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 朱黎明
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治療慢性肺原性心臟病并發心力衰竭50例
陳江 朱黎明
作者從2002年開始,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治療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按《實用內科學》所定慢性肺原性心臟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作出診斷[1],并選擇心功能Ⅲ級-Ⅳ級(NYHA分級法)患者100例,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51~89歲,平均69.0歲;病程10~40年,平均26年;心功能Ⅲ級21例,Ⅳ級9例;心律失常22例,肺性腦病5例。治療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齡49~90歲,平均69.6歲;病程12~37年,平均25.5年;心功能Ⅲ級28例,Ⅳ級22例;心律失常29例,肺性腦病6例。兩組基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相同的西醫基本治療:臥床、吸氧、限鹽、間斷口服利尿劑、ACEI制劑(卡托普利12.5 mg,2次/d口服)。心率過快(>125次/min)者,臨時靜脈注射西地蘭0.2~0.4 mg。治療組同時給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制附子20 g、麻黃6 g、干姜 10 g、黃芪20 g、白術12 g、茯苓20 g、豬苓 30 g、防己 20 g、澤瀉 20 g、丹參 12 g、川芎 12 g、當歸10 g、葶藶子30 g。痰多者加半夏10 g、杏仁10 g;口舌干燥,少苔者加熟地15 g、沙參15 g、麥冬15 g。文火水煎2次,取汁200m l,2次/d口服;對照組給予地高辛0.125mg,1次/d口服;有12例加用非洋地黃類藥物多巴酚丁胺靜脈滴注。兩組均1個月為1個療程。觀察治療前后癥狀、體征及心功能[心搏量(SV)、心輸出量(CO)、心臟指數(CI)、心臟射血分數(EF)、左心室終末舒張容積(LVEDV)]。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
2.1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國心力衰竭學會第二屆學術會議制定的療效判定標準2。顯效:能達到心衰完全緩解標準,或心功能改善二級以上者;有效:能達到部分緩解標準,或心功能改善一級,癥狀和體征減輕,但仍有若干心衰的癥狀;無效:心功能改善不足一級,或癥狀及體征無改善,甚至惡化、死亡者。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50例,顯效25例,有效2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對照組30例,顯效16例,有效1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6.6%。兩組間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比較 見表1。兩組5項心功能指標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改善(P<0.01);治療組CI、EF改善較對照組顯著(P均<0.01)。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組別 例數 CO(L/min) SV(ml) CI EF(%) LVEDV(cm3)治療組 治前 50 3.28±1.16 44.60±4.22 1.51±0.46 41.89±5.79 77.42±7.50治后 5.52±1.10**△ 64.82±3.70**△ 2.49±0.55**△ 62.33±3.86*△ 39.88±8.61*△對照組 治前 30 3.38±1.12 45.61±3.27 1.76±0.47 42.30±5.57 79.32±9.20治后 4.04±1.19** 58.90±4.52** 2.20±0.41* 56.76±4.51* 53.72±11.5*
2.4 對心律失常的療效 治療組50例中29例發生各種心律失常,以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多見,經治療后15例心律失常消失。對照組心律失常增加5例,以室性心律失常為主。
2.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對照組治療過程中出現惡心3例、黃綠視3例、經停用地高辛、補鉀等治療后好轉。治療組治療過程中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
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均采用綜合治療,使一些患者病情得以緩解。但是肺心病并心衰患者大多年老體弱,病情反復發作,由于心肌缺氧、肺部感染、內環境失調等因素,用洋地黃及利尿劑療效較差,且易導致低血鉀、低血鎂,從而并發致命性心律失常。又因長期服用洋地黃制劑,容易蓄積中毒。本病一般屬于中醫學“喘證”、“肺脹”、“痰飲”范疇。多是由于長期慢性咳喘氣逆,反復發作,以致引起五臟功能失調,氣血津液運行敷布障礙。其病因與外感六淫、痰濕、水飲、瘀血息息相關。本虛標實,虛實錯雜是本病的特點。本虛是肺、脾、腎、心俱虛,標實為水飲、痰濁、氣滯、血瘀。“心主血脈”,為“陽中之太陽”,心陽可資脾之運化、腎之氣化,是全身氣血運行的中心。肺朝百脈而助心行血,肺病日久,氣虛則無推動血行致心血瘀陽,出現心悸、胸悶、紫紺、舌暗、;心血瘀阻又可使水道壅滯而發生水腫。故心力衰竭又不僅局限于心,多是肺、心、脾、腎多臟同病,如心脾兩虛、心腎兩虛。《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乃治療太陽、少陰兩感證的高效方。原書謂,“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湯頭歌訣)曰,“麻黃附子細辛湯,發表溫經兩法彰;苦非表里相兼治,少陰發熱曷能康?”因太陽、少陰兩感證的基本病機為心腎陽虛,復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黃發表散寒,附子溫腎強心,細辛搜剔、溫散深入少陰之寒邪。作者根據本病陽氣衰竭的病理特點,以補陽益氣為主要治法選擇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配合西藥用于慢性肺心病并發心力衰竭的治療,療效較滿意。方中黃芪、白術具有補肺健脾益氣之功效;制附子、干姜味辛大溫,能入腎溫陽,以固元陽;桂枝辛、甘、溫,歸肺、心、膀胱經,可溫經通脈,通陽化氣;茯苓、豬苓、防己、澤瀉、葶藶子能化痰蠲飲利水消腫;丹參、當歸可行氣活血;南沙參、麥冬味甘、性微寒,具有養陰清肺、清心除煩的功效。諸藥配伍,切中其病因病機,共奏補肺健脾納腎、溫陽利水化瘀療效。另外,選擇中醫中藥治療,克服了西藥的毒副作用,對那些長期、反復發作的慢性病來說,顯現出一定優勢。
[1]戴自英.實用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974-982.
[2]陳國偉.左心室舒張功能障礙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中國杜區醫生,2002,18(20):20-21.
471002 洛陽市機車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