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金山
(中共河南省委黨校黨建教研部 河南 鄭州 450002)
所謂“網絡問政”,是指各級黨委、政府以及領導干部通過網絡與網民交流,進而收集民意、匯集民智,創新執政方式和提高執政能力的過程。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和發展,互聯網在中國民眾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成為中國公民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重要渠道。從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網與網友在線聊天、傾聽民意,到溫家寶總理通過中國政府網與網友在線交流、問政于民;從廣東省領導邀網民“灌水”“拍磚”,到地方領導開博聽民意;從湖南“全球尋策計劃”到重慶“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建設”問計網友;從兩會期間的網絡互動平臺,到“網絡問政”被寫入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網絡問政正在改變中國的政治生態環境。
(一)網絡問政有利于解社情民意
胡錦濤總書記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指出:“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我們要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通過互聯網來了解民情、匯聚民智,是一個重要的渠道”。因為在相對虛擬、隱秘的互聯網上,很多人平時在現實社會中不敢說、不方便說的話與事,往往都能原汁原味地展現在各級政府官員面前,這些海量、及時、真實的網絡原生態信息,為各級政府和領導干部了解社情民意提供了一個快捷的通道。“網絡問政”成為今年“兩會”最深的印記,互聯網將網民參與兩會的熱情推向了歷史峰值,據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新近公布的《2011全國兩會網絡輿情研究報告》顯示,“在各大網站的2011年全國兩會專題中,均有大量的網民留言和跟帖,這些網站在兩會期間推出的相關互動活動中,網民的參與積極性空前高漲,近年風行的”網絡問政“在兩會期間表現得尤為突出,可以說民意表達氛圍已初步形成。”[1]
(二)網絡問政有利于實現科學決策
“網絡是當今反映社情民意、加強交流互動的重要平臺,是各級領導干部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重要渠道。”[2]互聯網本身具有的草根性、自由性和普及性的特點大大增強了公眾的現代公民意識,使他們參與政治的熱情不斷高漲,充分滿足他們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傾聽網絡民意,實行網絡問政,可以為黨和政府的決策提供科學化、民主化的依據。自2010年10月28日至11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國人大網向社會公開征求對車船稅法草案的意見,中國人大網共收到97295條意見,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25日下午經表決,通過了車船稅法,此次通過的車船稅法,吸收了委員們和公眾的意見,降低了稅額幅度,最終的方案是:乘用車排氣量1.0升以下的,為60元至360元,1.0以上至1.6升的為300元至540元,1.6升以上至2.0升的為360元至660元。按照新的征稅方案,2.0以下、占乘用車87%左右的車主的名義稅負不會增加,此次車船稅的通過既反映了民意的脈動,更提高了決策的科學性。
(三)網絡問政有利于社會監督
網絡是在政府、領導干部和網民之間架起的一座方便、快捷、有效的橋梁,有利于信息的相互溝通,特別是有利于公眾對政府和領導干部的民主監督,人民論壇“千人問卷”調查顯示:“您認為哪個渠道最能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69%的受訪者選擇“網絡”。近年來,網絡在對政府和領導干部的監督中發揮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從2003年的“非典”事件到“孫志剛”事件再到“劉涌”事件,網絡監督作用逐漸凸顯,直接促成了事件的解決和相關責任人的處理。此后,一個個網絡監督事件此起彼伏,從“重慶最牛釘子戶”事件到“山西黑磚窯”事件,再到陜西“華南虎事件”,從“天價煙事件”到“躲貓貓”事件,再到“上海釣魚執法”事件以及近期的“河北大學撞人”、“廣東茂名副市長陳亞春被網絡舉報”等事件,在這些事件中網民形成了聲勢浩大的網絡輿論,在網絡輿論監督下,一個個事件真相最終付出浮出水面,直至相關責任人被問責。
