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瑛
(浙江傳媒學院大學體育教學部,浙江杭州310018)
啦啦操運動起源于美國,翻譯自英文cheerleading,其中cheer是指歡呼、喝彩、加油,包含了鼓動觀眾為隊伍加油的意思。該項目主要有兩大特征:團隊精神是啦啦操的主要訴求內容,隊員們通過激情四射的口號呼喊,復雜、多變的動作,豐富的隊形變化和高低錯落的空間轉換,來表達團隊的運動能力、默契度、信任度、表現力和凝聚力;啦啦操具有鮮明的技術特征,主要表現為通過短暫加速、制動定位實現肢體動作的發力方式。啦啦操是在音樂伴奏下,通過運動員集體完成復雜、高難的基本首位、舞蹈、難度以及過度配合等動作內容,充分展示團隊高超的運動技能技巧,體現青春活力、積極向上的團隊精神,并努力追求最高團隊榮譽感的一項競技體育運動。
啦啦操是一項新興的運動項目,啦啦操運動在我省發展的雛形最早出現在1999年的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CUBA)浙江賽區賽場上。隨著啦啦操在CUBA浙江賽區的影響不斷加大,許多高校加入到啦啦操隊伍中,以中場舞蹈和看臺口號的形式為自己的學校搖旗吶喊。
2002年第十屆全國高校健美操、藝術體操、啦啦隊教練員、裁判員學習班在杭州舉辦,這次學習班邀請了一名美國舞蹈啦啦操專家與全國各地的教練交流。時隔五年之后,2007年浙江省才舉辦了省內首屆高校啦啦操教練員培訓班,又于2008年舉行浙江省首屆高校啦啦操比賽。
直至2009年,啦啦操運動才受到浙江省體育局領導重視,由體操中心于2009和2010年分別組織舉辦首屆浙江省啦啦操教練員培訓班以及首屆啦啦操教練員、裁判員培訓班,初步組建了教練員和裁判員隊伍,我省啦啦操運動的開展就此拉開了序幕。2010年8月,浙江省體育大會啦啦操比賽舉行,這是我省首次舉行的全省啦啦操專項比賽,代表著目前我省啦啦操運動開展情況和最高水平。
以2010年浙江省體育大會啦啦操比賽為研究對象,此次比賽于2010年8月16日在麗水縉云舉行。
本研究運用現場評定法、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專家咨詢法等研究方法,以浙江省首屆體育大會啦啦操比賽為案例,分析我省啦啦操運動開展現狀,研究啦啦操運動在我省發展滯后的原因并提出推廣啦啦操運動的對策和建議。
本次比賽分成年組和青少年組兩個組別,競賽項目分:成年組舞蹈啦啦操、成年組技巧啦啦操、青少年組舞蹈啦啦操規定動作、青少年組技巧啦啦操。比賽執行國家體育總局體操管理中心制定的《2010-2013年全國啦啦操競賽規則》和“2010年浙江省首屆體育大會啦啦操比賽特定規則”。比賽共有8個隊伍參賽,參賽人數167人。參賽者分為高校43人,中小學85人,少體校27人,幼兒園12人。由此可見,從高校至幼兒園,從體育專業院校至普通學校,此次比賽我省涉獵啦啦操運動的隊伍層面廣泛,參賽人數較多。其中,有4個代表隊參加所有組別、各單項比賽,2個代表隊參加全組別、單一項目比賽,2個代表隊參加一個組別兩個單項比賽。從參賽項目看,各參賽隊具備自編啦啦操的能力,所有參賽隊都參加了自編動作的比賽,規定動作的比賽則有5個參賽隊選報。從比賽得分看,成年組得分高于青少年組,高校參賽隊得分明顯高于其他參賽隊,而且舞蹈啦啦操得分高于技巧啦啦操。高校啦啦操與社會商業活動接觸較多,培養基礎較好,教練業務表現出色,能代表我省最高水平。
從參與范圍看,我省十一個地市中有八個參加比賽,72%的參與率說明啦啦操普及面與受重視度還不夠,項目人口較少。從運動員看,專業從事啦啦操項目的運動員少。各參賽隊運動員大多非啦啦操專業運動員,主要由學校的有健美操、藝術形體、體育舞蹈等專長的學生構成,為本次比賽臨時突擊啦啦操,動作帶有明顯原始專業技術痕跡。從比賽成績看,我省舞蹈啦啦操略好于技巧啦啦操,不過總體水平偏低。如表1所示,冠軍隊伍的難度動作編排都不太合理,個別類別難度只出現1次,難度類別選擇存在不均衡現象。雖然高校隊伍啦啦操水平高于其他隊,能代表我省啦啦操最高運動水平,但與全國其他省份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對項目認識不夠,項目特征表達不確切,難度技術不規范,操化技術不準確,動作素材貧乏、編排簡單,音樂制作較為粗糙,運動員基礎能力不夠(體態、體能、舞蹈能力、表現力、團隊配合能力、運用道具和表達口號的能力等)等。啦啦操運動在我省起步較晚,因此技術水平、競賽組織、商業運作等方面尚未成熟。

