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蓮 史興海 高偉 趙建東 崔林
1山西農科院作物所,太原 030031;2山西農科院品資所,太原 030031
依托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做大做強山西苦蕎產業
李秀蓮1史興海1高偉1趙建東2崔林2
1山西農科院作物所,太原 030031;2山西農科院品資所,太原 030031
本文闡述了山西苦蕎主產區種植苦蕎的獨特自然優勢以及苦蕎生產、加工、科研現狀,針對目前苦蕎產業發展中存在的銷售不暢、加工技術落后、產品科技含量低、豐產和穩產的新品種少、品種混雜退化、栽培管理粗放、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缺乏等一系列問題,提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解決問題、做大做強山西苦蕎產業的有力保障。
體系;山西;苦蕎;產業
蕎麥有兩個栽培種:甜蕎和苦蕎。苦蕎,被譽為“五谷之王”,集七大營養元素于一身,不僅有著卓越的營養保健價值,還含有其他糧食作物所缺乏和不具有的特種微量元素及藥用成分,對現代“文明病”及中老年心腦血管疾病有預防和治療功能,是國際糧農組織公認的優良糧藥兼用的糧種。世界其他各國種植的蕎麥都為甜蕎,唯有中國既種甜蕎又種苦蕎,種植比例約為2:1。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大面積種植苦蕎的國家,栽培面積約30萬hm2,產量為30萬~50萬t,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苦蕎主要集中種植在我國西南地區的云南、四川、貴州等省的高海拔山區、高原和高寒地區,山西、陜西、甘肅、寧夏、重慶也有種植,主要作為產地人民的食量或飼料。20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家開始利用苦蕎加工食品;20世紀90年代,日本科學家開始研究苦蕎;進入21世紀,歐美科學家開始對苦蕎進行研究[1]。所以,苦蕎是21世紀的作物明星。
山西省苦蕎主產區在苦蕎生育期間氣候溫暖濕潤,光、熱、水能滿足苦蕎生長發育要求。苦蕎主產區主要包括廣靈縣、靈丘縣、左云縣、右玉縣、壽陽縣、和順縣、霍州市和汾西縣等,苦蕎種植面積約占全省苦蕎面積的85%~80%,無霜期100-130d,≥10℃積溫2000~3000℃。年降水量少,一般為300~400m m,但降水集中,主要集中在苦蕎生育期間的7~8月份,各地降水一般為240~300mm,約占年降水量的60%~70%,降水日數占全年的左右。年日照時數2200~3000h。苦蕎主產區的氣候條件適宜苦蕎的生長發育,為苦蕎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自然資源的保障[2]。
2.1 山西苦蕎生產和加工現狀
山西省是非苦蕎主產區,苦蕎種植面積和產量僅為全國種植面積和產量的1/40,山西人不以苦蕎為主糧,所以苦蕎產業不能走大作物之路。而是把苦蕎原糧轉化為食品,推向市場、推向世界。20多年來山西培育的苦蕎加工企業有左云佳鑫食品有限公司,山西靈丘保健品廠,山西太原功能食品廠等十多家,生產的苦蕎產品有苦蕎健茶、苦蕎粉、苦蕎掛面、苦蕎速食面、苦蕎醋、苦蕎香米、苦蕎麥片、苦蕎營養糊、苦蕎保健枕、保健床墊等十幾種,產品不僅在國內銷售,還遠銷東南亞及我國香港地區。
2.2 山西苦蕎科研現狀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山西征集苦蕎資源200余份,育成與引進苦蕎品種13個。研究了黑豐1號和晉蕎麥2號良種配良法豐產栽培技術,并應用于生產實踐中。為企業提供了苦蕎健茶制造、高端復配制粉和健康食品配比技術,苦蕎黃酮膠囊、苦蕎醋軟膠囊的配方和生產技術;大眾健康食品加工的苦蕎酒、苦蕎醋、苦蕎醬油、苦蕎茶等工程化技術。
3.1 銷售渠道不暢,產后環節沒有保證
山西省經過多年努力,雖然培育了一批具有發展前景的蕎麥加工企業,生產了不同品牌的不同產品或同類產品:①初級產品如苦蕎米(糝)、苦蕎麥片、 苦蕎皮苦蕎粉(苦蕎面)。 ②保健產品 大眾食品如:苦蕎速食粉、顆粒粉、營養羹;苦蕎掛面、方便面、米線、餅干、面包、蛋糕;苦蕎醋、苦蕎醬油;大眾用品 蕎麥加工中副產品(蕎麥皮)的深加工產品如成人褥、兒童褥、汽車座、靠墊、健腦明目枕、沙發坐、靠墊、床墊等)。③功能性飲料如:苦蕎茶、苦蕎袋泡茶;但多數企業受各種因素的制約,沒有產品銷售人才,缺乏營銷資本,產品市場占有率低。
