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偉
高齡患者臨床麻醉170例總結分析
朱建偉
目的探討高齡患者臨床麻醉的特點、方法及術前術后的相關經驗體會。方法 對我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間收治的170例高齡患者臨床麻醉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本組全部病例的麻醉處理恰當,麻醉效果較為滿意,患者的生命體征基本平穩。圍術期無1例因麻醉因素死亡。結論術前對高齡患者進行充分的評估,積極處理術前合并癥,根據個體化原則進行靈活采取麻醉方法及藥物量,加強術中、術后監測,確保高齡患者圍術期的安全。
高齡患者;麻醉;合并癥
隨著現代社會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增長,臨床上接受外科手術的高齡患者也日益增多。由于高齡患者的機體各個組織器官功能進一步減退,再加上大多數高齡患者都伴有一種或多種臟器疾病,使得手術時的麻醉風險進一步增加。為了能確保手術的成功,臨床麻醉醫師必須熟悉高齡患者的生理、病理特點及其麻醉的特殊性,才能使高齡患者安全地度過圍術期。本文收集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間由我院收治的170例高齡患者臨床麻醉資料,并對其進行總結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觀察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間由我院收治的170例70歲以上的高齡患者的臨床麻醉資料,其中男112例,女58例,年齡70~93歲,平均80.3歲。術前全部病例均合并1種或1種以上的內科疾病,其中有心電圖異常者106例,高血壓67例,冠心病52例,肺部疾病(包括慢支、肺氣腫、肺心病、哮喘等)62例,糖尿病37例,腦梗塞23例,腦出血17例,嚴重貧血12例,低蛋白血癥7例,水、電解質紊亂5例。擇期手術l23例,急診手術47例。
1.2 麻醉方法 本組全部患者主要采用全身麻醉和椎管內麻醉兩種麻醉方法,其中全身麻醉87例,椎管內麻醉83例。患者在麻醉前需常規檢查心電圖、心率、呼吸、血壓、X線胸片、血氧飽和度以及血、尿常規,血生化,進一步行深靜脈穿刺,以監測術中的中心靜脈壓變化以指導輸液量。同時術前對某些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癥的患者分別給予相應藥物進行控制。①全身麻醉:快速誘導插管,芬太尼3 g/kg、咪唑安定0.5~1.5 mg/kg、丙泊酚 1.5 mg/kg、維庫溴胺 0.1 mg/kg,插管后接麻醉機控制呼吸,術中泵入芬太尼、維庫溴胺、丙泊酚,吸入異氟醚維持麻醉。對于全身情況較差及實施顱內、胸內、上腹部及手術難度大的高齡患者,宜選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以便于進行呼吸管理,保證供氧,同時也能有效地抑制手術刺激所引起的不良反應[1]。高齡患者所需的麻醉藥物量較青壯年明顯減少,一般用量減少1/3~1/2左右,這與高齡患者的藥物表觀分布容積增大及血漿清除率降低至消除半衰期延長有關[2]。②椎管內麻醉:此種麻醉方法主要適用于橫膈以下的各種腹部、腰部、盆腔和下肢的手術,頸部、上肢和胸壁淺表手術。對于高齡患者,由于脊柱的椎間孔變窄至閉塞,致使局麻藥物在硬膜外腔擴散甚廣并且更容易向頭側擴散,進一步滲透過硬脊膜。因此,高齡患者施行椎管內麻醉用藥量也應當減少1/3~1/2左右,隨后根據阻滯平面和血壓高低來決定追加麻醉藥劑量。
本組全部病例的麻醉處理恰當,麻醉效果較為滿意,患者的生命體征基本平穩。其中有24例患者在手術中血壓下降超過20%,通過加快補液速度和應用阿托品、麻黃素后逐漸恢復正常;16例患者血壓升高,通過應用硝酸甘油、烏拉地爾進行控制性降壓。本組圍術期無1例因麻醉因素死亡。
