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貽
淺談麻醉術前檢查和術前訪視對提高麻醉質量控制的作用
施貽
麻醉;術前檢查;術前訪視;麻醉質量控制
本文通過在麻醉術前訪視及術前檢查的概念的基礎上,闡述了麻醉術前檢查及術前訪視對提高麻醉質量控制及避免醫療糾紛的重要作用,麻醉醫師應當重視并嚴格執行術前訪視制度,才能提高麻醉質量。
手術是現代外科治療的主要方式,而麻醉質量的好壞在手術中占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麻醉是最具風險醫療工作,麻醉的質量控制更為重要,除了要求不痛以外,安全、舒適等逐漸成為現今麻醉科關注的課題,手術患者受到強烈的生理心理刺激,會對神經內分泌及循環系統產生影響,還會嚴重影響手術麻醉的順利進行及術后的身體健康。[1]因此,術前訪視作為麻醉醫師與患者溝通的一種直接手段被越來受到重視,麻醉醫師通過術前溝通能夠全面了解患者的身體心理狀態,從而調整麻醉計劃,進行心理干預,這對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提高控制麻醉質量有著重要作用。
術前訪視和術前檢查指的是麻醉醫生在手術前對擇期手術患者進行全面的了解,包括病史、目前病情、體格檢查、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患者的精神狀態等,對患者的整體狀況做出評估,給患者介紹自己,作麻醉術前宣教,回答患者關注的麻醉方面的疑慮,解除其緊張、焦慮、恐懼心理,同時與外科醫師一起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制定適宜的麻醉方案及例行麻醉協議書簽字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麻醉科醫師在麻醉前與患者及其家屬直接面對面的交流的過程,是完善術前準備,制定合適的麻醉方案,降低麻醉的風險,控制麻醉質量及安全性的必要過程。
2.1 麻醉的安全性及麻醉質量取決于麻醉師與手術醫師共同商定制定出的麻醉方式以及在完全熟悉患者病情的情況下對麻醉過程中出現的變化采取合理的應對方法。而要做到完全了解患者情況,術前訪視及檢查則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對高齡患者,手術對于各臟器功能均處于下降階段的老年人來說,不論選擇何種麻醉方式,風險相較中青年來說都會大很多,高齡手術患者多合并有心臟病、高血壓、呼吸系疾病等,在麻醉過程中出現意外的機率以及術后出現蘇醒期心血管應激反應也比一般人大,故對其盡可能進行全面檢查,包括胸片、心電圖、心臟彩超、動脈血氣分析、血電解質、血糖、肝、肺、腎功能以及體格檢查等,詳細了解病史,包括了解有無高膽固醇、高血壓、吸煙飲酒史,明顯的左室肥大及糖尿病等麻醉危險因素。對心臟功能評級,手術是一種侵入性的治療,在手術麻醉過程中,患者可能由于緊張的心理而增大心肌耗氧量,心功能不全的手術患者,要預防在麻醉過程中出現意外,對于患者心功能的評級非常重要。麻醉醫師通過術前訪視和術前檢查,根據掌握的信息和術前檢查結果進行危險性評估,充分預測術中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從而加強術前準備,以便對術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能夠及時正確的采取應對措施,如對術前呼吸道壓迫或梗阻的患者應做好困難氣管插管準備,備好纖維支氣管鏡幫助插管,氣道壓迫嚴重,必要時在體外循環支持下行手術。對于因內科疾病病情嚴重,不適宜手術麻醉的患者可以及時提醒手術醫師推遲手術,糾正內科疾病,調整生理狀態,待影響麻醉的病情改善后再行手術,最大程度的確保手術安全,保證手術麻醉質量。
