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杰,夏樂舜,陳進紅,朱佰明
(1.浙江大學 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9;2.麗水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浙江 麗水 323000)
早稻寬窄行機插技術試驗
楊 杰1,夏樂舜2,陳進紅1,朱佰明1
(1.浙江大學 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9;2.麗水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浙江 麗水 323000)
早稻試驗結果表明,以一寬一窄行間距為特點的寬窄行機插方式與傳統的等行距機插相比,可達增穗、增粒、增產目的,增產幅度為10.1%。
早稻;寬窄行;機插
機械化插秧提高了作業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與常規移栽方式相比,具有節省勞力,減輕勞動強度的優點[1]。但目前普遍采用的是30 cm等行距機插方法[2]。余姚市許多農民對此缺乏信心,認為機械化插秧寬行密株會影響產量,這種看法阻礙了機械化插秧的推廣進度。
而水稻寬窄行栽植,是余姚市推廣的一項重要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插秧時,寬行和窄行相間。這樣,既能保證單位面積上有合理的穴數,又由于寬行的作用,增強了水稻行間的通風透光性,使稻株生長健壯;同時,由于通風透光性增強,使稻株間濕度降低,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病蟲危害,最終達到高產的目的。
為了研究早稻不同株行規格、種植密度的機插方法,使之與推廣的水稻寬窄行栽植技術相結合,于2010年與中國水稻所和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合作,在前3年相關試驗的基礎上,進行了早稻寬窄行機插試驗與示范。
試驗寬窄行機插對實現水稻機械化插秧的跨越式發展,提高水稻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糧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3]。
試驗在余姚市馬渚鎮千畝水稻優質高產示范方進行。試驗田面積0.53 hm2,示范田面積0.20 hm2,各處理栽培、植保條件一致且與當地農業生產實際相符。供試水稻品種嘉育253,為余姚市早稻主栽品種,2010年全市栽培面積0.37萬hm2。
大區試驗設等行距 (D)、寬窄行 (K)和拋秧 (P)[3]等8個處理:等行距處理 D1和 D2,行距固定30 cm,D1栽插密度25.5萬叢·hm-2,D2栽插密度28.5萬叢·hm-2,插秧機型號為洋馬RR6高速插秧機;寬窄行處理 K1、K2和 K3,行距30,23.8 cm相間,K1栽插密度25.5萬叢·hm-2,K2栽插密度28.5萬叢·hm-2,K3栽插密度31.5萬叢·hm-2,寬窄行水稻插秧機由中國水稻所提供 (申請號/專利號:201010127011);拋秧處理 P1、P2和 P3,P1拋栽密度 28.5萬叢·hm-2,P2拋栽密度 40.5萬叢·hm-2,P3拋栽密度52.5萬叢·hm-2。大區面積0.07 hm2。3月29日播種,5月4日移栽,秧齡36 d。
示范 (S)試驗設寬窄行處理 S1、S2和 S3,行距30,23.8 cm相間,S1栽插密度25.5萬叢·hm-2,S2栽插密度28.5萬叢·hm-2,S3栽插密度31.5萬叢·hm-2,寬窄行水稻插秧機插栽。
施肥情況。4月26日基肥施碳酸氫銨600 kg·hm-2、過磷酸鈣 300 kg·hm-2。追肥 5 月 6日施尿素166.5 kg·hm-2;5月20日施紅雙馬牌48%復合肥 210 kg·hm-2;5月 30日施尿素 75 kg·hm-2。
防治病蟲草情況。5月6日結合第1次追肥用農朋友 825 g·hm-2除草;6月 7日用康寬 150 mL·hm-2+必喜 64.5 g·hm-2+10% 井岡霉素2 025 mL·hm-2防治1代螟蟲;6月24日用愛苗225 mL·hm-2+10%井岡霉素2 025 mL·hm-2+25%吡蚜酮450 g·hm-2防治稻飛虱和紋枯病;7月7日用 10%井岡霉素 2 250 mL·hm-2防治紋枯病。
