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穎
電腦中頻并碘離子藥物導入治療頸椎病180例
馬穎
目的探討電腦中頻并碘離子導入治療頸椎病與單純電腦中頻治療頸椎病療效對比。方法吉林市中心醫院于2007年3月至2009年5月采用電腦中頻并碘離子藥物導入治療頸椎病180例。結果180例患者經電腦中頻并碘離子導入顯效率占80.9%。結論電腦中頻并碘離子藥物導入治療頸椎病效果明顯好于單純電腦中頻。
頸椎病;電腦中頻;電離子導入
頸椎病主要是由頸椎間盤退化或因其退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及解剖學改變,產生頭頸、肩胛及上肢疼痛、麻木、無力等綜合征狀。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近50余年來醫學界對本病有了更多的認識。現已成為危害中老年人,尤其是腦力勞動者的常見病與多發病。國內一組調查表明,30歲以上發病率17.6%;50歲左右幾乎達100%。頸椎病病程纏綿難愈且反復發作,歷來被醫學界視為難病癥。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醫學界同仁在繼承前人經驗,吸取國外技術的基礎上,融會新知,不斷創新,尤其是在臨床實踐中創造了卓有成效的良方新法。
1.1 一般資料 頸椎病180例,病程≥1年98例,<1年82例;有頸部外傷史3例,頸纖維織炎史35例,全身關節痛史13例,無特殊病史104例;為神經根型和椎動脈型,有程度不同的后頸部疼痛、惡心、頭暈,上肢麻木疼痛等癥狀,其中52例有較明顯的上肢無力感。治療前均進行X線檢查,C4~7增生116例(合并椎間孔變小40例,椎間隙變窄12例,椎間盤鈣化6例,頸韌帶鈣化10例),C1~3增生39例(合并椎間孔變小20例,椎間隙變窄5例)。180例中,未經任何治療90例,曾行牽引、針灸或其他理療無明顯效果或復發者65例。所有病例在進行本療法時不配合牽引及其他理療。
1.2 典型病例 例一:患者女50歲,于200年3月18日來我院就診,該患者頭暈,惡心,頸部酸痛,仰臥不能翻身。X線檢查有增生,生理曲度變直,椎孔狹窄。本院采用電腦中頻并10%碘離子導入綜合治療,20 min/次,10次為一療程。兩療程癥狀明顯減輕。
例二:患者男48歲,于2009年2月來本院就診,該患者頭暈、惡心,頸部活動受限不能轉頭,伴有左肩痛、左上肢至左手指麻木,曾多次在其他醫院就診病治療,無明顯好轉,近一個月頭暈,惡心加重。檢查頸椎有壓痛點,上舉時左上肢麻木減輕,核磁共振檢查4~5節,6~7節椎管狹窄,骨質增生。增生的骨刺刺激壓迫神經根,椎動脈,脊髓等。由于髓核的突出,或突出及骨刺的形成,進一步產生一些繼發性改變,引起神經根早期出現水腫、滲出等反應性炎癥。采用綜合治療10次為一療程,連續兩個療程,患者頭暈惡心,皰疹明顯好轉,肩痛、上肢手麻木明顯減輕,3個療程后患者療效明顯。隨診半年未見復發。
1.3 方法 采用k8832-t電腦多功能治療儀,將輸出連接治療電極,主電極襯墊100 cm2,置頸后部,另極襯墊150 cm2置癥狀較重一側前臂。電腦中頻電流密度0.12~0.18 mA/cm2,碘離子藥液的濃度為10%,電流強度以引起肌肉輕度收縮為宜,每次治療20 min,1次/d,10次為1療程。觀察電腦中頻并碘離子藥液導入的治療效果。
療效標準:癥狀消失:臨床癥狀消失,肢體功能完全恢復;好轉;臨床癥狀及肢體功能皆有進步,但不及以上標準;無效:癥狀及肢體功能皆無進步。
獲顯著癥狀消失療效158例,顯效率為80.90%;好轉10例,占5%;無效10例,占5%。單純電腦中頻治療癥狀消失90例,占50%;好轉60例,占30%;無效30例,占20%。兩組顯效率比較x=39.6,P<0.00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綜合組療效明顯由于單純組。

表1 180例頸椎病治療結果(例,%)
本文報告電腦中頻并電離子導入治療頸椎病的顯效率達80.9%,療效較高。其主要治療作用是:電腦中頻電流通過人體組織,產生細胞通透性增高,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好轉等一系列變化,這有助于改善局部組織營養代謝,促進炎癥吸收,對減輕或緩和組織退行性變發展有一定作用。電腦中頻電刺激引起肌肉收縮活動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肌肉韌帶的張力,使頸椎退變所產生一系列變化的適應能力。碘離子
通過電流被導入到人體病變組織細胞,通透的組織細胞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疼痛癥狀緩解。水腫消除,對椎動脈的壓迫癥狀減輕。因此,本療法能減輕或消除頸椎病所產生的綜合征狀。
132001吉林市中心醫院理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