍存在很多問題。如江西省贛州市盡管“十一五”時期引進外資保持了快速增長,但結構欠優,外資項目規模小、產業層次低、技術含量低;外商投資領域集中于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比重過低;在外商投資較為集中的制造業內部,外商投資集中度低;外資產業與全市總體產業和六大主導產業匹配度尚不十分協調,無法滿足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不能充分促進本地企業技術升級和產業集聚發展,難以形成產業集聚效應與核心產業群。文章認為,可通過改變重量輕質的引資戰略、引進競爭誘導技術、優化外資來源結構、發展本地配套產業、創造吸收外商投資的新優勢、完善引進外資機制等加以改善。
贛州市;利用外資;欠發達地區
有關我國利用外資工作中存在問題的文獻很多,但大多是從整個國家的層面進行分析的。例如,趙晉平、[1]李蕓[2]等從地區層面進行研究的文獻大多定位在省一級或大區層面,張曦鳳、[3]楊先明[4]等從地級市層面研究欠發達地區利用外資工作中存在問題的文獻尚不多見。目前,各地招商引資競爭最為激烈的地區就是欠發達地區的地級市,[5]欠發達地區面臨追趕跨越發展的艱巨任務,但自身基礎薄弱,迫切需要采取一些超常規發展的舉措。那么,在追趕跨越發展過程中,欠發達地區在利用外資工作方面所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仍然值得特別關注。本文試圖以江西省贛州市為例,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贛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土地面積和人口分別約占江西省的1/4和1/5,是江西省最大的設區市,毗鄰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地區,境內資源豐富,相對于中西部及省內其他地區而言,區位優勢與資源優勢較強,綜合實力在江西省名列第二,但發展基礎仍然薄弱,單位土地面積和人均發展水平仍然較低。“十一五”時期,贛州市利用外資工作取得長足進展,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十一五”期間,贛州市新批利用外資項目的合同外資平均規模只有450萬美元,項目履約率為89.7%。2006~2010年,新批合同外資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僅占項目總數的9.2%。據有關資料介紹,早在20世紀,發達國家境外投資項目平均規模就達到了600萬美元。[6]沿海地區之所以每年都有那么大的引資規模,主要是大項目的支撐,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一個項目的投資就是幾億甚至幾十億美元,從而帶動了相關行業的投資,迅速形成了圍繞大項目生產和服務的上下游產業鏈條,形成了以主要產品為核心的產業群。目前,贛州市雖然已經涌現出了一大批龍頭企業、明星企業,但知名跨國公司很少,世界500強跨國公司中僅有4家到贛州市投資。贛州市缺乏3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也沒有形成項目群或產業鏈,不能形成對贛州市和江西省經濟的輻射效應。這些在接下來的行業結構分析中可以得到進一步印證。
根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必須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但總體而言,贛州市引進的外資項目規模偏小,且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含量低的原材料加工工業,投資金額與技術含量極為有限,產業低端化,產業鏈條短且深度低,配套能力弱,項目單一,基本屬于零打碎敲類型,難以形成產業集聚效應。用溢出效應衡量,它們是非優質的外商直接投資(FDI),僅僅局限于利用當地低廉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進行產能的低技術擴散轉移,并沒有帶來更有力度的技術升級,也沒有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率,利用外資中技術含量不高,削弱了經濟自身的內生增長能力。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求經濟體本身能獲得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使經濟增長表現為內生增長。而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和企業家培養是影響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的兩個關鍵變量。贛州市利用外資中技術含量不高,難以通過利用外資來實現培養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和企業家的目的。
對外商直接投資行業結構的分析表明(如表1所示),贛州市外資實際投資額最大的是第二產業,尤其是制造業。2006~2010年,第二產業實際利用外資占全部實際利用外資的比重分別為70.0%、70.9%、81.1%、78.8%、71.3%,其中制造業又分別占全部實際利用外資的67.65%、64.06%、80.04%、77.77%、69.96%。這有利于加速贛州市的工業化進程,對于落后地區來說,通過強化工業來實現由傳統農業經濟向現代工業經濟的結構轉型,無疑是合理的。但隨著工業化的持續推進,現代服務業需要得到相應發展,尤其對贛州市而言,目前交通運輸及倉儲業、科研及技術服務業已經成為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而2006~2010年交通運輸及倉儲業合計實際利用外資額僅占全部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0.59%,在科研及技術服務業領域外資尚沒有實現零的突破。
外商投資雖然集中于制造業,但在制造業內部,卻分散于紡織、機械、電子、金屬冶煉加工、非金屬制品、家具制造、化工、醫藥、文體用品制造等20多個行業(參見表2)。除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皮革、毛皮、羽絨制造業等行業所占比重較高外,其他行業所占比重都很低。據統計,到2010年底,在贛州市引進的所有目前正常運作的外資企業中,生產高新技術產品的企業僅占6.7%,93%以上的企業為生產普通加工產品的企業或出口加工型企業。如上所述,這20多個行業多為技術含量低的原材料加工工業和勞動密集型項目,產業低端化,產業鏈條短,深度低,配套能力弱,項目單一,難以形成產業集聚效應與核心產業群。
產業匹配度指外商投資產業與本地所有產業的適配程度,這里我們用某地某行業實際利用外資占該地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比重除以該地同一行業產值占該地全部產業產值的比重來計量。根據經濟發展的共生機制及相關原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本地某一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吸引相關產業的外資企業來此集聚。同樣,外資企業進入后,也會帶動本地相關產業企業的發展,從而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前者如上海,上海作為我國的金融中心,吸引大量外資金融機構進駐,使上海金融業進一步實現繁榮,內外資金融機構都分享到了其中的好處;后者如東莞和昆山,外資電子企業的進入使東莞和昆山當地電子企業得到了大發展,兩地經濟都創造了奇跡,而外資企業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盡管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外資和本地產業最終總會走向相互匹配,但如果政府能夠進行適當干預,可更好地加快匹配進程,從而加速外資引進與地方經濟發展,昆山的經驗就是有力證明。[7]