生育期內氣象狀況。早稻生長期間總體情況良好,但是2010年3、4月余姚市連遇低溫,苗期“倒春寒”造成普遍爛秧,秧苗 (尤其是機插秧苗)素質較差;生長期的低溫寡照造成起發遲而慢、無效分蘗增加、有效穗數減少、生育進程推遲等一系列問題;抽穗揚花期的連續陰雨天氣致使結實率偏低。這些因素使早稻產量遭受了一定的損失。
苗情調查以7 d為1個調查周期,重點調查記載苗蘗消長及生育進程,室內進行穗粒結構性狀考查。7月26日各大區進行實割測產。
試驗結果 (表1)表明,除處理P1的基本苗等于或少于示范處理 (S1、S2、S3)外,其他等行距各處理、寬窄行各處理、示范各處理的基本苗都少于P2和P3,而拋秧處理的最高苗在各處理中最高,并且始穗期和齊穗期也早于其他處理。
由試驗與示范經濟性狀結果 (表2)可知,同密度下比較有效穗數:S2>P1>K2>D2,S1>K1>D1;從整體上比較有效穗數:拋秧 (P) >寬窄行機插示范 (S) >寬窄行機插試驗 (K) >等行距機插試驗(D)。株高變幅為82.9~86.1cm,穗長變幅為16.6~18.1 cm。同密度下比較每穗總粒數:K2>S2>P1>D2,K1>D1>S1;從整體上比較每穗總粒數:K>S>D>P。同密度下比較每穗實粒數:K2>P1>S2>D2,S1>D1>K1;從整體上比較每穗實粒數:S>K>P>D。同密度下比較千粒重:P1>D2>K2>S2,K1>D1>S1;從整體上比較千粒重:D=P>K>S。從以上分析可知,整體上等行距機插處理的有效穗數、每穗實粒數均小于其他處理。

表1 各處理的生育期表現

表2 各處理的產量及經濟性狀表現
同密度下比較實際產量 (表2):P1>K2>S2>D2,S1>K1>D1;從整體上比較產量:P>S>K >D,S與K分別比D增產10.1%和9.0%。無論從同密度還是整體的角度比較,拋秧產量高于機插 (S,K,D),而不同的機插方式中,寬窄行機插 (K,S)要高于等行距機插(D)。
水稻寬窄行機插在插秧的行間距實行一寬一窄的栽培方式,利用作物邊際優勢的增產原理[4-5],調整插秧的行間距,改善植株間通風、透光度,減輕病害,增加葉面積指數,延長葉片壽命,加速干物質積累[6]。通過實際的試驗與示范表明,寬窄行機插與傳統的等行距機插相比,能起到增穗增粒增產的效果。盡管從整體上看,寬窄行機插產量要低于拋秧,但是機插可以大大提高勞動效率,考慮到目前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的現狀,寬窄行機插技術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1] 胡潮水,徐愛萍,蔣根土,等.早稻機械插栽的效果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09(1):105-107.
[2] 梅錦培,孫建川,朱林忠,等.規模化水稻機插栽培技術的探討 [J].上海農業科技,2008(5):30-32.
[3] 袁釗和,薛剛,王莉.論我國水稻種植機械化的突破與跨越 [J].中國農機化,2002(2):22-26.
[4] 郭秀鳳,李傳華.水稻寬窄行栽培技術 [J].現代農業科技,2008(4):144-148.
[5] 王子平,何登驥.水稻試驗小區邊際效應的估算 [J].作物學報,1999(1):16-21.
[6] 趙永龍,陸仕鳳,樊國亮,等.水稻等距離栽培與寬窄行栽培效果初報 [J].耕作與栽培,2008(6):48.
S 511.3+1
B
0528-9017(2011)03-0556-03
文獻著錄格式:楊杰,夏樂舜,陳進紅,等.早稻寬窄行機插技術試驗 [J].浙江農業科學,2011(3):556-558.
2011-03-05
楊 杰 (1981-),男,浙江余姚人,農藝師,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農業推廣碩士研究生,從事農技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吳益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