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樊保紅
老年性白內障的臨床手術治療
劉勇 樊保紅
老年性白內障;手術治療
老年性白內障是目前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老年性白內障亦稱年齡相關性白內障,病因仍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氧化作用是導致白內障的最早期變化。選取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老年性白內障患者40例行手術治療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老年白內障患者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52~88歲,平均65歲,術前視力光感0.3。單純性白內障18例,糖尿病合并白內障8例,高血壓合并白內障12例,腎病合并白內障2例。術后視力0.2~1.5不等,均有明顯提高。
1.2 手術方法 術前2 d氯霉素眼液點眼,3次/d,術前30 min口服地西泮5 mg,術前1 h用復方托品酰胺滴眼3次。2%利多卡因和0.75%布比卡因各5 ml等量混合后加入少量玻璃酸酶做球后麻醉。常規消毒鋪巾并粘貼手術薄膜巾,潔凈袋,開瞼器開瞼。作透明角膜切口和邊孔,注入粘彈劑,撕囊鑷環行撕囊(ccc)水分離。采用現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白內障吸出術,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均有人工晶體植入。術中結膜下注入慶大霉素2萬U,地塞米松5 mg,預防術后感染。
40例患者術后視力>0.8者31例,0.5~0.8者7例,<0.5者2例。
白內障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白內障致盲者占盲人總數一半。老年性白內障是威脅老年人視力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
3.1 晶狀體的老年變化 晶狀體是胚胎期被包繞在眼杯內的表層外胚葉組織不斷增生發育的結果。50~60歲的老人中發病率占60%~70%。人從出生至老死一直在不斷增長,但晶狀體是被限制在有限度的晶狀體囊內,它不能像體表外胚葉組織如皮膚那樣把不斷角化的復層鱗狀上皮脫掉,而是衰老的早期晶狀體細胞逐漸脫水緊縮到晶體中心部,這在裂隙燈的光切面上可以看得很清楚,變化的結果是靠近中心部分的晶狀體纖維顯示密度最大,屈光指數較高。
3.2 皮質性白內障按其發展過程分為四期:初發期,晶狀體皮質內出現空泡、水裂、板層分離和輪輻狀渾濁,如瞳孔區晶狀體未累及,一般不影響視力。膨脹期又稱未熟期,晶狀體渾濁繼續加重,急劇腫脹,體積變大。成熟期,晶狀體恢復到原來體積,前房深度恢復正常。晶狀體逐漸全部渾濁,虹膜投影消失。患眼視力降至眼前手動或光感。眼底不能窺入。過熟期,如果成熟期持續時間過長,經數年后晶狀體內水分繼續丟失,晶狀體體積縮小,囊膜皺縮和有不規則的白色斑點及膽固醇結晶,前房加深,虹膜震顫。晶狀體纖維分解液化,呈乳白色,棕黃色晶狀體核沉于囊袋下方,可隨體位變化而移動,上方前房進一步加深。晶狀體懸韌帶發生退行性改變,容易發生晶狀體脫位。
3.3 術式選擇
3.3.1 白內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體植入術 該手術是指截除瞳孔區前囊膜后,將晶體及部分皮質娩出,抽吸剩余皮質,使晶體后囊、前囊周邊部留在眼內。現今多開展顯微手術,稱現代囊外摘除術。因保留晶體后囊膜,阻止玻璃體接觸角膜內皮;玻璃體脫出率明顯降低;不發生瞳孔阻滯性青光眼;由于保留后囊膜而減少眼內震顫,不會出現玻璃體疝,黃斑囊樣水腫及視網膜脫離等并發癥少;角鞏膜緣切口較囊內摘除術小,術后角膜散光減少;便于同時植入后房型人工晶體。但其操作難度較大,易損傷角膜內皮,易并發后囊混濁。
3.3.2 白內障囊內摘除術 該術式是指離斷晶體懸韌帶后,將晶體完整摘除。主要適用于老年性白內障、并發性白內障及晶體脫位的白內障。晶體完整摘除,瞳孔區清亮透明不會發生后發障礙;不會發生晶體蛋白過敏性葡萄膜炎;虹膜后粘連發生率少;操作比白內障囊外摘除簡便。其缺點是玻璃體脫出率高;可發生玻璃體疝,瞳孔阻滯,眼內壓升高;約3%~7%術后出現視網膜脫離,術后黃斑囊樣水腫發生率高,矯正視力差;因角鞏膜緣切口大于囊外摘除術,故術后易產生角膜散光。
3.3.3 白內障超聲乳術人工晶體植入,采用的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可使術后角膜散光顯著性降低,療效更佳,更適合基層醫院開展。其具有切口小,無需縫線縫合,手術時間短,愈合快,術后散光較小,視力恢復快而穩定等優點。根據晶狀體核的硬度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進行了超聲乳化術優點在于乳化頭吸住了晶狀體核,且利用劈核刀與乳化頭相互協同的機械力,使得晶狀體囊袋和懸韌帶的牽拉力作用減小,同時減少乳化頭的往返移動,減少了機械損傷及乳化時間。
[1]李鳳鳴.眼科全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610.
100000 北京阜仁眼科醫院/河南濟源市衛校附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