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志
頸椎骨折后手術治療的目的是恢復頸椎正常的曲度及穩定性,椎管徹底減壓,解除脊髓的壓迫為脊髓神經功能的恢復提供前提條件。
1.1 一般資料 本組7例,男3例,女4例;年齡18~43歲,平均31歲。所有患者術前均行頸椎正、側位X線片、CT及MR檢查,以確定頸椎骨折脫位程度及有無關節絞鎖、頸椎狹窄程度及頸髓損傷范圍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減壓,前路再減壓植骨融合前路鋼板內固定術。氣管插管全麻后,顱骨牽引下,先取側臥位,后正中切口,顯露傷椎及上、下一個椎骨的椎板及棘突,先切除傷椎全椎板,清除血腫黃韌帶及碎骨塊。絞鎖關節撬撥復位或鑿除阻礙復位的關節突關節。向上、下減壓直至正常脊髓,大量鹽水沖洗,再將減壓取出的棘突及椎板制成骨條擺放在關節突周圍植骨,必要時用10號絲線固定在關節突關節囊上,放引流管縫合刀口。按頸椎生理曲度預彎后固定牢固,放置皮片引流,依次縫合。
術后常規應用激素、脫水劑、抗生素及營養神經藥物治療。頸部用頸托固定8~12周,術后第3天行高壓氧治療,每療程10次,治療2~3個療程。同時積極預防褥瘡、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發癥。
3.1 本術式的優點 ①頸椎骨折后先后路減壓植骨再前路減壓植骨融合鋼板內固定術,一方面前、后路同時減壓,減壓徹底,同時前后方用生理鹽水對損傷的脊髓進行沖洗降溫、清除內毒素減少了對邊緣部脊髓組織的繼發性損害,有利于脊髓神經功能的恢復;②前后路同時植骨,植骨充分加上鋼板的固定,植骨融合率高,穩定性好。提高了再從前路手術安全性;③前后路一次手術既滿足了椎管減壓的徹底性,又獲得了頸椎遠期穩定性,降低了頸部軸性癥狀的發生率。另外,前后路手術一次完成比分別實施前后路手術,縮短了患者住院時間。
3.2 注意事項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手術時應先后路解除關節突關節絞鎖,使之復位,椎板切除減壓植骨后,再前路減壓內固定。后方有關節絞鎖存在時,如不先鑿除上關節突或撬撥關節突關節使之復位,單純的前路手術將難恢復頸椎的正常序列。手術務必在顱骨牽引下進行,由側臥位轉換成平臥位時,一定保護好頸部,嚴防加重頸椎骨折脫位。術后頸部應用頸托固定8~12周。因為前后路一次手術后,頸椎的骨性結構明顯受到破壞,其穩定性主要依靠鋼板的固定作用。因此,術后一段時間必須有可靠的外固定。8~12周后頸椎骨折可得到初步愈合,方可開始循序漸進的頸部活動。另外,前后路一期手術治療頸椎骨折,創傷較大,術后應密切注意患者病情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加強全身營養。本術式的遠期并發癥及療效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