高齡患者由于機體的各組織器官生理功能退行性改變,各種臟器功能的儲備能力、代償能力及應激能力均較差,再加上術前大多數患者的并發癥較多,圍術期的各種傷害性刺激也可能會引起嚴重并發癥,極大地增加了手術麻醉的風險。因此,麻醉前進行充分有效的術前評估和準備,對保證患者手術成功、麻醉的安全及術后的恢復十分重要。為此,術前應常規仔細了解病情,全面體檢及做好術前各項準備,根據手術和麻醉的需要應做某些特殊檢查,如心、肺功能檢測,動脈血氣分析等。對術前情況差及急診手術者,術前要盡可能地對患者的血容量、尿量、水電解質平衡方面作詳細檢查和記錄,以便于在有效時間內給予輸血、補液、糾正酸堿失調等,以提高機體對麻醉及手術的耐受性。對于急診手術的患者,一旦病情有所好轉,應爭取早期手術。而麻醉方式的選擇既受患者的病情和手術性質的影響,同時也受麻醉醫生技術和經驗的影響[3],因此,我們主張對高齡患者的麻醉方法的選擇應注重個體化,以盡量降低應激反應,維護生命體征平穩,復蘇迅速為原則,同時也以最簡單的麻醉方案為根本目的,力求確保高齡患者平穩渡過圍術期、最大程度地降低術后并發癥。
結合本組病例的臨床麻醉資料及多年的工作經驗,我們對高齡患者的麻醉體會如下:①積極處理術前合并癥。對高血壓患者給予降壓藥積極控制血壓;對糖尿病患者注意控制血糖水平在12 mmol/L以下;對房顫患者要在術前加裝心臟起搏器;對心律失衡患者術前應進行心電圖監護;對發生肺部感染的患者術前應該進行抗炎治療;積極糾正貧血、低蛋白血癥及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等。②麻醉方法的選擇。對不同的個體選擇不同的麻醉方法,對于上腹部、頭頸胸部手術、全身情況較差者,宜選用全麻較為安全,這樣不僅可以消除某些因手術操作帶來的不良刺激和反應,而且對合并有較嚴重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還能避免術中缺O2和CO2潴留,更便于呼吸管理;對于下腹部、下肢、會陰肛門部位手術盡量選擇椎管內麻醉,其中以硬膜外麻醉最為常用,這是因為此方法更有利于高齡患者手術和麻醉過程中循環穩定的維持。另外,該方法注射速度慢且勻速,單位時間內流入硬膜外腔的藥量少,壓力低,組織滲透吸收入血的可能性減少。同時在術中可止痛、肌松效果良好,可以保持自主呼吸,術后的肺部并發癥較少,安全性較高[4]。③加強術中監測。術中應盡量避免選用對心血管抑制作用較強的一些藥物[5],以防麻醉藥過量;同時注意用藥時機,應在麻醉藥濃度下降到臨界值前及時加藥。此外,應進一步加強麻醉監測,比如肌松和血流動力學的監測,減少麻醉意外發生。④加強術后監測。通過對相關情況的監測,及時發現患者的病情變化,并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以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手術是外科治療的主要手段,而麻醉則是手術成功的先決條件。無論手術大小,高齡患者均會存在某些緊張、焦慮心理,因此,麻醉前應積極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消除其心理負擔,使其能較好地配合治療。總之,對于高齡患者的臨床麻醉和手術,應充分熟悉高齡患者的生理、病理特點及其麻醉的特殊性,術前進行充分的評估,積極處理術前合并癥,根據個體化原則進行靈活采取麻醉方法及藥物量,進一步加強術中、術后監測,盡量確保高齡患者圍術期的安全。
[1] 張國樓.麻醉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132.
[2] 李艷,杜金凱.人工關節置換術的麻醉特點及其并發癥.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36):7244-7247.
[3] 張曉鋼.216例高齡患者的臨床麻醉總結.中國實用醫藥,2008,3(18):97.
[4] 寧吉順,高成杰,王惠霞.老年患者麻醉的相關研究進展.實用醫藥雜志,2009,26(9):77-80.
[5] 陳紹澤,李揚.高齡心臟患者非心臟手術的麻醉處理.臨床麻醉學雜志,2002,18(9):466.
466600 河南省西華縣人民醫院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