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友,邱丕相
(1.齊齊哈爾大學體育學院,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6;2.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200438)
視覺文化時代武術套路審美的要素解析
馬文友1,邱丕相2
(1.齊齊哈爾大學體育學院,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6;2.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上海200438)
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和專家訪談等方法,對視覺文化時代影響武術套路審美的因素進行了梳理和分析。認為:影響武術套路審美的客觀因素有演練的真實性和完美的形式;主觀因素有觀者的修養(yǎng)、情感、功利性、審美觀及武術知識和運動體驗等。并提出只有主、客體在審美過程中達到和諧統一,才能交感整合出“真與美”、“情與理”的“意境”之象。
視覺文化;武術套路;武術審美;主觀因素;客觀因素
Abstract: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logical analysis and expert interviews,with the combination of aesthetic principles,the paper sorted and analyzed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of impacting Wushu’s aesthetic.The authors think:the objective factors impacting Wushu aesthetic are the authenticity in exercise and the perfect form.Subjective factors include the viewer’s self-cultivation,emotional,utilitarian,concept of aesthetic and Wushu’s knowledge and sports experience.The paper proposed only if the unity of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in the aesthetic process,the mood of truth and beauty,feeling and reason was integrated together.
Key words:visual culture;Wushu routine;Wushu’s aesthetic;subjective factors;objective factors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將視覺文化視為一種主導性的文化開始進行研究、傳播,當代文化的“視覺轉向”或“圖像轉向”正在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1]。讀圖時代,形象已經超越了語言符號,在文化生活中占據了核心空間。被稱為后工業(yè)之父的丹尼爾·貝爾指出:“目前居‘統治’地位的是視覺觀念。聲音和圖像,尤其是后者,組織了美學,統帥了觀眾[2]。”視覺文化很大程度上使審美世俗化,使審美真正融入了大眾的日常生活。據此,有學者提出,“武術運動審美已經成為武術發(fā)展和延續(xù)的時代主流[3]”。在這樣的前提和背景下,解析影響武術套路審美的主要因素,提高人們對武術美的欣賞水平,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美感是審美主體從客觀審美對象實行自我觀照而獲得的精神愉悅[4]。客觀對象是否真實,是否符合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已成為一條具有普遍意義的審美標準。武術美是以“真”為前提的。首先,它要求演練要具有真實性,即真本事,真情感。國學大師王國維認為:“只有真情感,才能有境界”。運動員在表演時要充分考慮觀眾的審美情趣,把武術技擊性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要以真功夫為基礎,要營造出真打實斗的場景。武術的動作非攻即守,或是攻守兼?zhèn)洹1硌輹r,演練者在意念上必須有假設性的攻防存在,一招一式富于技擊,準確精當;切忌矯揉造作、畫蛇添足。其次,從辯證法角度講,“真”既要符合現實情境,又要超越現實情境。正如胡小明先生所說:“人們的審美感受往往隨時代的發(fā)展、生活方式的變化、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更新[5]”。武術動作編排既要符合人體生理、心理特征,又要富有創(chuàng)造性,在不斷發(fā)展中來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如果因循守舊,雖然增加了運動員完成動作的保險系數,但卻失去了觀賞性。藝術最忌諱陳陳相因,正是比賽中難以預料的多變性和運動員表演的千般變化,才使比賽充滿了懸念,才更具吸引力。
隨著歷史的更迭,審美主體雖然具有時代性,但是美的本質是不變的。真、善、美是依次遞進的,以真為基礎,體現了善,表現出美。視覺文化時代,人們對美的要求是直觀的、綜合的、全面的。所謂:“形美感目,意美感心。”武術套路要體現出“內外合一,形神兼?zhèn)洹钡拿?方能獲得理想的視覺效果和審美感受。
1.2.1 造型美。造型在武術中也叫“定勢”或“亮相”。研究表明人類獲取信息時,83%來自視覺。視覺元素是感性的代表,強調直觀形象,因此它們所傳達的審美信息易于被審美者理解、接受和記憶[6]。人們觀看武術比賽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運動員的入場“亮相”。“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一個眼神、一個姿勢即要表現出武術深受中國傳統美學滋養(yǎng)的韻味。左右對稱,上下協調,周身兼顧,和諧之象盡顯于外。運動員在表演過程中要時刻注意造型的優(yōu)美,切忌一味追求動作難度,而忽視了落地時的穩(wěn)定性,所謂“晃一晃韻味皆無”。“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7]”,在動靜、起落等矛盾對立中突出造型定勢的穩(wěn)定性,成為完美展現運動員實力與心理素質的航標。可以說,造型美是武術美的基礎。
