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書院 周燕南
長期以來,供銷合作社始終堅持為農服務宗旨,不斷深化體制改革、搞活內部機制、創新經營方式、拓展服務領域,為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做出了應有貢獻,成為各級黨委政府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抓手。但近年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發生深刻變革,供銷合作社發展面臨著一些困境。面對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特別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形勢,供銷合作社要在困境中突圍,必須打破 “自我封閉”現狀,推進開放型組織體系建設,激發內部活力,為打造全新供銷合作社奠定基礎。
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中,供銷合作社在農村和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由政府“管理經濟的工具”演變為普通“競爭參與者”,特別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和棉花等重要農產品經營的逐步放開,供銷合作社在農村市場“一統天下”的格局被徹底打破,許多商品和行業的專營權陸續失去,留下的是數目龐大的職工隊伍、沉重的歷史政策性虧損掛賬和大批瀕臨破產倒閉的基層組織。近年來全系統大力推進“四項改造”和“新網工程”,加快基層經營服務網絡體系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相對于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形勢,供銷合作社的發展還面臨著一些問題。
基層網點實力弱功能差
基層社作為供銷合作社整個網絡的終端,其發展與供銷合作社網絡的發展息息相關。但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供銷合作社幾十年來累積的政策性、經營性經濟包袱,使得基層經營服務網點出現了全面連續虧損狀態,直到2002年才甩掉多年虧損的帽子。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經營和參與市場競爭,明顯處于劣勢。另外,由于供銷合作社分級所有,各級聯合社的政策和扶持資金盡可能地先給予本級企業,對基層社扶持相對較少??h以下供銷合作社主要精力仍集中在保證人員供養方面,大部分縣社還缺乏經濟實力來重建、改造和擴大基層經營服務網點,供銷合作社在基層網點少、實力弱、為農服務能力差的狀態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2010年全系統縣及縣以下的經營服務網點達到50萬個,但在鄉鎮和村級的經營網點只有28.94萬個。全系統總計2369個縣級社,截至2009年初, 網絡薄弱與空白縣就達 700個,近一半的縣級社經濟實力較差。盡管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從2009年開始,對網絡薄弱與空白縣進行恢復重建,目前已經取得階段性成績,但一次性的扶持一個項目對一個縣域來說仍是杯水車薪,供銷合作社要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影響,仍需繼續加大扶持力度。
經營服務業態和方式落后
供銷合作社現有經營服務網絡基礎薄弱,盡管近年來全系統開展“四項改造”、打造“新網工程”,但基本上在農村是跟著個體、私營企業學,供銷合作社在農村還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一些縣聯社的領導班子思想保守、觀念陳舊,發展的責任感、緊迫感不強,依然固守過去行政指令和計劃分配的套路,被動應付、維持生存,工作中存在“看門子、收租子、守攤子”,“等、靠、要”和“上面推一推、下面動一動”的懶惰思想,主要盈利模式僅依靠單純的農資、煙花爆竹等傳統領域的產品銷售和國家政策扶持,一些社屬企業的利潤率甚至不到1%。在經營服務過程中,疏于服務方式創新,大多仍采取“看貨—講價—挑選—購買”的原始交易方式,很少采用上門服務、電話訂購、網上銷售、直銷等新型業態模式,市場組織化程度不高,很難形成規模經濟,現有的為農服務體系、服務功能和質量,不能適應農民多層次、多形式的需求。
人才老化匱乏問題日益突出
供銷合作社系統多年的經濟困難客觀上造成了大量人才的流失,很多縣級供銷合作社又把主要精力放在減人卸包袱上,忽視了優秀人才的引進和干部職工的培訓,以至于干部職工年齡普遍偏大,有些縣社職工的平均年齡達到了50多歲。供銷合作社系統市、縣以下人才匱乏和老化現象突出,高層次人才匱乏,高技能人才比重偏低,大量農民經紀人個體、農村能人被排斥在外。2010年底,全系統實際從業人員196.58萬人,35歲及以下的有61.53萬人,僅占總數的31.3%;具有高中專以上學歷的35.57萬人,只占總數的18.1%,而在這35.57萬人中,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只有20%左右,高技能人才不足1%。
在政府經濟工作中缺乏話語權
供銷合作社雖然作為服務“三農”的重要部門,但由于不屬于政府序列,在政府經濟工作中缺乏話語權,并不能享受到與其他涉農部門同等的待遇,得到國家扶持的機會較少,其他部門也很少利用這個平臺,工作經常處于被動,工作方式和手段單一。近幾年推出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超對接”試點工作,是供銷合作社利用自身網絡優勢,發揮聯結“三農”的紐帶作用的機遇,卻沒有得到政府部門的足夠重視。另外專項的涉農扶持資金少,盡管近年來“新網工程”專項資金有所增加,但對于建設一個完善的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來說仍是力不從心。
組織體系開放——擴大基礎
