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
β-受體阻滯劑治療心力衰竭的46例臨床分析
王立新
慢性心力衰竭(CHF);β-受體阻滯劑
探討β-受體阻滯劑在心力衰竭的臨床治療效果。在近2年來我院的心力衰竭(CHF)患者出院病歷中,隨機抽選46例患者,進行β-受體阻滯劑治療分析。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臨床極常見的危重病癥。心力衰竭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臟收縮或(和)舒張功能障礙,心排血量減少,不能滿足組織代謝的需要或在左室舒張末壓增加時,才能維持心排出量的一種綜合征。β受體阻滯劑的臨床使用給心力衰竭的治療增加了一種新的手段或方法,是治療心力衰竭的又一重要進展。現選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充血性心力衰竭46例采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后取得滿意療效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充血性心力衰竭46例,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齡39~74歲,病程半年~4年。均有典型的心絞痛,ECG示心肌缺血相關導聯ST下移>0.1 mv,均符合NYHA心功能的Ⅱ、Ⅲ級心衰標準[1],均有明顯自覺癥狀,心率增快,胸悶氣短,咳嗽咳痰,雙下肢浮腫等癥狀。其中心率增快者39例,夜間干咳38例,肺部濕啰音34例。均無β-受體阻滯劑應用禁忌證。
1.2 方法 服用β受體阻滯劑若起始按常規劑量給藥時幾乎總是使心力衰竭惡化;相反,若起始時使用小劑量,而后緩慢遞增給藥常安全有效。服藥期間要特別警惕發生低血壓,服藥前測血壓、心率,服藥后1、2、3 h再測。如患者能很好地耐受低劑量β受體阻滯劑,再逐漸增加劑量,一般2~6周調整一次。在低劑量應用β受體阻滯劑的不良反應消失之前,不宜增加劑量。在藥物劑量逐漸向上調整時,應密切觀察生命體征、體重變化和癥狀改善情況。只要謹慎用藥,85% ~90%的患者可以耐受β受體阻滯劑短期和長期治療。
46例患者在采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3周后統計,心功能明顯改善,心率增快、夜間干咳、肺部濕啰音均有明顯的減少,顯效(心功能改善Ⅱ級)18例,有效(心功能改善Ⅰ級)23例,無效(心功能無改善)5例,總有效率90%。
心力衰竭特別是嚴重心力衰竭時,由于交感神經和腎上腺素能系統的長期代謝性功能亢進,血漿兒茶酚胺明顯升高,對心肌可產生毒性作用或直接抑制作用,并造成交感神經張力持續升高,使心肌β1受體數量下調(β2受體一般不受影響),因此心臟對交感神經刺激的肌力性和變時性反應減弱,對心力衰竭的治療藥物反應差,治療效果差。β-受體阻滯劑應該是慢性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的首選藥物。對有心梗史或伴發高血壓患者,β-受體阻滯劑應作為降低心臟事件的二級預防用藥,可以在降低死亡率和患病率方面獲益,但目前的實際用藥狀況還遠不理想。糖尿病并不是使用β-受體阻滯劑的禁忌證,但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應慎用β-受體阻滯劑,因其可以掩蓋低血糖癥狀。
β受體阻滯劑治療收縮功能不全性和舒張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均能產生有益的作用和效果。β受體阻滯劑可以提高患者的運動耐量,改善心功能,減輕或緩解臨床癥狀,降低心血管病死率和住院率。資料表明,對服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的心衰患者進行兩年的隨訪,患者服藥期間保持良好的臨床療效,但撤藥后臨床癥狀和血液動力學惡化,重新用藥后癥狀又可改善。所有心力衰竭患者如病情穩定、無使用禁忌證者都應接受β受體阻滯劑的治療。
β受體阻滯劑是作用強大的負性肌力藥物,治療初期對心功能有抑制作用。一般在應用幾個月后才會改善癥狀、降低死亡率;即使癥狀無改善也應長期治療,因β受體阻滯劑能減低疾病進展的危險,能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開始應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后可引起水鈉潴留[2],由此導致的體重增加一般在開始應用β受體阻滯劑后3~5 d內出現,若不及時處理,則1~2周內可引起臨床癥狀惡化,遇此應加大利尿劑的用量,直到患者體重恢復到用藥前水平。所以應強調治療前和治療期間患者必須體重恒定,無明顯體液潴留,利尿劑已維持在最合適的劑量。
β受體阻滯劑治療心力衰竭最嚴重的副作用是引起低血壓和低心排血量、嚴重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或支氣管痙攣。心力衰竭的惡化多發生在用藥早期,用藥數周后一般很少再出現。低血壓一般在首劑或加量的24~48 h內發生,此時可將ACE抑制劑或血管擴張劑減量,或將這些藥物與β受體阻滯劑在每日的不同時刻使用,一般并不主張將利尿劑減量。嚴重的心動過緩和房室傳導阻滯可使心排血量進一步降低,甚至可危及生命,遇此應減少β受體阻滯劑的劑量或考慮停用。因此,對長期用藥者停藥時應小劑量逐漸減量,不應驟停。停藥后若患者癥狀明顯時應考慮重新用藥。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中華心血管病編委會.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的治療建議.中華心血管雜志,2002,30(1):7.
[2]楊寶峰.藥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242-255.
163712 黑龍江省大慶市讓胡路鐵路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