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如果說在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前,專業合作社對大部分農民朋友來說還是一個陌生事物的話,短短四年時間,專業合作社已經如雨后春筍般在大江南北的山里鄉間生根發芽。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國專業合作社超過35萬家,較2009年底增長超過40%,平均每月新增1萬家;實有入社農戶約2800萬左右,約占全國農戶總數的10%。
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數量迅速增長的原因不外乎有四個:一是一些生產經營狀況良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示范帶動作用激發了更多農民朋友組建和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積極性;二是相對于其他形式的經濟組織,成立專業合作社的條件和要求非常寬松,農民朋友在選擇組織方式時首選農民專業合作社;三是各級政府及涉農部門都出臺了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補貼和獎勵政策,這增加了農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積極性;四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門逐級制定了合作社發展數量目標和要求,明確了獎勵政策,并列入年終目標考評內容。
在以上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一方面,農民加快了對專業合作社的認知和了解,合作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一味追求合作社數量增長導致不少地方存在重發展輕規范、重數量輕質量的傾向,甚至出現空殼合作社。
數量和質量何者優先,反映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兩種不同取向。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可以有不同的路徑選擇。在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迅速擴張的背景下,必須注重數量規模和質量水平的統一。否則,合作社不規范發展暴露出來的各種弊端將使農民朋友對合作社產生質疑,對合作社發展失去信心。全面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有效發揮其組織功能,已是當務之急,應該引起各級政府的足夠重視。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法律實施初期,強調發展優先、在發展中規范,這符合起步階段農民專業合作社從無到有、發展不足的實際。而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后,面對數量相對龐大、但質量良莠不齊的狀況,就要堅持規范優先、以規范促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準確體現《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立法意圖,體現農民主體地位,進一步保護和激發農民創辦或參與合作社的積極性;才能有效引導資源的優化配置,加快生產要素聚集和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的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品牌化經營,做大做強具有地域特色的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才能持續推進農業經營方式轉變,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產業經營模式,構建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體制機制支撐;才能更好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自我組織、自我教育的功能,促進農民民主意識、市場意識和合作精神的養成,并對構建農村市民社會、推進民主政治、改善鄉村治理產生借鑒意義,從而為合作社的規范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在現代農業建設進程中,農民專業合作社被賦予了重要角色。能否不負重望、有所擔當,主要取決于合作社發展的規范化水平,取決于合作社自身的競爭優勢。在當前合作社發展數量迅猛增長,但質量不一的現實情況下,各級政府的有效作為尤其重要。只有政府的外部推力和合作社的內生動力有機契合,規范化建設才能取得實效,合作社才能步入依法規范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