(四)網絡問政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就是人民當家作主,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要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網絡問政成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新平臺。今年兩會期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通過網絡問政成為兩會新氣象,加拿大《環球郵報》如此描述中國的兩會:有兩場有關中國前景的討論正在展開,一場是在人大和政協的兩會上,另一場是在互聯網的論壇上……當代表委員在人民大會堂聽完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返回他們所住的酒店時,另一場討論正在人民網上進行,網民們談及一些新鮮話題,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等等。通過網絡表達訴求,抒發己見,傳遞民意,建言獻策,正在成為普通民眾參政議政的新型民主表現形式,網絡問政正在成為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環節。
(五)網絡問政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維護社會穩定
網絡問政與其他執政方式相比具有溝通快、覆蓋面廣、互動性強等優越性,它降低了公眾利益表達和監督的“門檻”,政府和公眾通過網絡平臺一“問”一“答”,構建了一種雙向性的溝通反饋模式,使信息傳播的成本大大降低,有效性不斷提高。雖然網絡問政不能取代其他問政渠道,也無法徹底解決問題,但與傳統解決問題的方法相比,網絡問政不僅節省了時間、減少了開支,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除此之外,網絡問政還有利于減少上訪,維護社會穩定。在我國信訪是一種法律以外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一種比較直接的利益表達形式,與公民直接坐到政府機關門前“上訪”相比,“網上信訪”是非常便捷的信訪方式,它不受時間、空間、人數的限制,而且它的信訪成本是最低的,速度是最快的,是傳統信訪方式的重要補充,具有便捷、高效、經濟的諸多特點,正如群眾所講:“信訪不如上訪,上訪不如上網”,政府對網上信訪提出的意見建議或者投訴請求給予及時回應,將有益于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一)對網絡問政的認識不足
截至2010年年底,中國網民數量已達4.57億,互聯網日益成為民意表達的主要渠道,公眾越來越多的傾向于在互聯網上表達態度,發表看法,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和領導干部通過網絡問政主動了解社情民意,由被動應對向主動溝通轉變。然而部分領導干部在思想意識方面對網絡問政認識不足,在具體工作中對網絡問政重視程度不夠,有的領導干部認為與網民打交道是宣傳部門的事,與政府的中心工作關系不大,只要抓好經濟建設工作就可以了;有的領導干部對互聯網的傳播規律認識不夠,對網絡問政的內涵認識不足,還沒有樹立“網絡問政也是政治”的基本觀念;有的領導認為網絡是民眾宣泄不滿、發泄牢騷、指責政府、謾罵官員的場所,對待網絡問政輕描淡寫、敷衍了事;有的領導干部仍停留在“網絡問政是分外之事、多余之舉、額外負擔”的錯誤認識上;有的領導之所以開展網絡問政,不是想工作有改進、作風有改善,而是看到其他地方領導在這樣做,便被動地為了跟上形勢、為了取得政績,而采取的臨時措施。
(二)主動運用網絡的能力不強
