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 蕾 實習記者 孟芮溪
簡史
國際公平貿易標簽組織(FLO)是一個由多方參與式的關系人所組成的非營利性組織,擁有20個團體會員、生產者組織、貿易商和外部專家。它用以協(xié)助生產者在市場上獲得利益與維護公平貿易商標的權利,促進跨國貿易及簡化生產者及進口者之間的程序。
世界上第一個“公平貿易”標識1989年在荷蘭誕生。此后,許多歐洲國家也先后引入了自己的公平貿易標識,但名稱和標識各不相同。1997年,包括英國、法國、德國在內的13個歐洲國家和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的公平貿易組織聯(lián)合成立了“國際公平貿易標簽組織”,總部設在德國波恩,作為公平貿易標準制訂和認證的主要機構。各國的公平貿易組織被FLO其他成員認可后成為FLO的正式成員,有權給產品加貼公平貿易標識,在其國內推行。為了便于消費者辨認和進行跨國貿易,該組織2002年決定,推出全球統(tǒng)一的“公平貿易”標識。
近日,國際公平貿易標簽組織在北京召開“關于促進中國公平貿易的研討會”,開始著眼于中國的專業(yè)合作社,研究如何結合中國國情開展認證工作,探討在中國促進公平貿易認證的有效模式和途徑。這個對國內大多專業(yè)合作社來說還非常陌生的組織,它有著怎樣的發(fā)展歷史和運作模式呢?讓我們一起來走近它、認識它。
“公平貿易”標識的獲益方
第一,小規(guī)模農場主和農業(yè)工人。獲得公平貿易標識,不但意味著產品的生產者能以公平價格將產品售出,使其實現(xiàn)了經濟獨立,而且獲得的補貼資金還使生產者能夠通過下列途徑優(yōu)化自己所在社區(qū)的條件:增加低息或無息貸款;為建設與生產相關的基礎設施提供技術支持;購置通信系統(tǒng)及共同擁有的運輸和加工設備;改善醫(yī)療和教育條件;為參與合作的成員及家屬提供各種技術和技能的訓練機會;對社區(qū)或組織必需或有益的任何項目追加投資。
第二,消費者。世界各地的人們會選擇購買帶有“公平貿易”標識的產品,因為他們知道,產品的生產者能夠得到公平的對待和酬勞。所以公平貿易體系使消費者具有按照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進行購買的選擇權;使他們能夠在全球貿易不公平問題的解決中發(fā)揮作用;使他們能夠獲得高品質的產品;使他們消費的倫理需求得到滿足。
第三,環(huán)境。公平貿易鼓勵對環(huán)境有益的可持續(xù)耕種和生產模式,如使污染、殺蟲劑和除草劑減到最少的一體化耕種管理系統(tǒng)、有機農業(yè)技術以及禁止使用大多數(shù)有害的殺蟲劑等。
公平貿易VS公平貿易補貼資金
公平貿易能使生產者享受有保障的、可持續(xù)性的生計,發(fā)揮他們的潛力并決策自己的未來。讓生產者在更公平的條件下進入出口市場,加強他們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獲得更好的經濟回報,參與能力建設項目,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生活。在生產者、貿易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相互尊重、公開及交換意見的機制。
公平貿易補貼是指在產品價格以外,向小生產者組織支付的額外的、在小生產者組織銷售某項公平貿易產品自動獲得的補貼。金額通常是公平貿易最低價格的5%-30%,它以銷售的單位公平貿易產品數(shù)量為基礎進行支付。小生產者組織尋求的公平貿易補貼總額,取決于具體公平貿易商品的銷售量。公平貿易補貼將由公平貿易支付方(通常是出口或者進口商)支付給小生產者組織,而并非生產者個人。
公平貿易補貼是一項發(fā)展和賦權的工具,它為生產者賦予了投資于小生產者組織、組織成員、工作人員以及其家庭成員在經濟、社會或環(huán)境發(fā)展方面的機會。
