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曉磊,田新宇
1.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臨床醫學系,河南鄭州 450064;2.中華中醫藥學會整脊分會,北京 100220
尚天裕教授是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的創始人,著名骨傷科專家,杰出的中西醫結合學者,中國中醫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他是中醫骨科現代化的奠基人,是國際公認的中國接骨學派CO學派的帶頭人。韋以宗教授師從尚天裕教授三十余年,深得尚教授的衣缽,其學術思想同出一轍,并將尚天裕教授的學術思想在中國整脊學上發揮的淋漓盡致,現將韋以宗教授對尚天裕教授學術思想的繼承和發揚進行探析,以饗同仁。
以Muller為首的歐美骨科學者創立了AO(ASIF)學派[1],他們提出的“解剖對位、廣泛堅強固定、完全休息”的學術觀點在60年代以前風靡世界骨科學術界,可是堅強內固定也帶來了許多弊端。在此背景下,尚天裕教授融中國傳統醫學和西方醫學之精華為一體,以生物力學為主要實驗手段,以15萬余病例為臨床實踐依據,在反復總結資料的基礎上,按照對立統一的辨證關系,大膽改變了骨折治療的傳統模式,提出了以內因為主導的骨折的整復、固定、功能鍛煉為治療骨折三位一體的基本要素和“動靜結合、筋骨并重、內外兼治、醫患配合”治療原則等一系列骨折治療和骨折愈合的新觀點,著述《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骨折對位好,骨折愈合快,全部療程只有過去的一半,愈合時間較過去縮短1/3,95%的骨折功能滿意恢復,醫療費用僅為過去的1/10,患者少受痛苦,不擔風險,骨折病很少發生,骨折不愈合率由過去的5.0%~7.0%下降到0.4%[2]。尚教授確立了中國CO(Chinese Osteosynthesis)學派的形成。受到國內外的好評。敬愛的周總理贊揚這個方法符合辨證法“說出了真理”。美國多數黨的領袖曼斯菲爾德稱贊“中國人在接碎骨、縫斷肢、療燒傷為人類做出了貢獻”。黃家駟院長認為“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不但效果好,解決一些西醫療法難解決的問題,而且理論上改進了一些西醫傳統看法”[2]。
韋以宗教授作為尚天裕教授學術思想形成的重要參與者,他深諳尚天裕教授的學術思想,在新世紀之交,他創立的中醫整脊學,是在尚天裕教授治療骨折學術觀點的基礎上,運用中醫原創思維研究人體脊柱系統功能解剖、運動力學,用以手法為主的中醫療法調整氣血、筋骨,使氣血協調并恢復或改善脊柱力學平衡以防治脊柱勞損傷病的學科。中醫整脊科是以脊柱四維彎曲體圓運動規律,脊柱圓筒樞紐學說,脊柱輪廓平行四邊形平衡理論和椎曲論為基本理論,以理筋、調曲、練功為三大治療原則,用整脊手法、針灸、內外用藥和功能鍛練四大療法;同時,在整體觀和辨證思維指導下,實施“以人為本”的“醫患合作、筋骨并重、動靜結合、內外兼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腹病治脊、腰病治腹”八大措施防治脊柱勞損病。在中醫學術思想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觀點上引入生物力學和力學生物學創立了中醫整脊學[3]。以調腰曲、調胸椎為主的整脊法,治療頸曲變直、反弓類頸椎病884例,結果椎曲恢復改善率達98.5%,臨床治愈率達87.5%。課題協作單位觀察治療這類病例共20 692例。全國21家應用單位觀察治療這類疾病19 527例,均取得上述的療效。課題主持單位以調頸腰曲為治療目標的整脊法,取得治療椎間盤突出癥238例,治愈率為96%;腰椎管狹窄344例,總有效率為96.50%,治愈率為81.70%;頸腰椎管狹窄癥36例,總有效率為97.01%,治愈率為89.05%;腰椎滑脫癥162例,復位有效率為99.00%,復位率為76.03%。課題協作單位觀察治療病例分別為椎間盤突出癥共20 605例,椎管狹窄癥9 142例,腰椎滑脫癥634例。全國21家應用單位觀察治療這類疾病分別為椎間盤突出癥共22 636例,椎管狹窄癥6 786例,均取得上述療效[4]。葛寶豐院士評價說:“在中國傳統思維,人體生命觀和傳統整脊學原理,以及二千多年醫療實踐的指導下,經過系統的整理、發展和創新,正成為富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中國整脊學’,是我國脊柱外科里程碑中一個很大的進步。”
尚天裕教授提出治療骨折的最終目的是使受傷的部位最大可能地、盡快恢復正常的功能,因此選擇最為簡單、安全而又利于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復的治療方法是最好的途徑。他在治療骨折時繼承了中醫豐富的傳統理論和經驗,結合現代科學知識,針對在臨床骨折治療中存在著動與靜、筋與骨、內與外、人與物四對矛盾,根據長期的臨床實踐及在反復總結資料的基礎上,按照對立統一的辨證關系和相互依賴的必要條件,根據具體骨折的病理、生理變化,選擇合適的固定形式和練功術式,提出了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的原則:充分貫徹執行固定與活動的統一(動靜結合)、骨與軟組織并重(筋骨并重)、局部與整體兼顧(內外兼治)、醫療措施與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密切配合(醫患合作)的治療原則,辨證的處理好整復、固定、功能鍛煉、內外用藥的關系,盡快地促使骨折愈合,恢復肢體功能。