一方面,互聯網在我國的發展日新月異。1994年4月20日,中國實現了與Internet的全功能連接, 2002年8月博客中國網站成立,博客的發展直接推動了中國互聯網進入Web2.0時代,web2.0根本改變了web1.0信息單項傳播的模式,更加側重于信息的雙向的甚至多向傳播,它的最大特點是參與、共享、交流。更重要的是web2.0直接催生了新的輿論平臺,比如:電子郵件、QQ、論壇、博客、播客等。另一方面,各級領導干部對互聯網的認識和運用能力還不能適應互聯網的發展,調查顯示,領導干部主動運用互聯網的能力讓人擔憂,重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周波在題為《領導干部應不斷強化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的文章中說:“全市近46%的市管干部不上網或幾乎不上網,有近25%的處級領導干部一周上網時間少于1小時。有19個區縣黨委中心組從未開展過網絡知識、輿論引導、危機公關等相關內容的學習活動;有12個區縣在黨校課程中沒有設置網絡相關知識的學習。”[3]
(三)網絡輿論的引導能力不強
“網絡輿論就是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公眾對某一焦點所表現出的有一定影響力的、帶傾向性的意見或言論。”[4]在互聯網興起之前,我國輿論傳播的主要載體是報紙、廣播和電視,在這種模式中公眾只是受眾者,執政黨、領導干部對媒體輿論掌控著絕對的主導權。網絡傳播的發展,則使傳統的傳播媒體受到很大的沖擊和挑戰,網絡傳播是一種雙向的、互動的傳播模式,這種模式使以前的信息溝通和思想交流的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公眾不再僅僅是信息的接受者、消費者,還是信息的創造者、發布者。在網絡條件下,公眾不再僅僅聽從單方面的報道和闡釋,也可能不再追隨主流意識形態的觀點,他們具有獨立的價值判斷并且敢于和善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在網絡傳播中,執政黨和領導干部很難再像過去那樣對社會信息進行完全的管制,以前那種集中統一的、自上而下的信息管制手段受到挑戰,網絡輿論引導面臨挑戰。由于受傳統思維模式的影響,不了解網絡輿論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很多領導干部對網絡輿論的引導往往采取簡單的封堵做法,結果事與愿違,比如:2003年非典發生前期,由于封鎖消息,錯失了引導輿論的最佳時機,引起了社會恐慌和震蕩;2005年11月松花江嚴重污染,由于地方政府和國家有關部門都沒有及時公開真實情況,哈爾濱市民陷入恐慌;2010年9月江西宜黃縣拆遷自焚事件發生后,縣委書記帶隊“圍堵”當事人引爆網絡。
(四)網絡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不強
隨著社會發展多樣性和復雜性的日益增加,突發事件發生的頻率不斷提高,范圍不斷擴大,其中網絡突發事件比其他突發事件影響更大、處理更難、后果更嚴重,因此,網絡突發事件給領導干部網絡問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由于網絡的“殺傷力”很大,很多領導干部害怕“上網”,當面對網絡突發事件時往往采取消極應對的策略,有的領導干部采取鴕鳥政策,希望事件很快平息,結果事與愿違,反而引發更大的網絡輿論風波,比如“河北大學撞人事件”;有的對事件發展趨勢把握不準,嚴重程度估計不足,采取拖延策略,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結果是“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比如“貴州甕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有的反應不當,敷衍塞責,反而進一步放大事件,激化矛盾,如“70碼事件”、“躲貓貓事件”、“喝開水死事件”等。
(五)網絡問政的實效性不強
近些年,許多地方政府和領導干部紛紛利用網絡手段,或舉辦征集建議,或網絡對話,或網友見面會,或收集輿情等搭建信息平臺,開展“網絡問政”活動。在網絡問政日漸興起的同時,公眾也提出了一系列尖銳問題:誰來問政?向誰問?是否可以問出結果?網絡問政是不是“問了白問”?網上拍磚是不是“拍了白拍”?很多網友對網絡問政的效果存在質疑。毋庸置疑,有些網絡問政起到了預想的效果,如人民網的“給地方領導留言”中,有41位省部級干部對網友的留言做出了回復。有些則只重視外在形式而缺乏實際內容,比如有些地方在“網絡問政”時,在平臺上雖有溝通欄目、問政板塊,卻沒有專門力量去分析采集,使得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石沉大海、杳無音信,極大地挫傷了網民的熱情,損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針對“網絡問政的問題是否能得到有效解決”,人民網調查顯示,50%的網友表示不知道,35%的網友認為不能得到解決,只有15%的網友認為可以得到有效解決,網絡問政的效果成為公眾最為關注的問題。