1.2.2 動作美。動作美的特點在于準確、干凈、敏捷、連貫、舒展而富有節(jié)奏,給人以“增之一分太多,減之一分太少”的感受[5]。武術演練時“手、眼、身法、步 ,精神、氣、力、功”內外“八法”全面展現,動作才能協調一致、整齊劃一。內力與外勁俱現,則美在其中矣。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對武術動作美描述的可謂入木三分:“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耀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公孫大娘那矯健敏捷、剛勁有力的舞姿,勇猛快速、驚天動地的氣勢躍然紙上。武術動作美在冷兵器時代尚倍受推崇,視覺文化時代更應是表演者追求的價值核心所在。毋庸置疑,動作美是武術美的關鍵。
1.2.3 服裝音樂美。炫目的產品必然少不了“包裝”與“打造”。為了增加武術的觀賞性和藝術表現力,新規(guī)則已經放寬了對表演服裝的諸多限制。“新時代”的長拳服裝給人以一種干凈、利落、威武霸氣的雄渾之感,太極拳服裝則能使人體會到一種寬松、舒緩、自由自在的優(yōu)美之境。為了顯示地域特點、或突出拳種風格就要不拘一格、大膽創(chuàng)新,通過迥異的服裝特色來吸引觀眾的眼球。
在視覺文化為主導文化的今天,聲音和圖像已不可分割。音樂與武術動作的融合,使單一的視覺藝術變成了視、聽覺藝術的綜合,從而更加豐富了人們感官的享受效果。在選取樂曲時要根據不同拳種的特點而有所區(qū)別,譬如表演太極拳時,可選用民族樂曲《流水》伴奏,表演者在舒緩綿延的音樂中徜徉,對太極拳的內涵和特點有了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形、神、意融為一體,打出了“行云流水”般的意味。觀眾沉浸在美的意境中,遐想之余,其音淼淼不絕如縷,令人回味無窮。顯然,服裝音樂美構成了武術美的外在條件。
1.2.4 內在精神美。武術注重形神兼?zhèn)洹韧夂弦?講究心動形隨、意發(fā)神傳。沒有神,形則亡。賽場上主客體產生心靈“交感”,運動員的神美展現堪稱中樞橋梁。演練時爭取要做到“舉手投足見神韻、一招一勢情催生”。《吳越春秋》描述一民間女子劍術高超、出神入化時把武者之神采奕奕、內在光芒描繪得淋漓盡致——“凡手戰(zhàn)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視覺文化時代主客體交流是直觀的、感性的,在追求武術外在動作形態(tài)千般變化的同時更應該注意內在神的體現。眾所周知,內在精神美是武術美的靈魂。
上述四個方面構成了武術之美的基本元素,如果單個方面突出,那只能是“各美其美”;只有形成和諧一體,通過完美的形式表現出來才能達到“美美與共”的理想效果。
隨著電視和網絡的普及,視覺文化日趨成為主流文化,人們欣賞直播或轉播比賽的幾率大大增加。觀看武術比賽,能調節(jié)情感,愉悅身心,陶冶品行,滿足一定的審美要求,是人們業(yè)余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在欣賞比賽時,不同觀眾的反應表現出多樣性、鮮明性和易變性等特點。這主要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
美可以啟智,美可以移情。對美的理解、認識及文化、道德修養(yǎng)、生活經歷等不同會直接影響人們對美的鑒賞。中國武術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它的美表現出含蓄的、模糊的、抽象的、寬泛的、整體和諧的濃郁色彩,沒有深厚的內在自我修養(yǎng)是很難把握的。俗話說:“會看看門道、不會看看熱鬧”,要看出“門道”就必須具備必要的審美修養(yǎng)。唐代著名書法家張旭就是從觀看公孫大娘舞劍中受到啟發(fā),悟出了寫字用筆之妙法,從而創(chuàng)造了書法藝術的一種靈巧飛動之美[4]。審美修養(yǎng)高的人觀看武術比賽不僅可以目睹精湛的技藝,而且可以從中體會到濃厚的人文底蘊,潛移默化之中陶冶性情,凈化靈魂,美化生活。
情感,作為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tài)度,它總是同人的要求、愿望、理想等密切聯系起來的,帶有強烈的主觀傾向性,因而它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心理活動。正如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所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這種發(fā)現主要取決于我們的審美情感。心情愉悅時看什么都是美的,反之,則會滿目凄涼、丑陋不堪。武術深受中國古典美學的影響,十分重視“術德并重、情寓其中”。一場酣暢淋漓的比賽,也只有心情愉悅的觀眾才能體會到內在含蓄的趣味和神韻及帶給審美主體的感性體驗與心靈領悟。
功利即是對人有益或有用,功利性對人的情感影響很大。人們在觀看武術比賽時,如果是某個隊員、某個團體的“超級粉絲”;抑或是下了賭注的“賭友們”,都會影響到觀看比賽的心情。這樣急功近利很難體會到什么是真正的武術美。應該說,觀賞中的美感既根源于功利,又超越于眼前直接的功利,它本質上是對人類爭取自由的努力以及創(chuàng)造性的一種鑒賞和贊美,是對美的積極肯定與熱烈追求。在觀看精彩紛呈的武術比賽時,如能拋開“利欲熏心”的物欲,沉浸在一種超然的精神享受中,那將是一場美的“視覺盛宴”。
美是人類追求的永恒主題。但審美觀卻隨著時代和國度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以希臘為首的西方幾乎將身體理想化了,側重自然美;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似乎更強調內在美、社會美。即使在一個國家不同年代也有不同的審美標準,譬如我國古代有“燕瘦環(huán)肥”之美;而今女性卻視“肥”為“猛虎”。對美的鑒賞是隨著人們所處的環(huán)境、時代和欣賞尺度而變化的。隨著中西方美學的交流和互融,隨著視覺文化的不斷豐富,當下人們的審美意蘊趨向外顯。大眾已經習慣了信息時代的飛光流轉和快餐感覺,對于深受中國傳統美學熏染的武術,只有“懂得”它的人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它的博大精深與意蘊綿長。
