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精神科護理風險與護士的自我保護
王君
探討精神科護理工作存在的護理風險環節,制定防范措施,提高精神科護士護理安全意識和法制觀念及在護理工作中自我保護的方法。
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工作的意義就是保證精神患者及其相關人員的人身安全[1]。精神科護理工作由于其服務對象的特殊性,護士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受到比普通醫院護士更多的威脅和更大的侵害,護理風險無處不在。隨著全民法律意識不斷強化,護患糾紛的頻繁出現,對護理安全和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士如何在工作中防范職業風險,學會自我保護,現報告如下。
護士要認識到自己工作中存在的職業風險和潛在性法律問題。首先,存在于護士工作中的護理風險有:在執行藥物治療的過程可能出現針刺事故、交叉感染、傳染病、化學藥品傷害;由于醫療差錯造成的患者的身體傷害和死亡事故;精神患者突發沖動造成護理人員的人身傷害;護理糾紛訴諸法律;長期超負荷負性情緒帶來的心理傷害等。
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從精神患者的住院方式、治療方法、保護措施等方面都與普通醫院有很大差別,有時會違背患者的意志強迫進行,潛在了許多普通醫院不可能產生的法律問題[2]。護士應知法、懂法,在護理行為中守法。才能在保障患者利益的同時更好的用法律保護自身的合法權利[2]。
護理文件在護理訴訟官司中有重要的舉證功能,它有維護護患雙方合法權益的重要意義。護理文件書寫不規范,評估資料不準確,醫護記錄不一致,都會直接影響對患者的病情評估,從而加大了護理風險的發生。護士要本著高度負責的精神,力求及時、準確、客觀、真實的書寫護理文件。護理記錄要準確記錄相關治療、患者病情變化、癥狀表現、護理措施,要與醫囑和病程記錄相一致,對患者病情描述要真實客觀。特別要注意的是,認真履行告知義務,對患者的治療方法、用藥情況、可能出現的藥物副反應要告之患者或家屬;治療同意書、陪護需知、探視安全制度和有些特殊護理措施需要征得監護人同意并簽字。護理文件一定避免錯別字、修改、涂抹和字跡潦草現象,標點符號也要規范使用。
護士是藥物治療、電休克治療、胰島素治療的執行者和協助者,同時護理風險也始終貫穿在護理操作、處置、配合搶救等環節和過程中,有時看似非常簡單或者微不足道的臨床活動都帶有風險性。所以護士要正確執行醫囑,嚴格三查七對,嚴防差錯事故發生。
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為了保護患者及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使用約束具保護患者是常用的方法,這種方法的使用一定要按照醫生的醫囑進行,不可擅自使用。但突發緊急情況,處于安全需要,在來不及事先請示匯報情況下,護士使用保護具保護患者后,要及時向醫生匯報,補簽醫囑,并做好護理記錄。在保護患者的動態過程中,護士的動作切忌粗暴,并且及時評估患者的情緒,力求盡快解除保護。否則,一旦發生醫療糾紛或出現患者骨折或重大傷害事故,護士則要承擔很大法律責任。
對使用保護具保護起來的患者,隨時觀察保護帶的松緊狀況,所保護患者肢體有無創傷、破潰,紅腫等。病房每天進行安全小檢查,每周進行安全大檢查,重點檢查患者身上是否藏有危險物品,如刀、剪、繩索、玻璃片和藥物等,檢查門窗是否完好無損,這是預防患者傷人、自傷、自殺、外逃的關鍵。對探視家屬也要做好安全教育和安全檢查。
精神科護理工作既充滿挑戰也蘊藏了很大危險。當患者發生躁動時,對一、二人不能控制的躁動患者,不能盲目上沖,要學會避險,要向醫生、上級匯報,尋找外來力量的幫助,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對患有鐘情妄想的患者,女護士要提高警惕,或者暫時更換科室工作,避免不良事件發生。精神患者對護士造成人身傷害事件發生機率很高,單純的警惕和防范是不夠的,護士應學習一些防身術和擒拿格斗術,才能最有效的避免躁動患者對護士的人身傷害。
心理護理工作是精神科護理工作的中心,有效的溝通是心理護理的基礎。護士要學習談話、溝通技巧,掌握患者的心理需求,避免由于語音使用不當而引起患者的誤會和不滿,而引發沖突。要以真誠、友善、寬容的態度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治療性人際關系。
精神科護士是精神科醫療護理活動中最主要的力量,精神科護理安全是護理工作的第一生命和核心目標。護士要自覺、規范護理行為,防范護理差錯、護理事故、護理糾紛的發生,在維護好患者權力的同時,也要學會自我保護。
[1]張莉琴,趙世霞.精神科護理中潛在的法律問題及防范對策,衛生職業教育,2008,26(23):147.
[2]李淑英.精神科護理中潛在的法律問題及防范措施,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7,9(13):459.
464000 河南省信陽市精神病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