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彥彬
寧夏中衛市人民醫院骨一科,寧夏 中衛 755000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近20年矯形外科發展進步非??斓念I域之一,它具有解除疼痛、糾正畸形、恢復功能的效果,使患者重獲髖關節生理功能達到穩定無痛、腰體等長的療效,提高患者生命質量,術后療效肯定,得到患者好評。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75例,在實踐中我體會到術前術后病人的護理觀察和術后患肢的功能鍛煉指導在臨床治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本組75例患者,男39例,女36例,年齡最小43歲,最大81歲,平均年齡63歲,其中全髖關節置換術22例,人工股骨頭置換術53例,病因中股骨頸骨折48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27例,按吳之康介紹的功能評分法 (1)進行術后評估優良68例,優良率為90.66%。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屬骨移較大的手術,而且病人年齡偏高,已經給病人造成心理壓力,因此在病人進入病房后,要熱情接待病人,介紹病房環境制度,責任醫師及護士,讓病人熟悉環境,有信心。打消恐懼心理,并耐心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手術方法、優點、術者的技術及國內外手術成功率,提高患者手術信心,消除緊張恐懼心理,及時針對性地與患者交流溝通,解除疑惑,向病人講述現代醫學技術的進步,講解此類手術多次成功的先例,對他 (她)具體的情況進行了術前討論,制定周密的手術計劃和手術后護理計劃,短期內取得患者信賴。通過解釋使其得到康復的希望,樹立起與醫護人員密切配合戰勝疾病的信心。
術前適應性鍛煉,讓患者進行直腿抬高鍛煉,練習股四頭肌收縮力量。具體方法,患者平臥床上,下肢伸直盡量抬高,然后放下,如些反復進行,為術后恢復打下良好的基礎。術前訓練床上大小便,以適應術后床上大小便。術前常規備皮,備皮范圍:上至乳頭聯線水平,下至踝部,并包括軀干部臨近處皮膚。并指導病人進行個人衛生處置。做好各項術前檢查,根據醫囑給術前用藥,一般在術前1h進行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效果最佳。術前禁食12小時,禁飲10小時,術前導尿并留置尿管。
4.1 基礎護理 1.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做好護理記錄。對T、P、R、Bp、Spo2進行動態觀察,評估病人的神志、意識、瞳孔、血壓、呼吸的變化。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術后患者麻醉未清醒前,按麻醉護理常規進行,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傷口出血滲透情況。觀察患者有無疼痛,及時應用止痛藥。避免在患側臀部肌肉注射。2.患者仰臥位,保持患肢功能位 (外展中立位)用軟的三角形枕固定于兩肢之間,穿防旋鞋,避免髖關節極度屈曲內收、內旋造成髖關節脫位。3.搬動患者或使用便盆時要注意將患者整個骨盆和患肢托起。術后盡量避免翻身,必要時要整個身體轉動,不要只動上身,切忌屈髖動作,防止脫位。4.術后切口積血和血腫形成。保持引流通暢和負壓狀態,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污染,防止引流液反流,注意觀察記錄引流液的量、顏色和性質。切口處引流管手術后一般留置24~48小時,觀察每日引流量小于50ml時可拔除引流管。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5.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必要時輸血,以提高機體抵抗力。
4.2 預防術后低血壓。術后由于麻醉引起下肢血管擴張導致血容量相對減少,加上術中出血,手術創口疼痛等原因,可出現低血壓。患者進入病房后要嚴格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每1h測血壓一次,接好導尿管,保證尿量每小時大于60ml。留置尿管期間用0.25%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日。肢體抬高,經常擠壓,引流管保持通暢,記錄每小時尿量并采取吸氧、止痛、保暖等措施。
4.2.1 預防褥瘡發生。特別是老年患者尤應注意,在患者制動前提下,將髖部整個托起,使臀部離開床面,解除骶尾部壓迫,并按摩局部,每2~4h1次。大小便后,要擦干局部。防止局部潮濕刺激,保持床面平整、干燥、無渣屑。
4.2.2 防止呼吸道泌尿系感染。手術后一周內病人白細胞數可能降低引起感染,空氣消毒2次/d.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每日定時通風,囑患者深呼吸,做有效咳嗽。輕拍背部以助排痰。痰黏者可以做霧化吸入,每日2次。囑病人多飲水,增加尿量達到沖洗膀胱的作用,飲水量超過2500ml/日。保持會陰部清潔,每日清洗1~2次以上,可有效地預防泌尿系感染。
4.2.3 其他。人工髖關節置換病人的年齡偏高,應注意循環手術并發癥。由于經受手術創傷后易出現重要臟器的功能障礙,尤其是心功能不全,應嚴格控制輸液量及速度。教病人做擴胸運動及深呼吸,使患者平穩渡過手術后期。觀察末梢血液循環,溫度,股動脈,足背動脈搏動情況有無栓塞性靜脈炎征象,觀察遠端感受及運動功能情況,以檢測坐骨神經功能。
4.3 術后肢體康復鍛煉。
護士要加強與患者的交流和溝通,指導病人術后第一天開始進行股四頭肌靜止性等長收縮,踝關節背伸屈足趾。在鍛煉中,常因傷口疼痛而不愿主動合作。因此,護士要做好耐心說服解釋工作,要使每個人都明白,加強康復期的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既可以防止肢體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并能防止老齡患者肢體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第三天開始協助患者下地助行器功能鍛煉,本組病例在護理指導下,正確掌握了動作要領,通過早期功能。鍛煉患肢血運良好,沒有明顯腫脹。術后1周均能在床上進行伸屈膝和髁關節活動,均在術后2-3w出院。但在進行康復訓練時,應指導病人循序漸進。因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有較長的關節疼痛、畸形及功能障礙,關節周圍軟組織攣縮及骨關節僵硬?;颊叩墓δ芩街荒苤饾u提高,切忌操之過急,以免發生不應有的損傷。出院后讓患者掌握屈髖鍛煉要領。術后6~8周以內不宜久坐及術側臥位,每天俯臥2~3次,每次10min,避免在不平衡路面行走,避免翹“二郎腿”動作和坐矮凳子,不坐軟沙發,不下蹲,不爬路坡。6周內避免屈髖超過90度。髖關節內收內施位時自座位站起,避免雙鞋并攏,雙足分開情況下,身體向術側傾斜。上下樓時上樓健側在前,下樓時患側在前,一般約2個月后,可棄拐行走,完全恢復要在術后3個月,如有異常情況及時來院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