武術拳種紛呈,各項目均有其獨特的美學特點。如長拳姿勢舒展、輕快瀟灑為美;太極拳則舒緩柔和、輕靈圓活為善。具備一定武術知識的人,在看到不同拳種風格的表演時才會感到情不自收、妙不可言。對有過習武經歷的人而言,在觀看比賽時會聯想到自己,心與之動,甚至會主客易位;運動員演練時會屏息靜觀,完成時會情不自禁地歡呼與喝彩。簡言之,掌握一定的武術知識或有運動經驗的人在觀看比賽時會真正地感受到武術表演的藝術性,不關心輸贏,沉浸在忘我的快樂中。正所謂:“無物無我、物我兩忘,融入其中,體驗快感。”
中國古典美學的審美心理理論基本上屬于體驗論系統,中國古典美學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礎上。建立在這種哲學基礎上的審美理論不可能是主體與客體對立的認識論,而只能是主體與客體交感的體驗論[8]。“交感”強調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不只是客體動情于人,還有主體移情于物。
視覺文化時代觀賞比賽成為一種審美活動,審美感受產生于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的相互作用之中。審美主客體在時間概念上有先后之分,但是在空間概念上是并行相容的[9],只有整合才能體會“意境”之美。所謂“意境”,就是主體和客體在審美過程中的統一。就武術套路審美而言,是“真實性”與“完美形式”、“情感”與“理性”的統一。正是這四個方面的相互滲透與不同配比,才構成了武術審美中的不同境界。
當下,中西美學的融合是不爭的事實,美學的全球化已然降臨。作為視覺文化的“一場盛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太極拳表演就是美學全球化的一種成功展示,中國傳統美學因子寓于武術技擊之中,給人以激情、豪放、心胸開闊之感,融東方美學特點與西方美學風格為一爐,呈現出一種大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修養(yǎng)和審美觀的數十億觀眾情寓于之中,心隨武者動,凜浩然正氣,屏息以靜觀。“真”與“美”、“情”與“理”整合滲透,主客體合二為一,重新塑造出一種武術的意象之美。通過表演者出神入化的展現,觀賞者豐富的美學聯想,最終觀賞者和表演者達到了“物我同一”的理想境界。這是在求得審美“主體”與“客體”和諧統一的路徑上做出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嘗試。
視覺文化時代,電視、網絡等已經成為大眾了解武術的前沿“窗口”,這對審美主客體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武術比賽要經得起考驗,以真為原則,體現出美。要通過比賽正確引導大眾,使其擺脫“印刷文化”時代虛構的理想化武術的陰影。另一方面,大眾在觀看比賽時,要更好地“理解武術”,擺正心態(tài)、融入其中、體驗美感。要追求主客體整合滲透,體會“意境”之美。
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一是武術動作創(chuàng)編時要抓住現代人的審美心理,突出變化與刺激;二是演練者要有扎實的基本功、技術表現力,并通過完美的形式展現出來;三是觀眾在觀看比賽時功利色彩不要太濃,要保持平和心態(tài),作為國人支持“國術”,推動其發(fā)揚光大,不要動輒吹毛求疵,更不可崇洋媚外;四是國家應該立足于弘揚民族精神,宣傳和普及武術文化,培養(yǎng)國民的武術素養(yǎng);五是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鼓勵廣大民眾參與武術活動,在學校、社區(qū)免費為其提供便利的場所,使其從實踐中獲得運動體驗,提高對武術美的欣賞水平。
[1] 丁莉麗.視覺文化語境中的影像研究[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1.
[2] 李鴻祥.視覺文化研究—當代視覺文化與中國傳統審美文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21.
[3] 劉建,楊艷梅.競技武術套路的審美因素及其構成法則[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28(5):122-124.
[4] 劉慕梧.體育美學[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2:58,151.
[5] 胡小明.體育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9,191.
[6] 趙金朋.視覺文化對審美教育的影響[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25(1):37-40.
[7] 邱丕相.武術套路運動的美學特征與藝術性[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8(2):39-43.
[8] 陳望衡.中國美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
[9] 朱長喜,譚淑華.體育與審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183.
The Factor Analysis on the Aesthetic of Wushu Routine in the Context of Visual Culture
MA Wen-you1,QIU Pi-xiang2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Qiqihar University,Qiqihar 161006,China;2.Department of Wushu,Shanghai Institute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G852
A
1004-3624(2011)01-0090-03
2010-09-20
馬文友(1974-),男,黑龍江蘭西人,講師,上海體育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武術文化、武術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