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鳴 李艷麗
西咪替丁聯合更昔洛韋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臨床觀察
楊曉鳴 李艷麗
目的探討西咪替丁聯合更昔洛韋對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治療作用。方法將2007~2009年期間住院治療的120例小兒輪狀病毒腸炎隨機分為4組,治療組32例,為西咪替丁聯合更昔洛韋靜脈點滴;對照組28例,給予利巴韋林靜脈點滴;另兩組為西咪替丁靜脈點滴組30例、更昔洛韋靜脈點滴組30例。結果治療組、西咪替丁組、更昔洛韋組及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3.8%、70.0%、76.6%和57.1%,前3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療效優于西咪替丁組及更昔洛韋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西咪替丁聯合更昔洛韋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療效更佳。
輪狀病毒;腸炎;藥物治療
輪狀病毒是小兒腹瀉最常見的致病因子,在有病原學診斷結果中,90.65%為病毒性,8.97%為細菌性。在病毒性感染性腹瀉中,以輪狀病毒(92.75%)和腺病毒(4.34%)感染為主[1]。輪狀病毒的治療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為探討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方法,我們對鎮平縣醫院2007年
~2009年期間住院治療的120例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患者進行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鎮平縣醫院2007~2009年期間住院治療的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患者120例,其中男62例,女58例,年齡≤6個月18例,6個月~1歲35例,1~2歲 42例,2~3歲15例。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四組,治療組32例,為西咪替丁聯合更昔洛韋靜脈點滴;對照組28例,給予利巴韋林靜脈點滴;另兩組為西咪替丁靜脈點滴組30例、更昔洛韋靜脈點滴組30例。四組的年齡、性別、臨床癥狀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 4組患者均給予補液、抗感染、維持水電、酸堿平衡等治療。治療組同時給予西咪替丁10~15 mg/(kg·d),更昔洛韋5 mg/(kg·d)靜脈點滴;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10~15 mg/(kg·d)靜脈點滴;西咪替丁組給予10~15 mg/(kg·d)靜脈點滴;更昔洛韋組給予5 mg/(kg·d)靜脈點滴。
1.3 療效判定 根據腹瀉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2],顯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 h內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西咪替丁組、更昔洛韋組及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3.8%、70.0%、76.6%和57.1%,前三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療效優于西咪替丁及更昔洛韋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西咪替丁組與更昔洛韋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四組治療情況比較(例,%)
嬰幼兒秋季腹瀉多發生于秋冬季節,其主要致病菌為輪狀病毒。輪狀病毒感染多發生在6個月~2歲幼兒,2歲以上幼兒多數感染過輪狀病毒,體內有了抗體,所以發病率明顯降低。其致病機制為輪狀病毒侵入腸管后在小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上復制,使細胞發生空泡變性和壞死,微絨毛腫脹、不規則和變短。受累腸黏膜上皮細胞脫落,遺留不規則的裸露病變,致使小腸黏膜重吸收水分和電解質的能力受損,腸液在腸內大量積累而引起腹瀉[3]。
本組120例輪狀病毒腸炎患兒西咪替丁與更昔洛韋聯用組治療總有效率最高,為93.8%。西咪替丁組及更昔洛韋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70.0%和76.6%,利巴韋林組總有效率最低,為57.1%。前三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西咪替丁組及更昔洛韋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利巴韋林能阻斷肌苷-單磷酸向次黃嘌呤單磷酸轉化,阻斷鳥苷單磷酸的合成,從而阻礙病毒DNA合成,阻止病毒復制,具有廣譜抗病毒作用。更昔洛韋為一種2-脫氧鳥嘌呤核苷酸的類似物,可抑制皰疹病毒的復制。其作用機制是:更昔洛韋首先被巨細胞病毒的蛋白激酶同系物磷酸化成單磷酸鹽,再通過細胞激酶進一步磷酸化成二磷酸鹽和三磷酸鹽。西咪替丁是H2受體拮抗劑,能明顯地抑制食物、組胺或五肽胃泌素等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并使其酸度降低;西咪替丁能減弱免疫抑制細胞的活性,增強免疫反應,從而阻抑腫瘤轉移和延長存活期;可明顯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增強免疫功能;減輕炎癥反應,服用西咪替丁可減少胃酸分泌,從而減輕H對病損腸黏膜的刺激,有利于絨毛的修復,西咪替丁本身無抗病毒作用。更昔洛韋是核苷類廣譜抗病毒藥,主要是能抑制病毒的復制,從而降低對腸黏膜的侵襲。西咪替丁與更昔洛韋合用可減少滲出,有效緩解腹瀉患兒的發熱、腹瀉、嘔吐等癥狀,明顯縮短病程,從而達到早期治愈的目的。
研究表明,輪狀病毒除侵犯腸道外,部分病例可感染腸道外其他系統,如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等[4、5],這可能與輪狀病毒感染后的免疫損傷存在一定的關系[6]。因此在輪狀病毒感染患兒治療中,應注意監測患兒免疫功能,提高患兒細胞免疫功能和應答,促進病毒的清除,可能會收到更好的臨床獲益。
輪狀病毒腸炎同各種致病性腸道菌引起的腹瀉癥狀相似,這給臨床確診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臨床在做好防治工作的同時,也應加強實驗室抗原、病毒、核酸等項檢測工作,力求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及時做好因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腹瀉的隔離保護工作,以防止對院內其他患兒的傳播感染發生。防止輪狀病毒感染的流行及院內感染的發生,應采取綜合措施。包括提倡嬰兒母乳喂養、醫院環境的嚴格消毒、醫務人員乙醇洗手以及口服宜生菌等措施。
[1]張昕,高永軍,馮子健,等.2008年全國其他感染性腹瀉報告病例信息分析.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9,17(32):3370-3375.
[2]楊志蓮,趙風琴.更昔洛韋聯合西米替丁治療輪狀病毒性腸炎48 例.中國婦幼保健,2007,22(32):4626-4627.
[3]李麗萍,肖力華,楊再群.更昔洛韋聯合思密達及西咪替丁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體會.實用醫學雜志,2007,23(17):2659-2659.
[4]姚英民,歐巧群,李寧.小兒輪狀病毒血癥與臨床發病特點關系初探.中華兒科雜志,2005,43(11):867-868.
[5]張文喜,葉金花.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肝臟損害臨床分析.實用醫學雜志,2006,22(9):1049-1050.
[6]黃愛萍,葉曉霓,馬加寶.輪狀病毒性腸炎合并腸道外感染患兒免疫功能狀態研究.臨床兒科雜志,2008,26(10):857-858.
474250 河南省鎮平縣晁陂鎮衛生院(楊曉鳴);鎮平縣人民醫院兒科(李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