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
(南京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江蘇南京 210093)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理念在普通高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教育中的闡釋
李 波
(南京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江蘇南京 210093)
通過對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APA)理念的本質、概念,實施的條件,發展背景,在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教育中的體現及實現,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教師的培養體系等方面進行解釋和分析,逐步了解和認識到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APA)理念在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教育中作用和價值,以及實現的途徑和方法。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APA);普通高校;特殊群體;體育教育
Abstract:Based on the affirmation of related concepts,to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APA)the idea essence,the concept,the condition,the background carries on the analysis,It pointed out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PE teaching of the special group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 who have a need of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will increase year by year,so the lagging of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arouse us grave concern;to APA of the special group of students on PE function,gym instructor’s support system on the analysis,It looks forward to the PE of the special group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from the APA of the function,the value,the way and the method an so forth.
Key words: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APA);university and college;special groups of students;PE
本文所指特殊群體學生是指因病、殘、弱等原因在身體練習方面存在障礙的大學生。隨著社會的發展,這部分學生進入高校的比例也大幅度地增加,他們已經不再是“個別現象”,而是成為了一個重要群體。正如“對于一個社會細節的重視,反映了一個社會文明的程度”,因此,對于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教育應該擺脫傳統的教育理念,進入一個嶄新地境界,這是教育的進步,也是體育的進步,更是社會的進步。
目前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教育,還是被眾多高校以特殊化的方式進行著,他們被人為地劃分在了普通大學生體育教育之外,看似照顧了他們的身體,但傷害的卻是他們的心靈,他們的體育教育被特殊化了。這其中包含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對于特殊群體學生,目前普遍缺乏有針對性的、適合他們身心發展需求的體育課程(教材、活動、場地、教師等);二是將他們孤立于正常體育教育軌道之外,成為了特別的群體,喪失了與正常教育環境的互動,這也成為他們日后不能很好融入社會并與社會脫節的誘因之一,因為他們不僅僅需要身體的健康,更需要尊重、理解、交流和信任。
目前,許多國家已經不再使用殘疾人這一說法,而以前使用的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APE殘疾人體育),也被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APA)所取代,APA強調“平等”和“協調”。“平等”是指在體育教育中,不再以特殊眼光看待殘疾人,而是作為普通的社會人來對待。“協調”是指能夠讓特殊群體學生以自己適合的體育參與(活動)方式與周圍的學生(人)、環境(社會)充分融合,共同進步。當然,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APA的內涵也有了更新層次的理解。
目前國內許多高校對于特殊群體學生的看法,還禁錮于只能參加輕微體育活動,甚至不能參加體育活動的認識上,似乎體育活動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高不可攀的東西,或者是不敢讓其觸及的東西。而這種現狀的產生,不僅需要技術上的更新,更需要理念上的更新。而這種技術上的更新就是需要對特殊群體學生在身心上進行科學、客觀地判斷,即對他們參與體育的可能性、參與什么體育活動(項目)、如何參與、目的如何等進行診斷,由此對他們的身心情況進行全局把握,做到心中有數,我們的一些偏見可能就會自然而然地消失,而教育的目的性也就更強了。這與前面分析并不矛盾,我們將他們作為普通的社會人來對待,并不是忽視他們自身的特殊性,而是不夸大、不絕對化他們的特殊性,這才是APA理念的真正含義。而這種把握涉及如身體檢查、健康檔案的建立、運動處方的實施、評價等諸多方面,同時,還與組織管理、設施建設、制度建立、教師培養等相聯系,因此,要做到客觀地認識和評價,顯然需要一系列的科學方法和手段,也涉及軟、硬件的全面提升,這也是目前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因為許多領域我們還未涉足,更未起步。但客觀的認識必須從主觀的改變開始,當我們找出了問題,那么解決問題也就成為了可能。
體育教育能夠給特殊群體學生帶來什么?特殊群體學生通過體育能得到什么?對于這兩個問題,我們必須達成共識,或者說我們必須具備正確的教育理念,才能使我們的教育系統地、有針對性地實施。
首先是“生存能力”的培養。對于特殊群體學生,我們在體育教育的過程中,要體現教育的個性化、人性化及學生的自我完善。何為“生存能力”?也就是說通過體育教育,具備健康的身體和堅強地意志品質的前提下,力求讓學生學會當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時,能夠自己發現問題、通過自我學習、自我思考、自我判斷,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能夠自我約束,并能與他人和社會進行良好地合作。在這里,體育教育只是特殊群體學生整個教育的一個環節,但必須發揮其特有的功能和作用,不僅要重視學校內的教育,也要謀求家庭和區域社會的合作,體育不僅要促進其健康地發展,也要培養其健康的“生存的態度”。
第二、體育教育中“Normalization”的體現。1981年的聯合國殘疾人年,就基于“Normalization”的理念,提出了殘疾人的社會參與要“完全參與和平等”這一主題。圍繞這一主題,自1983年開始進行了多年的努力和嘗試。