表1 贛州市分行業實際利用外資情況單位:萬美元、%
根據前述原理和經驗,我們可以如此推斷:匹配度數據越是接近于100%,越是說明外資企業與本地產業實現了協調發展;匹配度越是高于100%,越是說明外資企業的引進只是外資自身的孤立發展,沒有帶動本地相關產業的發展,本地相關產業配套能力弱小,會限制外資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和引進;匹配度越是小于100%,越是說明本地產業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沒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來利用外資,不能實現更高層次的集聚發展。
由表3可知,匹配度高于100%的行業按照匹配度由高到低排列為: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塑料制品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印刷記錄媒介復制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制造業,橡膠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專用設備制造,等等。這些行業的外資對本地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并不明顯,沒有很好地實現外資的擴散效應。特別是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其匹配度遠遠高于100%,而根據我們對有關企業的調查,這類企業的上下游產業均在贛州市外,主要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它們之所以來贛州市投資,主要是看中了贛州市低廉的勞動力和土地成本,如果這些成本上升,這些企業將再一次轉移,而由于本地相關產業發展不足,將再次造成本地相關產業的空洞化。

表2 贛州市實際利用外資在制造業內部分行業構成單位:%
相反,匹配度小于100%行業按照匹配度由低到高排列為:黑色金屬冶煉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業,食品、飲料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化學原料化學制品,等等。這些行業的本地企業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但需要利用外資的先進技術來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特別是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業在贛州市具有一定的優勢,但產品層次低,技術含量低,產業鏈條短,特別需要引進先進技術,這些行業與具有世界先進技術的跨國公司的合作力度仍然十分不夠。金屬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家具制造業,木材及竹、藤、棕、草制品業等行業利用外資與現有行業的匹配度接近于100%,較好地實現了利用外資與本地產業的互動發展,將來會進一步形成發展優勢,但這些產業層次仍然較低,目前也大多被確定為贛州市的主導產業。
再進一步,從贛州市實際利用外資與六大主導產業的行業匹配度來看(見表4),總體來說,匹配度為65.95%,說明六大主導產業外資引進程度仍然不高,有待于進一步發揮自身資源和產業發展優勢,通過引進外商先進技術,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參與國際競爭,尤其是有色冶金及新材料產業,需要在保障經濟安全和對戰略性資源進行控制的前提下,發揮好利用外資的正面作用。而電子電器工業、輕紡工業則本地配套產業發展不足,沒有充分發揮外資的帶動作用,難以保障相關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十一五”時期,贛州市實際利用外資保持快速增長,但仍然面臨結構欠優、質量不能滿足轉變發展方式要求的問題。這是我國各地在利用外資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要予以高度重視,并在“十二五”期間采取切實措施加以解決。為此,必須改變重量輕質的引資戰略,通過競爭來誘導技術引進,優化外資來源結構,通過發展本地配套產業,創造吸收外商投資的新優勢,同時不斷完善引進外資機制。

表3 贛州市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的行業構成及利用外資與現有行業的匹配度單位:%

表4 贛州市實際利用外資與六大主導產業的行業匹配度單位:%
[1]趙晉平.改革開放30年我國利用外資的成就與基本經驗[J].國際貿易,2008(11):4-8.
[2]李蕓.我國利用外資問題研究[J].青海金融,2010(4):45-47.
[3]張曦鳳.關于江西利用外資的思考[J].經濟問題,2010(4):126-129.
[4]楊先明.國際直接投資與西部經濟發展[J].國際經濟評論,2009(3-4):60-64.
[5]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經濟增長動能抑或政治晉升比拼——當代中國地方政府競爭狀況問卷調查分析報告[J].人民論壇,2010(13):3-8.
[6]黃衛東,等.沖破廣西利用外資“低水平徘徊”的怪圈[J].廣西經濟,2005(8):3-6.
[7]安禮偉.外資推動型經濟發展與本土企業成長——江蘇昆山經驗剖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7(2):52-57.
A Study on the Problems in FDIs in the Less Developed Areas——Take Ganzhou for an Example
WANGMan-si
(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006,China)
At presen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with FDI in most part of China,especially the less developed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In the"Eleventh Five-Year"period,Ganzhou,as a less developed area in China,maintained a rapid growth in introducing FDIs,but still the structure of the FDIs in Ganzhou due to excellent,therefore,the quality of them still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hanging patterns of development.Ganzhou's FDIs projects are almost small-scale and low industrial level, as well as low technical content.The FDIs are concentrated in manufacturing,the rate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s too low. However,even with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in which the FDIs are more concentrated,th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of the FDIs is low.And,the FDI industries and the overall industries,as well as the six leading industries,is not yet match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Thus the FDIs,which introduced in Ganzhou in the past,have not fully promoted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and clustered development of local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These are the three most common problems,especially in the less developed mid-west area in China.To solve these problems,we should change the strategy of FDIs,introduce the competition inducing technology,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capital resources,develop local supporting industries,create the new advantages to attract more foreign investment and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FDIs.
Ganzhou;FDI;less developed area
F061.5
A
1007-8266(2011)06-0059-05
*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銀行債權監控及其公司治理效應與債權保障效應研究”(項目編號:07GE08)、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銀行債權治理的公司治理效應及其機制研究:考慮治理機制間的相關性”(項目編號:10YJA 790187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運行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0BJL02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王滿四(1969-),男,湖南省邵陽市人,博士,廣州大學商學院教授,中組部、團中央“博士服務團”成員,掛職贛州市商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司金融。
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