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麗 楊麗榮
60例產后宮縮乏力性出血的處理分析
趙淑麗 楊麗榮
目的探討產后宮縮管力性出血的臨床處理。方法選擇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患者60例的臨床處理方法進行分析。結果臨床上常采用縮宮素、米索前列醇及卡孕栓等藥物來加強宮縮,防治產后出血的發生,效果不佳行子宮切除術。結論加強子宮收縮是治療產后出血的關鍵措施。
宮縮乏力;產后出血;垂體后葉素
產后出血是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產后出血以宮縮乏力性出血最為多見,占產后出血總數的70% ~80%,因此,積極防治產后出血,是非常必要的。嚴重威脅著產婦的生命。而產后出血又以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最為常見,而且大多發生于產后2 h內。一但確診為子宮收縮乏力性出血,應及時處理,在迅速止血,防治休克的同時并預防感染[1]。現選取臨床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宮縮管力性產后出血患者60例,對臨床處理方法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為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科收住分娩產婦70例產后出血患者,其中子宮收縮乏力性出血60例,產婦年齡20~38歲。經產婦31例,初產婦29例;孕周32~41+5周,平均38+3周;其中妊娠高血壓綜合征6例,雙胎5例,巨大兒4例,前次剖宮產史2例,妊娠期糖尿病3例。產后出血400~700 ml者28例,700~1000 ml者19例,1000 m l以上者13例;產后2 h內發病者48例,產后2~4 h發病者12例。
1.2 診斷 胎盤娩出前多無出血或出血不多,胎盤排出后,陰道出現陣發性暗紅色血液流出,常有產程延長、產婦過于疲勞等過程[2]。檢查發現宮體軟,或輪廓不清,摸不到宮底,按摩子宮時子宮收縮變硬,有的因宮腔積血而增大,宮底升高,按摩和擠壓宮底時,可有大量血液和血塊流出。產后2 h內陰道出血≥400 ml者,24 h內陰道出血≥500 ml者,排除其他產后出血原因,均采用稱重量法及面積法進行估量。
2.1 控制出血 ①胎盤娩出后,陰道即有大量活動性出血,應檢查有無子宮破裂及宮頸裂傷,如膀胱充盈應導尿。左手按摩子宮(在腹壁上)右手消除宮腔內血塊,同時肌肉注射或靜脈點滴催產素10~20U,麥角新堿0.2~0.4 mg,或注入子宮下段處。②按摩子宮:按壓時間至子宮恢復正常收縮,雙手按摩子宮,一手于陰道內頂住子宮前壁,另一手在腹部按摩子宮后壁,兩手反復按摩子宮以刺激子宮收縮,以達到止血的目的。③給予卡孕栓1枚,舌下含服或肛門填塞。止血效果較好。經以上處理仍不能止血應立即切除子宮。④填塞宮腔:應用無菌紗布條填塞宮腔。填塞時,術者需一手在腹部固定宮底,另一手持卵圓鉗將無菌棉紗布條送入宮腔底部,自宮底由內向外填緊,宮腔填塞紗布條后應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宮底高度,給予縮宮素促進子宮收縮,預防感染,24 h取出紗布。取出前應先注射宮縮劑。
2.2 手術止血 結扎子宮動脈或髂內動脈:經上述處理無效,出血不止,為搶救產婦生命可行子宮動脈上行支,或子宮動脈或髂內動脈結扎。結扎后血流暫時終止,出血減少,以利于爭取時間采取措施糾正休克。髂內動脈或子宮動脈栓塞:行股動脈穿刺插導管至髂內動脈或子宮動脈,注入明膠海綿栓塞動脈[3]。栓塞劑可于2~3周后吸收,血管復通。適用于產婦生命體征穩定時進行。經積極搶救無效、危及產婦生命時,應進行子宮次全切或子宮全切術,以挽救產婦生命。
2.3 補血、補液 包括全血、膠體液、晶體液三類,補充的量、速度以及液體的種類要根據患者失血的情況而定當失血量達800 ml以上占體內總血容量的20%,可引起循環血量減少,當失血量達體內總血容量的30%,此時在輸血同時,還應補充晶體溶液,如平衡液等,如繼續出血,產婦將接近瀕死階段,此時應大量,快速輸血、輸液。輸血超2000 ml應改用肝素血。
產后出血80%以上發生在產后2 h內。產后出血是分娩期嚴重并發癥,居我國孕產婦死亡原因的首位。產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子宮收縮乏力、軟產道損傷、胎盤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礙,其中以子宮收縮乏力為最常見,占70% ~80%。產后出血的主要表現為陰道流血過多及因失血引起休克等相應癥狀和體征。胎兒娩出后立即發生陰道流血,應考慮軟產道損傷;胎兒娩出后數分鐘之后出現陰道流血常與胎盤因素相關;胎盤娩出后的出血多為子宮收縮乏力或胎盤胎膜殘留。持續性的陰道流血,無血凝塊為凝血功能障礙;陰道流血不多,但產婦失血表現明顯,伴陰道疼痛,應考慮隱匿性軟產道損傷(如陰道血腫)。恢復子宮收縮及縮復功能則是防治產后出血的關鍵措施。對于產婦有要求再生育者,行宮腔紗條填塞亦是有效的止血措施,但要加強術后抗感染治療,為預防產后出血。做到早期診斷,合理救治,使產婦出血均得到有效控制。
[1]樂杰.婦產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05.
[2]曹澤毅.中華婦產科.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802.
[3]徐增祥.婦產科急癥學.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103.
166200 黑龍江省杜爾伯特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