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換 許慧平 冀東英
蛛網膜下腔出血伴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護理
李小換 許慧平 冀東英
目的探討蛛網膜下腔出血伴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護理。方法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及介入前后的護理。結果通過嚴密的護理觀察、配合藥物應用和康復訓練提高了療效。結論完善了各項護理操作,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
顱內動脈瘤;中樞神經系統;蛛網膜下腔出血
顱內動脈瘤是中樞神經系統常見的血管性病變,為顱內動脈局部的異常膨出,文獻[1]。隨著介入醫學的發展,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已成為顱內動脈瘤的一種新的治療技術,它具有微創、安全、效果好,患者痛苦少及住院時間短等優點,成為治療顱內動脈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該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對47例蛛網膜下腔出血伴顱內動脈瘤的患者應用電解可脫式鉑金彈簧圈行栓塞術,現將術前術后護理報告如下。
本組47例,男14例,女33例,年齡32~75歲,平均53.5歲,40例有高血壓病史,主要臨床表現為突發頭痛,嘔吐及頸項強直或意識障礙,CT均診斷為蛛網膜下腔出血,術前作CTA、MRA或DSA證實有顱內動脈瘤,手術在全麻下進行,手術順利,術后3月隨診均無動脈瘤復發。
2.1 術前護理
2.1.1 向患者介紹疾病相關知識,避免一切可引起血壓波動及顱內壓增高的因素:預防感冒,保持大便通暢,排便時不要突然用力,預防打噴嚏及情緒激動等,并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腦血管造影后患肢制動平臥6 h,防止穿刺處出血。
2.1.2 預防腦血管痙攣 遵醫囑給予尼莫地平10~20 mg/d,使用輸液泵24 h均勻輸入,因尼莫地平對血管刺激性大必須同時輸入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鹽水,以減輕對血管刺激。
2.1.3 術前常規準備 術前皮膚準備,備皮范圍:雙側腹股溝、會陰部,大腿內上1/3,禁食8~10 h,禁水6~8 h,術前30 min遵醫囑給予鎮靜劑,留置導尿,用留置針建立靜脈通道。
2.2 術后護理
2.2.1 病情觀察 (1)行心電監測,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生命體征及肢體活動情況,檢查對照神經功能有無異常變化。(2)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氧氣吸入3~4 L/min。(3)術后1周內觀察尿的變化及血生化情況,鼓勵多飲水,促進排尿。
2.2.2 體位 術后絕對臥床24h,去枕平臥6h,清醒后抬高床頭15°~30°,并保持病房安靜。
穿刺部位護理:為防止穿刺處發生血腫、術后加壓包扎24 h,0.5 kg沙袋壓迫6~8 h,并嚴密觀察局部有無滲血和血腫形成,穿刺側肢體制動24h,每30min測量足背動脈搏動及皮膚溫度、顏色、知覺變化,若肢端蒼白,小腿劇烈疼痛,皮膚溫度下降,感覺遲鈍,則提示股動脈栓塞的可能,細致的觀察是早期發現栓塞的主要方法。術后早期應鼓勵患者多飲水,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預防血栓形成,術后6h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逐步鼓勵患者進行自行翻身,增加被動四肢活動、按摩或使用彈力長筒襪,以降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2]。
2.2.3 藥物治療及護理 術后遵醫囑予尼莫地平10 mg/d,靜脈泵入,有效緩解腦血管痙攣,改善腦缺血,術后使用抗凝藥物者,觀察牙齦,結膜,皮膚有無出血點,發現異常立即匯報醫生給予處理。
2.2.4 并發癥護理 動脈痙攣是動脈瘤破裂出血后發生腦缺血的重要原因。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如出現頭痛、失語、偏癱等表現,及時報告醫生。遵醫囑使用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升壓、擴容、控制性高血壓等有效方法,防治腦血管痙攣和缺血。一旦出現偏癱、失語,除遵醫囑給予藥物治療外,應及早進行康復治療,進行患肢被動活動,3次/d,每次15~20 min,并逐步練習坐、站、行。同時及早進行語言功能的恢復訓練,可讓患者反復練習發音,練口形,讓患者讀、看、寫、聽,盡可能地恢復其語言功能。限制探視,保持病房安靜,盡量將治療和護理時間集中,保證患者充分睡眠,避免一切導致出血的誘發因素,防止出血或再出血的發生,動脈瘤一旦破裂要鎮定,迅速通知醫生,立即降壓,配合醫生搶救。
2.2.5 出院指導:囑出院后注意勞逸結合,不宜過度疲勞,避免強烈的精神刺激,控制情緒波動,保持良好的睡眠,禁煙,禁酒,飲食宜多吃新鮮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暢,有高血壓者,保持血壓穩定在正常范圍,嚴格遵醫囑服藥,并交代藥物的副作用及需采取的相應措施,按時復診,如有不適隨時就診。神經功能障礙者,指導繼續堅持功能鍛煉。
綜上所述,對于顱內動脈瘤的護理包括整個治療過程的心理護理、生命體征檢測、術前術后及并發癥的護理。護理工作在該病的治療過程中至關重要,可以使顱內動脈瘤患者得到及時、準確、有效的治療,能避免并發癥發生,提高治愈率、減少致殘率。
[1]王忠誠.神經外科學.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606-658.
[2]金穎,張秀云,王慶珍,等.腦瘤術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效果分析.實用護理雜志,2003,19(6):16-17.
454002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醫院腦外科(李小換 許慧平);河南輪胎集團職工醫院(冀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