(一)更新觀念,充分認識網絡媒體的飛速發展
轉變觀念,就要改變以往輕視、回避甚至打壓網絡媒體的思想和認識,徹底摒棄封堵心理、僥幸心理和鴕鳥心理。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媒體結構和輿論環境與改革開放前已有很大不同。改革開放前,我們的媒體基本上是單一的黨報黨刊和政府辦的媒體,只要黨和政府一聲令下,基本可以做到“輿論一律”,而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網絡媒體的日益興起,要像以前那樣“一刀切”地管住所有媒體已經不可能了,面對網絡時代的挑戰,黨政官員迫切需要更新觀念,因勢利導、順勢而為,重視網絡和網絡問政,及時聆聽民聲、掌握民意,以積極開放的心態面對網絡,讓網絡成為普通民眾與政府官員之間的政策與民意互動的通道,讓網絡成為人民享受憲法給予的言論自由的場所。
(二)善待、善用、善管網絡媒體
一方面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網絡本身具有的匿名性、交互性和開放性,使網民在虛擬世界里可以暢所欲言,自由地表達個人的意愿,網絡日漸成為普通民眾和政府進行溝通的新渠道,是實現公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新途徑,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善待、善用網絡媒體;另一方面,網絡本身的這些特性也會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對于那些在現實生活中積累了太多心理壓力又無處宣泄的人來說,網絡提供了一個絕佳的釋放出口。比如一些人在網上不負責任地發表措辭偏激、披露隱私的不良言論,甚至宣揚暴力、色情、迷信、賭博等有害內容,更有甚者,利用網絡散布謠言,謾罵攻擊他人。此外,網絡的匿名性、虛擬性增加了政府管理和控制輿論傳播的難度,在網絡傳播條件下,傳統的以新聞為中心的傳播理念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黨對意識形態的控制有所削弱,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善管媒體,加強虛擬社會的管理。
(三)加強信息公開,促進黨政工作方式透明化
毋庸置疑,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問政越來越受到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的重視,然而當前仍有一些地方政府和領導干部在面對這一新情況時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還是簡單的用“封”、“蓋”、堵等老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解決問題,殊不知這種老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互聯網日趨發達的今天已經越來越失去了效力,甚至適得其反。一方面,中國現有網民4.2億,網站279萬個,熱門論壇上的貼子和跟貼每天有幾十萬,甚至幾百萬,根本不可能逐一審查、限制,特別是騰訊QQ用戶同時在線超過一個億,任何權威機構都無權阻止或限制網民的即時通訊。另一方面,網絡化時代,信息傳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網絡雙刃劍的特性讓我們看到,網絡在給人們傳遞及時、正確信息的同時,也可能伴隨著不準確的消息,乃至謠言的流出,造成受眾的誤判、錯信甚至于莫名的恐慌,不明真相產生的謠言和別有用心者制造的謠言,都會給個人、社會、甚至國家帶來嚴重的傷害和破壞,貴州6.28甕安事件和石首6.17事件給我們留下了慘痛的教訓。所以,在網絡時代,執政黨、地方政府必須迎接新的挑戰,轉變執政方式,做到黨政工作透明化,由原來的“要我公開”變為“我要公開”。
(四)提高網絡輿情分析,增強網絡執政能力