3.2 加工技術落后,產品科技含量低
目前大部分企業主要還是以原糧經傳統的手工或簡單的機械操作(脫殼、碾磨、壓制)而成的米、面、片面世,產品粗糙,科技含量低,不上檔次,附加值低,效益不高,且難以遠銷。
3.3 新品種少,好品種不多,豐產和穩產性差。
3.4 品種混雜退化,產量低質量差
近20年來山西選育和引進苦蕎品種13個,在苦蕎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大部分地區,由于缺乏管理,品種混雜退化。有的地方,由于經濟落后,至今仍沿用農家種,降低了產品的產量和質量[3]。
3.5 栽培管理粗放 大部分地方栽培條件低劣,耕作粗放,廣種薄收。
3.6 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缺乏
遇到病蟲害,束手無策,只能聽天由命。2004年壽陽15畝苦蕎田遭受草地螟危害,顆粒無收。
未來要解決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做大做強苦蕎產業,必須做好政府支持、大力宣傳、加強研究、加強協作等工作。
4.1 政府支持
政府支持是第一位的。山西苦蕎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政府“雪中送炭”。在“十二五”初,搭建了平臺,提供了支持。國家農業部和財政部成立了燕麥、蕎麥產業體系,山西有1名蕎麥加工崗位專家,1個蕎麥試驗站。山西省成立了雜糧產業體系,其中1名蕎麥育種崗位專家,1名蕎麥栽培崗位專家;并在蕎麥加工企業起步和發展階段,給予在媒體做產品廣告、宣傳時免費或少收費的支持,支持部分企業免費參加國內外展銷會、交易會,減少企業營銷資本。各級政府在政策和經濟上扶持蕎麥產業。
4.2 專家潛心研究
體系的建設,使專家能把跑項目、籌經費的精力全部用在科學研究上,能夠靜下心來,全心全意搞科研。抓住契機進行苦蕎食品加工和深加工技術特別是改善食品顏色差,口感粗,適口性差的加工技術研究,加強原料優化配方篩選、加工工藝流程及參數、食品生物添加劑應用、發酵和烘烤過程營養成分低損失、加工過程溫度和時間控制,產品保鮮技術、包裝材料和包裝技術的系統的研究。進行高產、多抗(抗旱、抗倒伏、抗蟲)、穩產、適合加工各色產品的專用苦蕎新品種選育的研究。進行大面積苦蕎生產田的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 。進行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特別是蕎麥化學除草的有效藥劑和配套技術的研究。解決苦蕎加工、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4.3 搞好基地建設
試驗站的建立,有利于搞好試驗示范良種繁育和商品糧生產基地建設,有利于廣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苦蕎種植區廣大農民的科學種田水平和文化素質。逐步形成育、繁、推,產、供、銷的市場經濟體系,促進苦蕎產業的持續發展。
4.4 加強協作
政府搭臺,科學家唱戲,試驗站搭橋,各方協作。崗位專家研究的成果通過試驗站展示,縮短成果轉化進程,試驗站是成果孵化器,減輕了崗位專家的推廣任務。育種崗位專家可以通過加工專家明確企業所需品種,針對需求搞科研,做到有的放矢。科研、教學、(加工)企業、市場各方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利用好體系平臺加強協作,密切配合,協同攻關,農科教形成合力,貿工農融為一體。山西苦蕎產業一定能做強做大。
[1]林汝法.發揮苦蕎種植優勢 做大做強苦蕎產業[J].作物雜志.2008,(5):1-4
[2]牛西午,陶承光. 中國雜糧研究(第二屆中國雜糧產業化發展論壇論文集)[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5:238-240
[3]盛晉華,張雄杰,陜方.內蒙古自治區蕎麥生產開發現狀與對策[J].作物雜志.2009,(3):1-4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9.054
國家燕麥蕎麥產業體系分子育種崗位專家團隊成員(nycytx-30)
李秀蓮(1964-),女,山西山陰,本科,副研,從事蕎麥育種栽培研究;
;趙建東,本科,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蕎麥示范、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