公平貿易的標準
公平貿易是一種永續(xù)發(fā)展及減輕貧窮的策略,它的目標是為那些在經濟上處于弱勢或在傳統(tǒng)貿易系統(tǒng)中被邊緣化的生產者創(chuàng)造機會。促使公平貿易認證發(fā)展的關鍵在于,F(xiàn)LO的標準包涵了生產組織必須符合最低門檻才得以授予認證,同時認證程序也會要求生產者必須不斷進步。
針對弱勢的生產者,發(fā)展出分別針對屬于自耕農的小農組織和擁有受雇者的農場等兩種公平貿易認證的標準。針對小農組織的公平貿易標準,其要求包括民主決策,確保生產者對于公平貿易組織所投入的補貼的運用有發(fā)言的權利。針對擁有受雇者的農場,其標準需確保勞動者擁有適當?shù)墓べY,以及加入工會和團體協(xié)商的權利。公平貿易認證的農場必須確保沒有強迫勞動、雇用童工、危害健康與安全的情況。根據(jù)公平貿易認證的標準,擁有受雇者的農場必須設置一位中間人代表勞資雙方。這位中間人決定如何將公平貿易組織所投入的輔導金分配予農場的工人。
某些產品,例如咖啡,只有小農組織可以申請公平貿易認證。 其他類似茶葉,則兩種組織形式都可以申請認證。
公平貿易的標準制定與授權程序均由FLO的標準委員會所執(zhí)行,那是一個由所有FLO的關系人(標簽倡議者、生產者和貿易商)以及外聘的專家學者所組成的外部委員會。公平貿易所訂定的標準與程序,符合“ISEAL(國際社會與環(huán)境鑒定標簽聯(lián)盟)”中“良好行為規(guī)范”的要求,制定標準的程序是經由廣泛的協(xié)商過程,并兼顧各種不同成員的意見,譬如:生產者、貿易商、外部專家、監(jiān)察人、工作人員等等。
公平貿易的認證系統(tǒng)
帶有公平貿易認證標簽的產品,意味著它通過了供應鏈各個環(huán)節(jié)上給予公平貿易標準的獨立認證程序:公平貿易認證組織對所有生產者組織進行認證;公平貿易認證組織或者國家級別的公平貿易標簽行動組織則對貿易機構進行認證。公平貿易認證組織是首家通過ISO 65標準的道德責任認證機構,ISO 65是一項全球領先、國際認可的專門針對產品認證機構的標準體系。
目前,公平貿易認證體系已經涵蓋了日益廣泛的產品,包括香蕉、蜂蜜、橘子、可可、棉花、干果、新鮮水果、蔬菜、果汁、堅果、油籽、藜麥、稻米、香料、糖、茶葉和葡萄酒。
公平交易合作案例
幫助我國江西婺源銷售綠茶
江西省婺源縣是中國綠茶的重要產地,“大鄣山茶”是婺源綠茶中的極品。茶葉自古以來傳統(tǒng)、松散的生產管理模式,很難適應當今國際市場的要求。因此,大鄣山綠色食品公司專門成立了原料基地部,先后建立AA級綠色食品基地53個,組建定點初制加工廠60座,并組織成立了大鄣山有機茶農協(xié)會,使公司、基地、農戶之間形成一條聯(lián)系的紐帶。
在協(xié)會成立之初,大鄣山有機茶農協(xié)會就向FLO遞交了公平貿易認證申請。2001年,經過詳細的視察,該協(xié)會取得了公平貿易認證。最初,加貼了公平貿易標識的大彰山茶葉的出口量是很有限的,但是,后來逐年增長,目前出口市場集中在歐洲、日本和北美。
出于對品質和品種的青睞,公平貿易茶葉的購買者不得不為此支付一個較高的價格,不僅要彌補所有的生產成本,而且還要為協(xié)會的計劃和項目多支付每千克0.5-1歐元的額外費用。截至2005年,協(xié)會總計得到了57000歐元的額外收入。選舉產生的成員代表決定如何使用這筆資金。2006年,所有成員都遞交了他們對協(xié)會計劃和項目的意見書。成員及其代表的意見是高度一致的,他們建議把大部分資金投入到農民子女的教育上。除此之外,還要開展針對成員的小額信貸計劃;通過崗位培訓提高茶葉的品質,如有必要將添置新設備;為提高收入水平,使自己更具競爭力,許多種植戶也希望能有機會參加有機耕作方法的培訓;一些成員指出,增加基礎設施投入也是很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