以韋以宗為主的中醫同仁們創立的中醫整脊學來源于祖國傳統醫學,來自于骨科,是現代中醫骨科的新流派。所以中醫整脊學在中醫學術思想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指導的基礎上,總結了幾千年的整脊理論,與現代科學和現代醫學科學相結合的產物。所以在治療骨折四大原則“醫患合作”、“動靜結合”、“筋骨并重”、“內外兼治”的基礎上,根據脊柱四維彎曲體圓運動規律、圓筒樞紐學說、脊柱輪廓應力平行四邊形平衡理論和椎曲論,結合脊柱勞損病及脊柱相關疾病的臨床特點,創造性的提出“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腹病治脊”、“腰病治腹”四個原則,合稱中醫整脊學治療的八大原則。即是在臨床上,脊柱輪廓應力是平行四邊形平衡的,平行四邊形的數學法則是對邊相等、對角相等。因此,在臨床上寰樞關節錯位調腰骶角;頸曲變直、反弓的頸椎病,調胸椎和腰椎;胸椎側凸,調腰椎。根據脊柱圓運動規律,脊柱骨關節紊亂、側彎或椎曲改變,都維持在一中軸線上。脊柱頸段、胸段、腰段三個節段中,活動度最大者,頸段是頸 1~4椎;胸段是胸1~5椎;腰段是腰 1~3椎。韋教授在臨床上,腰下段的病變,糾正腰上段的側彎;頸下段的病變,糾正頸上段的側彎,從而達到調曲復位的目的。腹病治脊,指脊源性疾病源自下段胸椎及上段腰椎骨關節紊亂,導致支配該臟器的脊神經紊亂而產生功能性病變。所以,通過整脊恢復其脊神經功能,這是整脊治療脊源性疾病的具體措施。“腰病治腹”也是根據脊柱運動力學的客觀規律,按平行四邊形的數學規則發揮腹肌、腹內壓對腰椎的穩定性作用調整。
尚天裕教授在世界AO學派“解剖對位、廣泛堅強固定、完全休息”的學術觀點風靡世界骨科學術界的時候,以臨床為基礎,認為中西醫都是整復、固定、功能鍛煉,再加以內外用藥,中西醫結合是匯集了兩醫之長,破除了中西醫之間的門戶之見及中西醫的界限,取百家之長,走創新之路,舉一反三、融匯貫通,通過實踐上升為理論,再用理論去指導實踐,如此循環往復,逐步提高,由剛開始時中醫和西醫在表面上的捏合,中西醫兩種治療方法的簡單混合,到兩種治療思想、原則的融合,應用現代科學方法和現代醫學方法使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療法條理化、形象化、標準化、科學化,從生物力學、生物化學病理組織學及免疫學等方法來闡明中醫的基本理論,提出“醫患合作”、“動靜結合”、“筋骨并重”、“內外兼治”是治病又治人的科學道理,使骨折治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提出從解剖復位到功能復位治療原則的巨大轉變。功能復位是指骨折整復后雖盡最大努力但仍有某種移位未糾正,如在此位置上骨折愈合后,肢體功能可以恢復到滿意的程度,不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
韋以宗教授研究發現:頸腰椎曲的形成是從出生后6~7個月開始坐,到1歲站立行走出現,至25歲的成長發育過程中。因此,椎曲決定了椎管大小、神經根孔的大小、方位以及頸椎椎動脈的走向。椎曲一旦發生變異,是因椎體及關節突關節產生位移。如此帶動椎間盤纖維環的扭曲或撕裂,椎間盤突出,神經根、椎動脈受損,嚴重的椎管狹窄壓迫脊髓[5]。觀察頸腰椎曲已成為臨床診斷的客觀指標。在治療上,如果能調整椎曲恢復,癥狀體征隨之消失,而且,復發率也低。頸腰椎曲既是生理的表現,也是病理的基礎,診斷的依據和治療目標。椎曲論明確了整脊學的治療原則是以調曲為主。調曲即使骨關節復位,對位、對線、對軸,這是引進了骨折整復的觀點。椎曲論的發現和應用,使整脊臨床產生質的變化,審因論治,整體提高了整脊臨床的診斷水平和治療效果,為非手術療法提供影像學的診斷和療效評定的客觀指標。改變了整個世界骨科屆在非手術治療脊柱勞損病及脊柱相關疾病沒有療效評定的客觀指標的混亂局面,這就是面向國際的療效評定 “金標準”。
綜上所述,韋以宗教授學術思想發展的整體脈絡和內在規律是繼承和發揚了尚天裕教授的學術思想。中醫整脊學是與尚天裕教授學術思想一脈相承的,同時在醫學發展的新形勢下賦予了新的內涵,并且在新時期,新的疾病譜發生改變的形勢下,韋以宗教授對骨科的脊柱勞損病和脊柱相關性疾病領域進行了大膽創新和探索,取得了脊柱勞損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偉大成就,創立了新世紀的骨科新流派。
[1]Muller ME,Mllgower M,Schneider R.et al.Manual of internal fixation[J].Berbn:Springerverlag,1979:249-255.
[2]尚天裕,顧云伍,董福慧,等.尚天裕教授醫學文集1958-1991[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167.
[3]韋以宗,王秀光,劉明軍,等.中醫整脊科正脊調曲法操作規范的標準[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11):1832-1836.
[4]韋以宗,韋春德,潘東華.中醫整脊防治頸腰痛疾病的應用[D].第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學術交流論文集,2010,11(1):16.
[5]韋以宗.中國整脊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58-394,41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