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紹儀 劉建安 余文潔 藍云飛
135例乳腺占位病變B超顯像與病理診斷比較
溫紹儀 劉建安 余文潔 藍云飛
目的探討良惡性乳腺腫塊的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特點,旨在提高診斷水平。方法回顧總結135例經手術病理診斷的乳腺腫瘤患者的超聲影像特征,分析腫塊顯像的邊界、回聲特點、有無鈣化和血管形狀及血流供應。結果超聲診斷為乳腺癌58例中,術后病理證實53例,符合率為91.4%;超聲診斷為乳腺良性腫塊77例,術后病理證實72例,符合率為93.5%。結論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乳腺腫塊應以聲像圖為基礎,把握乳腺腫塊顯像特征,特別是對邊緣及內部回聲的觀察,是提高超聲對乳腺良惡性腫塊鑒別的關鍵。
彩色多普勒超聲;乳腺腫塊;診斷
近50年來,全球乳腺腫瘤發病率明顯增加,我國乳腺發病率逐年上升,現占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一位,嚴重威脅著其健康和生命,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已成為重要臨床課題[1]。但目前早期乳腺癌的發現率僅為25%,與乳腺鉬靶攝影相比,超聲對病變形態學特征顯示更清晰,診斷信息豐富,具有無創、操作方便等特點,早期乳腺癌的超聲診斷既是超聲檢查的重點,又是超聲診斷的難點[2]。本研究分析其二維聲像圖表現及血流情況,結合病理研究,旨在探討良惡性乳腺腫塊的超聲特點,為臨床提供診斷依據。
1.1 一般資料 本組女性乳腺占位性病變患者135例,年齡16~71歲,平均(41.6±6.96)歲,單側病變121例,雙側病變14例,其中左乳69例,右乳66例,腫瘤生長部位:乳腺外上象限82例,占60.74%;內上象限39例,占28.89%,乳暈周圍8例,占5.93%,其他部位6例,占4.44%。
1.2 儀器與檢查方法 用PHILPSHD3及VOLVSON730型超聲顯像儀,探頭頻率5~12 MHz,采用直接探測法,患者取仰臥位,兩臂自然外展上抬,充分暴露雙側乳房,用探頭直接掃查乳房,探頭以乳頭為中心,呈放射狀反復掃查整個乳房,并進行雙側對比,觀察記錄腫瘤的位置、大小、形態、有無包膜,內部及邊緣回聲與后壁及遠端回聲情況,腫瘤的活動度,注意觀察患側腋窩是否有淋巴結腫大及腫塊與胸大肌是否粘連,并觀察病灶的聲像圖特征,包括形態邊緣、周圍聲環、內部回聲、鈣化斑點、有無后方衰減及腫塊縱橫比,然后觀察彩色多普勒血流顯示情況,根據血流信號的形態和數量,將病灶內彩色血流信號分為以下四個等級:0級,病灶內未見血流信號;I級少量血流,可見1~2處點狀血流;II級 中量血流可見3~4處點狀血流或一條管壁清晰的血管,其長度接近或超過病灶的半徑或幾條小血管;III級豐富血流,可見4處以上血管或兩條管壁清晰的血管。
1.3 統計學方法 全部資料輸入Foxpro數據庫,經數據及邏輯檢錯后,用SPSS 11.5軟件進行t、χ2檢驗。
本組135例乳腺腫塊中,占位性病變直徑為7~49 mm,平均(18.6±11.8)mm,乳腺腫塊術前超聲與術后病理對照,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為乳腺癌58例中,術后病理證實53例,符合率為91.4%,其中浸潤性導管癌33例,髓樣癌17例,腺癌3例。誤診5例;超聲診斷為乳腺良性腫塊77例,患者術后病理證實72例,符合率為93.5%,乳腺腫塊二維聲像圖特征見表1。乳腺腫塊血流情況見表2。

表1 乳腺良惡性腫塊二維聲像圖特征比較(例)

表2 乳腺良惡性腫塊血流檢出情況比較(例,%)
乳腺良惡性腫塊在生長方式、生長速度及代謝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其內部血流分布豐富程度以及流速等方面的不同,由此構成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診斷乳腺腫塊良惡性的病理基礎[3]。
