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志
開腹膽囊切除術50例
張新志
目的總結開腹膽囊切除術的經驗,以提高膽囊手術的技術水平和治療效果。方法對行開腹膽囊切除術的5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術后早期無黃染、無出血、無膽道急慢性損傷。切口感染2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經門診換藥均痊愈。住院時間10~18 d,平均12 d。結論開腹膽囊切除術要選擇好手術適應證和手術時機,并認真仔細按操作規范進行,以防醫源性膽管損傷的發生。
膽囊;膽囊切除術
1.1 一般資料 本組50例中,男22例,女28例,年齡22~65歲,平均43歲。急性膽囊炎合并膽囊結石性9例,慢性膽囊炎并膽囊結石27例,膽囊息肉12例,萎縮性膽囊炎2例。其中:合并高血壓10例,合并糖尿病2例。病程最短0.5 d,最長12年,平均3.5年。
1.2 手術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或連續硬膜外阻滯麻醉。急性膽囊炎者給予抗感染、抗休克、糾正電解質紊亂,同時積極準備手術,待病情穩定后擇期手術。保守治療期間,嚴密觀察腹部情況。對于癥狀加重或可能穿孔者則行急診手術;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行擇期手術,有合并癥者,治療各種合并癥,如把控制血壓140/90 mm Hg(1 mm Hg=0.133kpa)以下,糖尿病控制血糖在8.3 mmol/L,取右上腹直肌切口或右肋緣下斜切口,用紗布墊隔開膽囊周邊胃、網膜、結腸等組織,兩把“S”拉鉤及一把方鉤牽開切口,暴露術野。膽囊周圍有粘連者可先松解粘連,膽囊腫大者用注射器穿刺減壓。采用順、逆結合法切除膽囊。
所有病例痊愈出院,術后早期無黃染、無出血、無膽道急、慢性損傷。切口感染2例,切口脂肪液化1例,經門診換藥均痊愈。住院時間10~18 d,平均12 d。
隨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廣泛開展,絕大部分膽囊切除術已由腹腔鏡完成。但是,對于病情復雜或并發腹部其他臟器疾病及腹腔鏡膽囊切除中轉的患者,還是需要開腹膽囊切除術來完成。開腹膽囊切除術是普外科的基礎,在基層醫院,由于條件限制,開腹膽囊切除術仍是治療膽道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
由于膽囊結石與其他消化系統疾病關系密切,有時常合并存在十二指腸憩室、慢性胃炎、慢性胰腺炎等。如果僅在確診膽囊結石后即行膽囊切除術而忽視其他疾病,術后患者的很多癥狀如消化不良、上腹隱痛等不能緩解。術前要認真診治合并疾患,減少膽囊切除術后癥狀仍存在的現象發生。另外,膽囊切除術可能導致堿性反流性胃炎發病率增高,還有研究顯示膽囊切除術后大腸癌發病率增加,因此,膽囊切除術的指征不能盲目擴大[1]。對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患者可行擇期手術,急性膽囊炎患者應根據患者全身情況和腹部癥狀體征及影象學檢查資料綜合分析,確定治療方案,積極術前準備并及時行手術治療。對伴有水電解質紊亂,并存其他系統疾病者,術前應抗感染、抗休克、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治療并存病,以提高手術耐受能力,降低手術風險。
醫源性膽管損傷為膽囊切除術的嚴重并發癥,而膽管損傷一旦發生,其后果往往不佳,給患者帶來痛苦,甚至死亡。據統計24095例開腹膽囊切除,發生肝外膽道損傷195例,肝外膽道損傷率0.81%[2]。膽道損傷的原因或是膽囊管匯入膽總管的方式和部位的變異以及副肝管的存在,或病程較長,膽囊局部病變多種多樣。手術醫生一定要熟悉肝門部解剖及常見變異,遵守膽囊切除術的操作規范。手術室要有良好的照明,腹壁肌松要滿意,充分暴露膽囊三角,游離膽囊管時要辨清膽總管、肝總管的走向,辨認膽囊管、肝總管、膽總管三管的“T”型結構,堅持順-逆結合法切除膽囊,這樣既能防止手術操作過程中細小結石進入膽總管,又能減少術中出血及避免膽管損傷[3]。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平均壽命的延長,膽囊疾患的發病率不斷增加,膽囊切除術也隨之逐年增加。對開腹膽囊切除術,要選擇好手術適應證和手術時機,并認真按操作規范進行,以防醫源性膽管損傷的發生。
[1]郭俊.開腹膽囊切除術80例臨床分析.四川省衛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4(3):180.
[2]崔健,余云.膽囊切術并發癥-一個不容忽視的外科問題.肝膽胰外科雜志,2000,12(1):5.
[3]林擎天.膽囊切除術中膽管損傷的防治.肝膽胰外科雜志,2001,13(1):1.
665700 云南省西盟縣人民醫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