表1 各項冠軍隊所選難度動作類別及數量統計
我省啦啦操落后于全國其他省首先因為起步晚,重視不夠。2007年之前,正當啦啦操運動在國如火如荼的發展時,浙江幾乎處于空白狀態,無賽事組織、無項目推廣,直至近幾年啦啦操運動才受到逐步重視,陸續有開展推廣活動。其次,組織機構尚不完善,競賽體系不健全。沒有完善的項目組織機構,無法長期系統地策劃管理啦啦操運動的發展,賽事組織沒有保障。沒有一套完整的適合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地區的競賽分組體系。再次,缺乏專業教練員和裁判員隊伍,項目人口少。如表2所示,本次比賽的教練員原始專業為健美操、體操、體育舞蹈和其他專業,71.4%的教練參加過啦啦操培訓班,78.6%的教練有3次及以上帶隊比賽的經驗,教練員的業務水平和能力還有待培養和提高。由于項目賽事少,2007年發展至今我省只舉辦了兩場賽事,啦啦操教練員往往來自其他專業領域,臨時為比賽帶隊,導致對項目重視不夠、認識不足,編排的動作往往帶有原始專業的影子,水平上不去,直接影響啦啦操運動的發展。啦啦操賽事少也導致專業裁判員缺乏實踐經驗,業務水平提高有限。我省真正開展啦啦操運動的地市不多,僅有杭州、寧波兩地常年設隊訓練且以表演性舞蹈啦啦操為主,全省總的來說競技啦啦操參與人口少。最后,對外交流少。2007年之前我省啦啦操項目相對外界幾乎處于封閉狀態,啦啦操信息進不來,有想法的教練也無機會外出學習。我省常年缺席自2001年開始舉辦的全國啦啦操錦標賽,沒有大賽經驗積累和技術交流溝通的機會,致使我省啦啦操運動與全國啦啦操運動發展日益脫軌。

表2 各隊教練員原始專業、參加啦啦操培訓班及帶隊經驗情況
4.1 啦啦操是一項充滿活力和積極向上的競技運動項目,深受青少年朋友喜愛,具有廣泛的發展前景和商業價值,應當受到高度重視和發展。大力發展啦啦操運動,滿足廣大群眾的需求,加快全省啦啦操水平的整體提高迫在眉睫。
4.2 我省啦啦操發展滯后,整體水平低于全國,尤其是最具啦啦操項目特點的技巧啦啦操。現有教練對項目認識不足,專業啦啦操教練員嚴重缺乏。
5.1 要有效發展啦啦操運動,必須引起相關領導的足夠重視,投入一定財力和物力,建設一個長效的組織機構,設立該項目為常規賽事,建立一套完善的、適合我省實際的賽事體系。
5.2 我國每年有全國性和國際性的啦啦操培訓課程、啦啦操訓練營,傳授最新啦啦操賽事規則與難度操化技術,我省應當每年派教練員代表出去學習和交流,以點帶面加速將啦啦操運動向基層推廣。
5.3 引進優秀人才、先進技術,舉辦全國性的大型培訓和啦啦操訓練營也是事半功倍方法。
5.4 建設教練員、裁判員隊伍。多辦培訓班擴大教練員、裁判員隊伍,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和綜合能力。為我省啦啦操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及專業支持。
5.5 以學校發展和社區發展為陣地,帶動更多行業領域參與啦啦操運動,增加項目人口基數。
5.6 加強對外交流,可與啦啦操運動強省合作發展,結合市場操作該項目優化社會氛圍。
[1] 李鴻.我國啦啦操運動開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32(2):89-91.
[2] 唐金山,周燕,邱建鋼,孟憲君.2010-2013年全國啦啦操競賽規則[S].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中國蹦床與技巧協會啦啦操分會,2009.
[3] 馬鴻韜.啦啦操運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黃楚姬.啦啦操的概述與編排[J].體育科技,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