“領導干部網絡執政能力,是指領導干部運用網絡科學研判輿情、正確引導輿論、及時處置網民意見和要求,以及善待、善用、善管媒體等方面的能力。”[5]在瞬息萬變的網絡世界里,網絡輿情應對正在成為黨政機關以及領導干部執政能力的集中體現,已成為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施政過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跨省抓捕”、“開胸驗肺”、“飆車撞人”、“釣魚執法”、“山西假疫苗”等事件極大地考驗了黨政機關以及領導干部的網絡執政能力。就目前的現實來看,各級黨委政府尤其是領導干部的網絡執政能力令人堪憂,現在一些官員粗暴和草率的言語和行為也逐漸成為網絡輿情的焦點,在言行方面如:“你是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這事不能說的太細”,“你是不是黨員”、“老百姓為什么不公開財產”等“雷語”,在行為方面如:涉嫌猥褻女童的林嘉祥事件,“茶杯門”事件,“行長猥褻婦女,副縣長旁觀”等事件,這些事件一方面考驗了領導干部的網絡執政能力甚至職業道德,而另一方面隨著來自草根力量針對權力部門和領導干部的監督日益廣泛,網絡執政能力將是各級黨委、政府以及領導干部在網絡問政方面面臨的一個更為現實的挑戰。
(五)加強制度建設,建立網絡問政的長效機制
從近年來網絡問政的效果看,網絡問政已經成為政府與公眾雙向互動的有效方式,是直面民意、匯聚民智的重要平臺。但是,由于各級政府和領導干部對此問題的認識程度和重視程度不同,有些網絡問政流于形式,網絡問政的渠道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比如有些政府網站雖然開通了網絡問政的平臺,卻流于形式,對網絡民意的敷衍、懈怠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有些領導干部雖然開通了博客或微博,卻沒有及時維護和更新,甚至只留下了一段開場白的話沒有內容,根本無從談起對群眾的建議和意見進行有效的回應,因此,沒有制度護航,網絡問政有可能成為“一陣風”。網絡問政亟待制度化和長效機制,“面對日益增多的網民參與,推動網絡問政常態化已是大勢所趨。”[6]
(六)整合網絡問政資源,創新網絡問政形式
隨著網絡問政的逐步深入,創新網絡問政的形式是領導干部提高網絡問政能力的抓手。一是在線對話。從2008年6月20國家主席胡錦濤與網民在線對話,到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兩次通過中國政府網與網民對話,再到俞正聲、汪洋、強衛、蘇榮、趙洪祝等省部級領導干部通過網絡與網友在線對話,在線對話成為網絡問政的最直接形式。二是建立網絡發言人。“網絡發言人”是傳統新聞發言人制度在互聯網空間的延伸和拓展,涉及網絡信息的收集、整理、匯報、交辦、回應等環節。從貴陽市政府網絡新聞發言人正式上崗到廣東省政府相關廳局“網絡發言人”全部公開亮相,標志著政府從被動回應網絡轉向公開與網友互動。三是各種“留言板”。從2006年人民網創建“有話網上說”欄目到今天的“地方領導留言板”、“直通中南海”,人民網已經成為一個全國性的“網絡問政”平臺。此外,河南南陽市開通的“書記市長網上留言板”,鄧州市開設的“社情民意留言板”,安徽阜陽臨泉縣開通的“民意直通車”,都成為問政于民的平臺。四是電子郵箱。2009年5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開通民意溝通電子郵箱,隨后全國400多家法院紛紛效仿。2008年12月1日和2009年12月1日,廣東省河源市分兩步將市委書記陳建華的“華哥信箱”升級為包括1020個子信箱,延伸到鎮一級黨政領導的“公仆信箱”系統,形成受理、辦理、查詢、回復、督辦、統計“六位一體”的網上信訪平臺。五是開通專門網站。2009年10月28日,全國紀檢監察舉報網站統一開通,負責受理群眾對黨員、黨組織和行政監察對象違反黨紀政紀行為的檢舉報告,以及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意見、建議。此外,廣東奧一網、湖南紅網、河南大河網、江西問計網等網站已成為重要的網絡問政的平臺。六是微博問政。通過微博問政、議政成為今年兩會新風景,代表委員在兩會期間紛紛開設個人微博,通過微博吸納民意。
[1]2011全國兩會輿情研究報告[N].網絡導報,2011-03-24.
[2]強衛.網絡問政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產物[J].中國人大,2009,(17).
[3]周波.領導干部應不斷強化網絡輿論引導能力[N].重慶日報,2009-08-03.
[4]譚偉.網絡輿論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會科學,2004,(1).
[5]張作榮.提高領導干部網絡執政能力[N].人民日報,2010-09-30.
[6]郅振璞.網絡問政常態化是大勢所趨[N].人民日報,2009-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