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玫林
建設新農村,必須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財政、稅收、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與世界上很多農業主導型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的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發展質量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勢在必行。建設新農村,必須樹立和落實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財政、稅收、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努力改善農村生產與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進農村整體面貌出現較大的改觀,向真正意義上的小康社會邁進。
農村的發展不僅受到思想觀念、素質能力、策略方法、技術水平等方面的影響和制約,還面臨著政府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落后、公益事業微弱、生活質量低下等方面的困境與尷尬。這樣的狀況不解決,新農村社會就無從談起。
因此,各級政府部門必須轉變思想觀念、創新工作思路、改變管理方式,在加大政府財政投入的同時,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和社會財力,加大對農村的投入與扶持力度。
強力推進 “民心工程”。科學規劃和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工程,迅速改變廣大農民居住、交通、生產、生活等基本條件落后的局面。
努力開展 “幸福工程”。大力興辦農村各種集體公益事業,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多種機制的徹底解決農村醫療和其他方面的社會保障問題,增加農民的幸福指數。
積極實施 “開心工程”。利用稅收杠桿和政策導向,加快發展農村現代服務業,全面拓展生產性服務業,規范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提升農村傳統服務業,通過政府積極引導,完善政策措施,整合服務資源,創新發展模式,拓寬服務領域,增強服務功能,規范服務市場,逐步提高農村服務業的比重與水平,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當前,我國廣大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落后還突出地表現在,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層次起點不高、產業附加值低下、產業質量與競爭力差。在整個農業產值中傳統農業產值占有絕對比重,現代農業產值及農村“三產”產值分額甚小。種植業一統天下、養殖業粗放經營、加工業層次不齊、服務業門類不全、鄉鎮企業技術含量較低。科學種田的普及率較低,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農副產品深加工缺位,工業來料加工多是空白。為此,政府應當充分發揮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引導與調控作用,用政策和資金等多種手段,鼓勵和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與升級,形成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財政補助資金應有適度比例用于培育農業產業化骨干龍頭企業,建立“企業—基地—農戶”架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實行“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運行模式,充分發揮骨干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效應。
大力建設農業產業集群。政府可以出臺財政、稅收等支持和優惠政策,根據區域經濟特點與資源、技術、傳統優勢,因地制宜、一鄉一鎮一策,形成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或產品交易集散地,推動技術升級與質量提高。
實施可持續發展。大力普及科學種田,倡導綠色生態和環保農業,降低生產與交易成本,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實現農副產品價值提升。
鼓勵農民多領域創業。為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問題,政府要制定出臺鼓勵農民在農村服務業領域創業的積極性,開放農村創業小額貸款政策和加大財政資金扶持的力度。
解決農民買難賣難、重構和再造農村商業流通體制與商品流通網絡體系是當前的重要問題之一,也是與農民有著天然聯系的各級各類商業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必須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體,采取靈活多元的投資方式,建設市場流通的主渠道,完善農村商品流通網絡。
科學規劃,聚攏多渠道優勢。各級政府商業主管部門必須切實做好規劃、準確定位、科學設計,并注意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等傳統渠道的優勢,同時調動其他商業組織的積極性。
完善和改進 “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是國家商務部為加快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而提出的,在實施過程中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并充分利用和改造供銷合作社等現有的骨干流通網絡。作為供銷合作社等現有的商業企業,應當充分利用農業與農村各類傳統經濟組織資源,使它們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在調整、充實、改造傳統經營網絡的同時,建設農村商品流通網點、產品交易大市場等。
積極推進 “新網工程”。要根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為健全農村市場體系,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流通產業而提出實施的“新網工程”的要求,完善四大流通網絡體系,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化的經營網絡和業態,對此,國家應當拿出財政資金予以強力支持,以建立起與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的農村商品流通體制,重構多元整合的農村商品流通網絡。
發展農村經濟,振興農村產業,需要大力開發和推廣新興農業技術,因地制宜地創辦農業產業組織和興辦農村生產企業,以減少純農業人口比重,改善農村單一的產業結構,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然而,無論是開發與推廣農業新技術還是孵化農村新企業,資金短缺成了主要瓶頸。因此,切實解決農民發展的資金障礙,探索農村金融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是當前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舉措之一。從現實情況看,我國農村金融制度體系已嚴重滯后,跟不上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形勢與要求,進行積極穩妥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國家應出臺相關金融政策。鼓勵和支持現有商業銀行放開、放寬、放活對農村的貸款條件,開辟渠道、擴大范圍、降低門檻、簡化手續、明確導向、積極推進,對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和具有較高科技含量與應用推廣前景的項目,可以擴大采取貼息補助的鼓勵支持政策。
鼓勵和支持組建農村自助金融合作組織。在積極試點的基礎上,引導、支持組建農村資金互助社等農村自助金融合作組織,以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實現農村資本流通與農村市場的自由對接,彌補城市金融組織缺位和農村信用合作社職能弱化的不足,緩解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壓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允許民間金融有限制地合法化。以允許民間資本在國家政策許可的范圍內規范營運,使民間金融有限制地合法化,以豐富和活躍農村金融市場,解決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缺口。
人在生產力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新農村建設最為迫切需要的就是各類實用技術與管理人才。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發展各類教育事業,尤其是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只有7年,與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的時代要求相距甚遠。并且,農村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經費嚴重不足,已經制約著教育培訓的質量與效益。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需要發展職業教育;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需要發展職業教育;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快農業標準化,健全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動植物病蟲害防控體系,需要發展職業教育;積極推行節水灌溉,科學使用肥料、農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發展職業教育;就連農村社會與公共事業的各種基層管理人才,也同樣需要有職業教育的支撐。由于農村職業教育發展不平衡,教育教學基礎比較薄弱,因此,必須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支持與傾斜力度,讓農村職業教育與培訓真正強壯起來,成為廣大農村所需各級各類人才的搖籃。