2.2 由手術室的陌生環境引起的陌生感、對手術事件本身的迷茫、無助感、手術產生的孤獨感以及對進入手術室后可能發生的事情的焦慮、恐懼、都會成為應激源,引起患者非特異性反應,如心率加快、血壓上升心肌耗氧量增加等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可加重病情,除了從外在生理上對手術患者進行評估,對手術患者的心理調整也非常重要。麻醉醫師通過術前訪視及檢查直接與患者面對面溝通、交流,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陌生感和不安、恐懼心理,緩解焦慮,使患者處于最佳的心理適應狀態。手術患者焦慮、恐懼、緊張、迷茫等心理,主要源于他們對手術這一醫療手段的不了解,從心理需求上說,手術患者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需要了解麻醉情況、要求關心照顧、關心手術大夫情況、關心預后情況、擔心手術室環境、擔心經濟問題、關心術中輸血問題、擔心疾病性質、關心手術時間長短等。這些問題對于醫護人員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但是患者則由于不了解情況,造成心理上的諸多問題。有些沒有做過手術的患者怕自己手術后留后遺癥,擔心手術麻醉藥劑量不夠,讓他們承受痛苦等。這樣的心理狀態對手術及麻醉十分不利,現代研究證明焦慮過重會使交感神經系統激活過度,引起一系列生理變化,干擾手術及麻醉,影響預后,術中疼痛程度與精神狀態密切相關。對手術的焦慮、恐懼、缺乏信心及周圍環境的不良刺激等都可影響患者痛閾,使輕微疼痛產生劇烈反應。不同程度的焦慮對手術效果有不同影響,輕度焦慮反映了患者正常心理適應功能,手術效果好。[2]為減輕心理原因對患者的影響,術前進行有效的醫患溝通和進行適時的心理干預,能夠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建立信任關系使其在術中主動配合,提高麻醉質量。術前訪視的內容除了對患者生理情況進行整體評估外,對患者介紹手術相關知識和信息,使其了解手術室環境、布局、設備、儀器、手術間的溫度調節,為患者適應手術環境做好心理準備。介紹施行麻醉、手術時的體位配合、手術大概所需時間,術中可能出現的感覺以及手術人員的相關信息等,能夠明顯減輕患者由于不可預見性而產生的焦慮情緒,提高其對手術的心理適應力。通過醫患溝通,能夠使麻醉醫師了解患者的基本精神狀態,如有的患者在理解力方面不太好,那么在進行麻醉時,麻醉醫師就能夠更清晰,更耐心的指導患者按照要求配合,針對不同的心理需求、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疏導,詳細解答患者提出問題,使患者有充分的準備,積極主動配合手術。
2.3 由于醫療信息的不對稱,絕大多數患者和家屬對現代麻醉理解存在很大偏差,一旦發生意外及不良后果極難接受,甚至產生矛盾、醫療糾紛。[3]醫務人員通過術前訪視和患者及家屬溝通,以書面及口頭形式告知麻醉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預想不到的意外,導致生命危險及并發癥、不同麻醉方案的區別、全麻與非全麻的利弊、不同麻醉方案的可能結果、麻醉方案的更改、費用以及其他的相關知識。簽定麻醉同意書不是走過場,而是讓患者充分了解手術麻醉的信息,建立互信關系,避免醫療糾紛的重要手段,絕對不能忽視。
麻醉醫師進行術前訪視及術前檢查,是通過與患者及其家屬直接溝通,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及心理狀況,制定合適的麻醉方案,做好充足準備應對術中可能出現的狀況,降低麻醉的風險,實施手術患者心理干預,控制麻醉質量及避免醫療糾紛的的重要手段,醫院應當建立并嚴格執行麻醉術前訪視制度,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控制麻醉質量。
[1] 崔東辰,耿華.擇期手術病人的心理應激及護理對策.中華護理雜志,1996,31(12):692.
[2] 李心天.醫學心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2.
[3] 李軍,吳華英.醫患溝通在麻醉科的重要性及作用探討.現代醫藥衛生,2007,(12):1880.
516000廣東省惠州市仲愷高新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