B超對乳腺腫瘤一般只作定位診斷,而初步定性診斷只能靠對聲像圖特征進行綜合分析,本研究資料顯示良性者以均勻低回聲為主,周邊可伴有包膜回聲,形態較規則,無鈣化或粗大鈣化,縱橫徑之比一般<1。惡性者內部多呈低回聲,無包膜,形態不規則或邊緣模糊呈“毛刺征”、“分葉狀”等改變,內部出現微鈣化,后方出現聲衰減,且后壁回聲模糊或消失,縱橫徑之比一般>1,尤其是在浸潤性導管癌中更為明顯。故良惡性腫塊聲像圖比較,有以下幾個鑒別點:邊界回聲特征最為重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腫瘤的生長方式,它是良惡性鑒別的關鍵[4]。良性者多為類圓形的低回聲,邊界清晰,表面光滑。這是因為良性多有包膜,呈膨脹性生長。而惡性多為無包膜,形態不規整,界限不清,與其浸潤性生長有關;其次是衰減特性和程度,衰減與病變中的纖維組織多少有關。一般組織中纖維成分超過75%時,衰減明顯可有聲影出現,良性腫塊中多含有25%以下纖維成分,所以后方無聲衰。在低分化惡性腫瘤中,由于含有較多的纖維組織成分,而使其后方回聲往往增強[5]。再次是病灶內鈣化,惡性者內部回聲不均,可見部分無回聲,也可見散在或簇樣分布的微小鈣化點,與其局部鈣磷代謝異常有關[6]。最后是腫塊的縱橫比和血流顯像變化,惡性腫塊的生長常脫離正常組織平面而導致前后徑增大,以1.0為界,良性多<1,而惡性腫塊多>1;良性者血流主要為0,I級,且多在包膜周圍或腫塊邊緣流速緩慢的動靜脈血流,惡性者血流主要為II-III級[7]。乳腺良、惡性腫塊雖有特征及鑒別點,但兩者在聲像圖特征上存在著相互交錯現象,有時難以鑒別,造成誤診,為提高乳腺癌超聲診斷的準確性,我們在工作中遵循診斷乳腺癌重要的原則,即乳腺癌的異質性[8]。不同病灶形態差異很大,超聲聲像圖是一個連續變化的譜,邊界清楚的癌和毛刺狀癌分別居于兩極,而多數癌的表現介于這兩種類型之間,不同程度地具備上述特點。其次在結節內部病灶不同部分的形態也有較大差異。因此,診斷時須進行多角度觀察,努力尋找病灶潛在的各種惡性聲像圖征象加以分析診斷。
總之,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像圖改變是判斷乳腺良、惡性腫塊的重要依據,對其良、惡性判斷應結合顯像的邊界、回聲特點、有無鈣化和血管形狀及血流供應等特征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提高惡性腫瘤術前診斷率,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更加準確的信息。
[1]張家庭,李泉水,李征毅,等.早期乳腺癌的超聲診斷探討.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8,24(8):707-711.
[2]蔡菊芳,朱曄,王艷萍,等.高頻超聲診斷乳腺腫塊的價值.實用全科醫學,2005,3(6):536.
[3]朱慶莉,姜玉新,孫強,等.乳腺癌超聲征象與病理組織學類型及組織學分級的聯系.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5,14(9):674-677.
[4]劉君,黃紅梅,劉吉鳳,等.乳腺腫塊二維及彩色多普勒診斷與病理基礎研究分析.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1,17(12):928.
[5]佟凌霞,劉永紅,陳忠民.乳腺腫塊的超聲診斷.實用腫瘤學雜志,2006,20(5):421-422.
[6]王文,米成嶸,解玉君,等.高頻超聲對乳腺腫塊內鈣化的特征性分析.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5,21(4):575-578.
[7]羅福成,施紅.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學.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119-120.
[8]朱慶莉,姜玉新.如何提高乳腺癌超聲診斷的準確性.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08,5(3):1-3.
511515 廣東省清遠市婦幼保健院B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