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霞
淺談崩漏的辯證治療
周慶霞
崩漏;中醫藥;治療
崩漏既是婦科常見病,亦是疑難重癥之一,探討運用中醫辯證治療崩漏的中醫學辨證可分為腎虛、脾虛、血熱、血瘀等不同的證所致。采取中醫的辨病與辨證結合,先辨病而后辨證,才能提出更加正確的治療方案,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
崩漏是以經血非時暴卞或淋瀝不盡為主要表現的一種月經周期、經期、經量嚴重失常的病證。其中經血暴下者稱“崩”,也稱“崩中”;經血淋瀝不盡者稱為“漏”,也稱“漏下”。崩與漏出血情況雖然不同,但二者常交替出現,且其病機基本一致[1]。崩漏一證,有虛實之分。以無周期性的陰道出血為主要癥狀,主要依據出血時間、血量、血色、血質特點,辨明病證的寒、熱、虛、實屬性。虛者多因脾虛、腎虛;實者多因血熱、血瘀。
崩漏為病,雖概括為虛、熱、瘀等不同機理,但其發病常非單一原因,如怒動肝火之實熱崩漏,肝不藏血,沖任蓄溢失常為其主要病機,但同時又有火熱擾血,迫血妄行的病變。出血非時暴下,量多勢急,色鮮紅或深紅,質稠者,多屬熱證;出血非時暴下或淋瀝難盡,色淡質稀者,多屬虛證;經血非時而至,時出時止,時多時少,色紫暗有塊或伴腹痛者,多屬血瘀;暴崩不止,或久崩久漏,血色淡暗,質稀者,多屬寒證。
腎為天癸之源,沖任之本,腎在月經產生中起主導作用,腎氣受病是致崩漏的根本。少女稟賦不足,天癸初至,腎氣稚弱,沖任未盛,不能調攝經期、制約經血,因而發生崩漏;或因房勞無節傷腎,或因不當之手術損傷胞宮、沖任,以致腎虛;或在更年期腎氣漸虛,因故重虛,腎氣虛,封藏失司,沖任失固,不能約制經血,乃成崩漏;若虧損腎陰,則陰虛失守,虛火動血,因故釀成崩漏。脾統血以使血循其道,經行有期,憂思過度,飲食勞倦,損傷脾氣,脾傷則氣陷,統攝無權,沖任失固,不能約制經血,故成崩漏。血熱素體陰虛,或久病、失血以致陰傷,陰虛內熱,虛火內熾,擾動血海,加之陰虛失守,沖任失約,故經血非時妄行。血崩陰愈虧,沖任更傷,以致崩漏反復。素體陽盛,肝火易動;或素性抑郁,郁久化火;或感受熱邪、濕熱,或過服辛辣助陽之品,釀成實火,實熱伏于沖任,熱迫經血妄行,致成崩漏。七情所傷,沖任瘀滯;或經期、產后余血未盡又感于寒、熱,以致成瘀,瘀阻沖任,血不歸經,發為崩漏;也有氣血大虛,氣乏血遲,虛中挾瘀,或久漏成瘀的。
嚴格掌握“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三個基本原則,根據患者發病之緩急,出血之多少,時問之長短擬定方案,標本兼顧。區別對待“青春期、育齡期、更年期”三個不同年齡階段,在臨床中,根據患者年齡不同,確定治本立法原則,如青春期患者多屬先天腎氣不足,治療重在補腎氣、益沖任,育齡期婦女多見肝郁血熱,治療重在舒肝養肝,調沖任:更年期患者多因肝腎方損或脾氣虛弱,治療重在滋腎調肝,扶脾固沖任。在經血非時暴下不止之際,急當止血防脫,以益氣攝血固脫為主,兼以止血,方用生脈散加血余炭,若見四肢劂逆,面色蒼白,冷汗淋漓,脈微欲絕等危象,則于上方中加附子、炮姜炭、減麥冬,同時給予輸血補液等急救措施,其次,在出血量明顯減少后,根據不同證情辨證論治,切忌一味應用寒涼或溫外之劑,然后待血止痛緩后采用益腎固沖調經之法,以補腎為主,兼以調肝,扶脾,促其排卵,恢復正常月經周期。
目前普遍認為崩漏屬婦科常見疑難重癥,系沖任損傷,經血失調,血不歸經所致。塞流、澄源、復舊為其治療大法,麗以塞流為要,即急則治標,治療以固澀止血為先。常用止血方有:仙鶴草、旱蓮草、血見愁各30 g水煎服,或以大小薊、仙鶴草、血余炭、三七粉止血固崩。也有用艾灸神闕、隱白,以及針刺百會、關元、太白、神門、太沖、足三里等針灸療法治療本病者。而周期治療則是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之一[2]。即根據中醫辨證在不同月經周期選用不同方藥,按“止血一調經二促排卵”的思路指導用藥。卵泡期,補腎陰,壯腎陽。排卵期,補腎活血,化瘀通絡;黃體期,補肝腎,調沖任;月經期,理氣化瘀止崩。用此法治療本病147例取效顯著。
崩漏以陰道不規則流血為主證,無論經血暴下不止或淋漓不盡,必先直接耗傷營血,在出血過程中因氣隨血耗,陰隨血傷,多致氣陰雙虧,氣虛而血失所統,血傷又累及氣耗,氣血陰液不足則臟腑、沖任失養,如此反復惡性循環,以致崩中漏下,經久難止。崩漏的基本病機為氣血同病,氣陰兩傷。病急時的對癥治療當氣陰雙補,攝血資血。因崩漏既表現為癥狀的急、重,又表現為生殖功能的障礙,故病緩時的善后當補腎固本。按其病之新久而言,“暴崩者,其來驟,其治亦易;久崩者,其患深,其治亦難”(《景岳全書》)。就其療效而言,止血稍易,調周期較難。總之,“崩中者,勢急癥危,漏下者,勢緩癥重,其實皆屬危重之候”。所以,崩漏屬婦科重癥,但治療得當,并能堅持調理,預后亦良好。
[1]鄧鐵濤.中醫診斷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2]劉蘭芳.中醫婦科疑難雜癥診療備要.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408.
155600黑龍江省寶清縣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