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文生
心臟猝死16例臨床分析
曲文生
心臟猝死是由于心臟原因引起的,突然的、未能預料的自然死亡。絕大多數心臟猝死發生在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80%的患者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及其他并發癥引起。通過對16例心臟猝死發生的病因、誘因分析,便于探討心臟猝死的預防,以減少猝死的發生。
1.1 一般資料 吉林省梨樹縣東河鎮衛生院與吉林省四平市第一人民醫院內科協作,自2001年1月至2009年10月經過救治心臟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符合心血管病與猝死學術會議制定的猝死標準,既發病后1 h內的死亡,患者在睡眠中的死亡成被觀察的死亡,應有證據提示病因為心血管性原因。排除標準:未接受心臟復蘇及臨床資料不全的病例,符合標準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
1.2 方法 總結猝死前先兆、猝死誘因、分析猝死前后心電圖變化、記錄發病到死亡原因。
2.1 臨床資料 共獲得16例心臟猝死患者的臨床資料,男11例,女5例,年齡48~82歲,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14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9例,陳舊性心肌梗死3例,反復心絞痛2例,肺栓塞2例。
2.2 猝死前先兆 猝死前胸悶10例,心前區疼痛2例,心悸氣短3例,無癥狀1例。
2.3 猝死誘因 情緒波動11例,勞累3例,酒后1例,休息中1例。
2.4 住院期間心電圖(猝死前),有缺血性ST-T改變11例,病理性Q波9例,心房纖顫3例,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8例,Ⅱ度傳導阻滯1例。
2.5 發病到死亡時間,發病后30 min內死亡的4例,積極搶救1 h死亡12例,16例均進行過心肺復蘇搶救,8例接受過電除顫,5例接受體外電擊起搏,均接受胸外按壓、人工呼吸、反復使用復蘇藥物性治療。
3.1 心臟猝死的主要原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本組病例中冠狀動脈硬化患者14例,占87.5%。猝死的發生與冠狀動脈疾病的前期的臨床癥狀有關,之前有心肌梗死病史者發生率最高,其次為無心肌梗死病史但處于心絞痛狀態患者,本組有12例發生過心肌梗死,占75%。
3.2 心臟猝死主要為致命性心律失常所致,其中80%為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纖顫,多為冠狀動脈血管事件、心肌損傷、心肌代謝異常和自主神經張力改變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異常的結果。嚴重緩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頓是心臟猝死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其中生理機制是竇房結和房室結功能異常時,次級自律細胞不能承擔起心臟的起搏功能。近年來肺栓塞引起心臟猝死的病例逐年增多,由于介入和外科手術后臥床,未接受抗栓治療。
3.3 在抗心律失常藥物中,心律失常抑制試驗已證明IC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可增加心臟猝死的發生率,只有β受體阻滯劑和胺碘酮被證明可降低心肌梗死后的猝死發生率。在美托洛爾、比索洛爾及卡維他洛的臨床研究中均顯示,β受體阻滯劑可明顯降低慢性穩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猝死率及總病死率,而且對缺血性及非缺血性心力衰竭均有益處。
β受體阻滯劑和胺碘酮能有效降低心肌梗死后和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臟猝死的發生率,華法令對已確診為肺栓塞及下肢靜脈血栓的患者的應用可減少其猝死的發生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心臟猝死的主要原因,要積極地進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一級及二級預防。所有引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危險因素都應嚴格控制,包括積極控制高血壓,嚴格控制血脂、血糖、戒煙戒酒、適當運動等。對嚴重的冠狀動脈病變的,應進行積極的血運重建,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溶栓、急性介入治療或心臟搭橋,均有利于減少心肌梗死面積,改善心室重構,從而減少嚴重心律失常的發生,降低心臟猝死的發生。
136519 吉林省梨樹縣東河鎮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