實行組織體系開放,推進基層組織創新發展,夯實新時期供銷合作社的組織基礎,使供銷合作社重新回歸“三農”,是打造全新供銷合作社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供銷合作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壯大農村各類經濟組織發展的需要。
強化自有組織。對于具備條件的基層社薄弱空白點,可通過發展專業合作社、綜合服務社、基層農合會或分會等經營服務載體代替其行使為農服務功能;拓寬合作領域,大力開展資金互助、土地流轉、消費合作社試點,依托產業優勢引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
積極吸納社會資源。實行開放辦社,廣泛吸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大戶、農業企業等涉農主體加入供銷合作社組織, 只要能恢復供銷合作社農村流通業務、為農服務功能,并能接受供銷合作社管理和使用供銷合作社標識,就可以吸納進入供銷合作社組織來重建基層社。
恢復社員登記制度。供銷合作社社員要對外開放,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是農村經濟中的生產者、經營者,是供銷合作社存在的基礎,供銷合作社如果沒有遍布農村的農民社員,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應恢復基層社原有的社員登記制度,并積極吸納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民組織的成員為供銷合作社新社員,逐步夯實供銷合作社的基礎。
人才隊伍開放——敞開胸懷
積極從農村吸納基層人才?;鶎由绫緛砭褪寝r民的合作經濟組織,建立靈活的用人管理制度,要敢于放開視野,不拘一格,創造進人條件,通過公開選拔、招聘等多種方式,讓農村生產能手、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業龍頭化企業負責人、農產品經紀人等優秀的農業生產經營實用人才進入供銷合作社系統?;鶎由纭⑥r民專業合作社、農村綜合服務社和各類協會是供銷合作社的重要基層服務組織,讓這些組織的優秀人才充實到系統隊伍中來,有利于更好地夯實基層組織基礎。
從社會吸納高層管理和技術人才。高層次、高技術人才是供銷合作事業發展的重要建設力量,應重點引進一批懂經營會管理的高級管理人才、行業內專業技術人才,發揮專家作用。
加強人才交流。通過選調、掛職等多種方式實現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省級供銷合作機關與地方的雙向交流、聯合社機關與企業干部交流。從地方選調一部分具有豐富基層工作經驗的優秀干部充實到機關隊伍及直屬企業單位中來,從機關選派缺乏基層工作經驗的干部到基層掛職鍛煉。
激活人才管理機制。學習借鑒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等有益經驗,構建高效靈活的市場化人才發展機制,用優惠的政策吸引人才,用靈活的機制留住人才,用多元的方式培養人才,建設一支熱愛供銷合作事業的合作社組織發展人才隊伍,真正發揮人才強社、人才興農的作用,共同推進供銷合作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工作方式開放——自我轉變
供銷合作社系統縣及縣以上機關雖然大多數已參照公務員管理,它有不同于一般政府部門的兩面性,一方面承擔一定的政府職能,把國家強農惠農政策落實到農民手中,另一方面又是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因此,工作方式應開放創新。
服務方式創新。供銷合作社應轉變經營服務方式,積極參與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根據社會化服務的要求,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綜合服務社、莊稼醫院、科技服務站等基層組織,進一步拓寬服務領域、增強服務功能,貼近農民、走進農戶、了解農心,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工作方式創新。努力成為政府各部門服務“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主要平臺,在運用行政手段的同時加強經濟手段的運用,用政府管理方式的同時多用民間組織的手段,服務于政府各部門又高于政府各部門。
管理機制創新。在堅持為農服務宗旨和合作制基本原則的基礎上,跳出過去計劃經濟時期的舊有模式,清除思想障礙和體制障礙,堅持以市場的手段推進工作,適應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徹底改變行政機關化的老模式,從管理型向服務型的根本轉變,才能實現供銷合作事業的繁榮發展。
企業股權開放——百溪成河
供銷合作社是經濟組織,資金是一個組織活動的血液。 資金匱乏是制約供銷合作社發展的重要因素,供銷合作社要發展,必須探索企業股權開放,拓寬融資渠道。
引進社會資本。通過市場化運作,引進民間和外來資本撬動供銷系統企業的建設,解決資金發展瓶頸,同時導入市場化運作機制和先進的管理理念,來激發企業發展的活力,變供銷合作社企業為社會化企業,運用更多的社會資本服務于供銷合作社。
引導職工參股。職工參股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新的表現形式,也是企業產權明晰化的體現,在職工自愿的前提下,積極引導供銷合作社系統的職工參股,職工以其持有的貨幣資本折成有價債券參與供銷系統企業的管理、分享資產收益,同時承擔一定的資本風險,使勞動者成為企業真正的主人。
上市融資。鼓勵供銷合作社系統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行業領先地位的企業集團進行上市,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目前系統內安徽輝隆農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經實現了上市。系統內優質企業的上市,可以有效緩解項目建設長期資金短缺,運用更多社會資源來發展供銷合作社,為供銷合作社在資本市場上樹立了良好的形象,為更好地服務于“三農”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