在普通高校的體育教育中,許多高校將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教育與正常學生的體育教育相分離,他們之間沒有交流和互動,正常學生的許多體育活動,特殊群體學生都無法參與,或者說沒有資格參與,這在形式上就背離了“Normalization”的理念。而“完全參與和平等”不僅是特殊群體學生的權利和義務,也是正常學生的權利和義務,在學校體育教育中讓他們真正地交流和互動,讓特殊群體學生展現自我,建立自信,同時也讓正常學生理解他們,尊重他們,這是一個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雙向過程。學校教育中的“完全參與和平等”最終會延伸到社會的“完全參與和平等”,這才是體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丹麥在19世紀中期為了智障者的治療和安全,將他們從日常社會中分離出去,在偏遠的地方建立了治療場所,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弊端越來越突顯,一些有識之士發起了改善智障者治療條件的倡議,希望讓他們生活在普通人中間,這種努力最終得到了回報,丹麥制定出了智障者救護的相關法律,Normalization的思潮的雛形由此而產生。
這種思潮逐漸被許多國家所接受,人們逐漸認識到,Normalization的思潮不僅僅適用于智障者,對于其他殘疾人、及至正常人群都有深遠地意義。這就是追求平等的生存空間,讓整個社會和諧地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英國的曼德維爾醫院舉行了小兒麻痹患者的運動會,目的是促進治療和恢復,這也為日后殘疾人運動會的召開奠定了基礎。隨后瑞典人尼利埃在擔任國際殘疾人體育聯盟(ISOD)理事時,將Normalization理念引入運動會,在1984年的倫敦舉行的國際殘疾人體育大會,斷肢及視覺障礙者也被允許參加運動會,此后,1980年開始腦癱患者、1984年開始肢體障礙患者都具備了參賽資格。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輪椅賽跑被列為表演項目,1985年至1987年加拿大的理克·哈森用輪椅周游了世界,隨后,他和他的團隊向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薩馬蘭奇遞交了“作為人類挑戰自我的奧林匹克應該包括殘疾人”的提案。1988年在漢城舉行了國際殘疾人體育大會,這屆奧運會后,殘奧會與奧運會使用同一運動場館被延續下來。
隨著Normalization和APA理念在殘疾人運動會中的不斷貫徹,這一理念也逐漸被引入大學教育。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體育教育中 Normalization的體現 ,主要圍繞“健康促進”、“生存意義”、“交流”、“社會參與”四個主題來進行。
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特殊群體學生無論身體的狀況如何,他們都有展現自我、實現自我的愿望,這與有無殘疾或障礙沒有關系。無論他們殘疾或障礙的程度和情況如何,自身所具備的能力有多大,他們都有融入周邊環境或社會的欲望和要求,而體育教育就要滿足他們這一需求,并且體育是他們實現這一期望的有效途徑。國際殘奧會主席羅伯特曾經說過“殘奧會選手必須也能夠展現自我”。對于選手來說,追求的不僅僅是成績,更重要的是完善人格、被社會認可和尊重,同時也通過自我挑戰,成為教育別人和社會的典型和楷模。這在體育教育中同樣適用,特殊群體學生經過體育學習,通過有序地運動,建立日常生活所需的秩序。隨著社會的發展,體育教育從以往的“生存”到“有意義的生存”,從“生活”到“人生”開始轉變。體育作為他們走向社會的、參與社會、回歸社會的一個臺階,直接或間接地讓他們得到鍛煉和訓練,提高了他們日常運動能力的同時,積極地面對人生,建立與正常學生相同的意識形態,構建自己豐富的人生。即通過體育參與,發現自己潛在的能力,在現實的環境中,不斷開拓展現自己的領域,從自我表現逐漸到自我實現,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身心更加健康,而這些都將成為他們日后走向社會接受新的挑戰和自我實現的基礎和原動力。
Normalization體育教育理念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特殊教育的根本理念。Normalization體育教育的實現,最終是希望有利于特殊群體學生自立能力形成的完備的社會教育環境,以及推進整個社會對于他們的理解。高校的體育教育就是要通過科學系統的教育措施,讓特殊群體學生得以完成自我實現,最終達到社會實現。
有學者提出,現在是“Sport for All”的時代,即無論什么群體都能夠自由的享受體育、參與體育。體育作為生活的一部分,體現著其文化的特質,特殊群體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也能付出、給予和創造。體育教育就是要引導、挖掘、培養特殊群體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能力和才華。因此,作為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教師,面對特殊群體學生個體差異的不同,就需要具備競技體育、生活體育、康復體育、休閑體育等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隨著特殊群體學生不斷地增加,相應的教師數量也要擴大。隨著特殊群體體育人口的增加,對應APA的多樣化,體育教師專業性的要求也越來越強。
而基于APA的理念,大學生志愿者的培養也越來越重要,大學生志愿者的職業精神及職業素養,將成為APA貫徹和實現的重要力量。
目前普通高校擔任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教師基本都是由現有體育教師兼任的,而這方面的大學生志愿者幾乎處于空白。這一培養體系不僅涉及教師培養,還涉及特殊群體指導員、志愿者的培養,不僅要面對大學教育,還要面向社會,不僅涉及培養機構,還涉及管理、體制等一系列問題。這也就需要我們充分認識到特殊群體學生的需要、社會的需求,從而建立科學有效的培養體系。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APA)理念是基于對特殊群體學生的尊重、基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而提出的,它的目的是培養特殊群體學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體、自我實現及社會實現的能力,與其相關聯的領域涉及醫學、社會學、心理學、運動生理學、教育學等等,因此,APA理念在體育教育中的實現,是社會整體進行協調的結果,而不僅僅是體育領域的個案。我國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教育還處于啟蒙階段,對于這一理念的認識,對于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教育科學發展是有所裨益的。
[1] 岡田猛他.體育スポーツ社會學研究[M].道和書院.
[2] 松田恵示.スポーツ文化と教育[M].學術図書出版社.
[3] 樸永馨.特殊教育概念[M].修訂版.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4] 劉全禮.特殊教育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5] 華國棟.特殊教育師資培養問題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6] 田繼紅.高職院校開設“特殊群體”學生體育課程的途徑[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2):89-90.
[8] 呂新.“羅森塔爾效應”對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教學的啟示[J].體育研究,2007(5):91-92.
Explanatio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Idea on PE of Special Group of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LI Bo
(Sports Science and Research Institute,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G807.4
A
1004-3624(2011)01-0083-03
南京大學人文社科課題(200818739)
2010-09-18
李 波(1972-),男,四川犍為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